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内蒙古高一期末)“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是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
2.(2021·四川高一期末)1952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其中写道:“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这折射出当时
A.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B.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三大改造成果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3.(2021·河南高一期末)如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宣传画(画中文字为: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该画表明一五计划
A.发展全面和成就突出
B.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
C.执行中存在冒进现象
D.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心
4.(2021·云南玉溪市·)1952和1953年,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一些理工科大学生,甚至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B.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C.计划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D.大跃进提高工作积极性
5.(2021·四川内江市·高一期末)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
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
6.(2021·河南高一期末)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一是运用价格、补贴等财政支粮政策,有效增强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引导粮农从事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二是不断完善粮食政策性购销和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通过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效应,稳定市场粮食收购