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白银市第九中学高一期末)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时人称其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洋务官僚张之洞也认为《时务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
A.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B.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控制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
D.有利于激发国民抗争意识
2.(2021·渝中区·重庆巴蜀中学高一期中)1898年4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宜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A.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D.重视思想的启蒙
3.(2021·广东高一学业考试)康有为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民权、平等、议院、选举、民主等政治概念,声称儒家的治世——尧舜之世“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人民享有“自主自立之权”。据此可知
A.近代民主思潮借助儒学的外衣呈现
B.近代儒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延伸
C.维新变法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4.(2021·甘肃兰州市·高一期中)有学者认为,维新派的政治改革理想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在当时似乎条件尚不具备:中国最近的发展方案……既不能也无法退回到旧有的轨道,也不可能沿着康有为的指点继续前进,该学者主张(
)
A.走渐进改革道路
B.走革命之路
C.走康式维新之路
D.中体西用
5.(2021·全国高一期末)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
)
A.戊成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戊成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
C.戊成变法挽救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
6.(2021·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高一开学考试)康有为等人在式成交法失败后管成立保身会,并理文称,“吾国么密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创革命、言压制青、已类于无病面学呻矣”。可见,康有为人对清朝欢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以主张启迪民智以应对民族危机
A.对清朝欢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
B.以主张启迪民智以应对民族危机
C.为革命思湖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D.加速了传统封建体制瓦解步化
7.(2021·广西桂林市·桂林十八中高一期中)1895~1898年期间,康有为等创办的《中外纪闻》开始每期只印1000份左右,很快每期就增至3000份以上,几个月内发行量就达到一万余份以上。同期,中国创办的类似报刊达60余种,这些报刊不但出现在沿海一带,而且也在汉口、重庆等内地城市出现了。这说明
A.近代传媒促进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B.维新变法推动了近代传媒业的发展
C.报刊杂志启迪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社会共识
8.(2021·辽宁大连市·庄河高中高一开学考试)下表所示为康有为的几次上书状况。据此可以推知,其主要意图是(
)
奏疏
背景
内容
《上清帝第一书》
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
法.....专力越南以窥中国
《上今上皇帝书》
1895年,《马关条约》订立
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
《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等
外衅危迫,分割迭至.....
A.维护专制统治
B.倡导议会政治
C.挽救民族危亡
D.实行君主立宪
9.(2021·浙江衢州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据此可知,康广仁
A.肯定了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
B.批评了戊戌维新的守旧软弱
C.分析了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D.赞扬了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
10.(2021·浙江)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
B.义和团运动引起的社会动荡
C.《辛丑条约》后社会秩序的重建
D.地方与列强合作镇压农民起义
11.(2021·广西来宾市·高一期末)八国联军初入北京时,内部分歧较大,俄国支持李鸿章与慈禧,英、德则不承认慈禧的政权。德国主张先将重要祸首(主要指慈禧)交出,再行议和。最后,列强仍以慈禧政府为交涉对象。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
A.联军内部彼此猜疑的加剧
B.中国人民反抗力量的显现
C.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开始
D.慈禧政府统治秩序的恢复
12.(2021·夏津第一中学)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中有这么一段话:“根据大清国咸丰皇帝和大法国大皇帝签署之《辛丑条约》,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这段话对《辛丑条约》的表述
A.签约双方错误,条约内容正确
B.签约双方正确,条约内容错误
C.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正确
D.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不正确
13.(2021·江西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期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領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事件导致了
A.督抚势力受到了牵制
B.清廷中央集权的削弱
C.民族资本的蓬勃发展
D.列强势力的加速渗透
14.(2021·广西百色市·)《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在东方的不光彩集体亮相导致(
)
A.中国最终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灭亡中国的计划得以实现
15.(2021·江苏淮安市·高一期末)西方列强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许多督抚却和各参战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一场景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6.(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20世纪末,义和团与西方列强奋勇抗争。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结果被迫派出李鸿章与西方列强议和签约。该条约的签订
A.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B.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D.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7.(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840年开始,列强屡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一步一步的沦丧。下列条款涉及的不平等条约按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恩准英人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④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①②
18.(2021·福建莆田市·莆田一中高三其他模拟)下图是近代法国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旨在要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直接激发了维新变法的兴起
19.(2021·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女子应当富国、相夫、教子、保种;主张效仿日本,全面提高女性智识水平。这些主张
A.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
C.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
D.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注释: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
A.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辽宁鞍山市·鞍山一中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贵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成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条失败的道路。……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成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怎样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3)结合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的不足谈谈我们应怎样运用史料?
22.(2021·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时务报》“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起到了激发国民抗争意识的作用,故D正确;“各阶层的普遍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B错误;显然,该报助推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故C错误。
2.A
【详解】
依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以看出光绪帝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学习西方科技,说明他坚守中体西用思想,A正确;戊戌变法并未挽救民族危亡,B排除;戊戌变法之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C排除;材料与思想启蒙无关,D排除。故选A。
3.D
【详解】
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出现,说明其思想中虽然有近代成分,但是依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D正确;康有为认为尧舜时期人民就已经自主自立,这不符合史实,而且从题干内容来看,康有为强调的是中国出现代议制的历史更加悠久,而非意在宣传西方代议制,排除A;题干中,康有为对于儒家思想的解读有误,排除B;维新变法思想的指导理论是近代西方民主理论,排除C。
4.A
【详解】
由材料信息“维新派的政治改革……但在当时似乎条件尚不具备”可知,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只是条件暂时不成熟。又由“无法退回到旧有的轨道,也不可能沿着康有为的指点继续前进”可知,该学者认为不可能回到原有的专制之路,也不可能走康式激进改革之路,只能走渐进改革之路,A项正确,排除BC;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的信息,排除D。
5.A
【详解】
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强调其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强调其思想观念的影响,而非其主张,B错误;C违背史实;材料强调其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故D与题意不符。
6.A
【详解】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主张废除君主制,康有为成立保皇会,可见康有为对清朝政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思想保守,并非强调其主张启迪民智以应对民族危机,排除B;“倡革命、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而学呻矣”说明康有为反对革命,排除C;康有为成立保皇会,可见康有为对清朝政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不利于瓦解传统封建体制,排除D。
7.B
【详解】
材料反映出维新派通过办报来宣传维新改良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响应。受此影响,维新变法期间中国近代报刊传媒业有了一个发展的高潮,故选B项;维新变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报刊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报刊杂志启迪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改革变法成为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点睛】
8.C
【详解】
从材料中的背景和内容来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救亡图存的主张也日益明显,C正确,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9.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康广仁认为变法反对势力过大,君主无权,最后必然会失败,说明的是康广仁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是东南督抚与清廷之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
既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并与之后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因此A正确;B是东南互保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东南互保发生于《辛丑条约》签订之前,C排除;D属于东南互保的表象,排除。故选A。
11.B
【详解】
由材料可知八国联军最初的意见分歧反映出列强对华统治策略之争,是继续瓜分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还是扶植清政府,利用清政府实现其在华利益的最大化。而“仍以慈禧政府为交涉对象”信息表明,列强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梦想破灭,而根本原因是其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反抗力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的意见趋于一致,而非猜疑加剧,故排除A项;C项中“开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慈禧政府统治秩序的恢复是列强态度转变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大清国咸丰皇帝和大法国大皇帝签署”“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日等八国签订的条约,并且“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属于《北京条约》内容,而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因此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不正确,D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签约双方和条约内容皆不正确,排除A、B、C项。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即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时,东南督抚不顾清政府与各国宣战的命令,和各国驻沪領事达成协议的“东南互保”,导致了清廷中央集权的削弱,B项正确;东南互保并未使地方督抚势力受到牵制,A项错误;东南互保并未促进民族资本的蓬勃发展,C项错误;东南互保事件并未加速列强势力的渗透,D项错误。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的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的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正确;近代中国并未沦为列强的殖民地,A项错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甲午中日战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项错误;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并未实现列强灭亡中国的计划,D项错误。
15.D
【详解】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南方许多督抚却和各参战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答案为D项;东南互保不是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也不是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A、B、C项。
16.D
【详解】
根据时间“20世纪末”“义和团”“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正确;《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马关条约》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指的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关于通商条款;②指的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关于开设工厂的条款;③指的是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中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④指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中关于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的条款;由此可见,四者先后顺序应为①③②④,故选A;其他三个选项顺序错误,故排除BCD。
18.C
【详解】
材料“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正确;AD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B排除。故选C。
19.B
【详解】
梁启超认为女学不兴事关天下积弱,女子应富国、保种等,这种妇女教育观承载了过多的强国意识,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故答案为B项;梁启超认为女子应当相夫教子,说明仍受到儒学影响,排除A项;这些主张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排除C项;此时尚未实现男女地位平等,排除D项。
20.B
【详解】
根据“庚子事变”可知,漫画反映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根据“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各国既有合谋又各谋私利,故选B;漫画无法体现列强合谋门户开放,也无法体现列强扶植清政府,排除AD;根据“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反映的不是列强合谋征服中国,排除C。
21.(1)守旧大臣的阻挠;慈禧太后实力强大,阻挠变法;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改革损害了一部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2)观点:戊戌变法运动是改良运动,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改良运动反对革命,是反动的。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有一定的道理;改良运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值得肯定,“反动”的表述不恰当。
(3)史料最好是用当时人当时的记载;应该多角度、多渠道收集各种史料,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收集史料,偏听偏信。
【详解】
(1)根据“老耄守旧之大臣”得出守旧大臣的阻挠;根据“揽权猜忌之西”得出慈禧太后实力强大,阻挠变法;根据“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得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根据“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得出改革损害了一部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2)观点:根据“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条失败的道路”得出戊戌变法运动是改良运动,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根据“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得出改良运动反对革命,是反动的。理解:可从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有一定的道理;改良运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值得肯定,“反动”的表述不恰当等机型分析总结。
(3)根据“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得出史料最好是用当时人当时的记载;根据“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得出应该多角度、多渠道收集各种史料,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收集史料,偏听偏信。
22.(1)材料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材料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材料一:中国由一个封建自主的独立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排斥一切西方外来事物。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可知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据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中国由一个封建自主的独立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可知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排斥一切西方外来事物。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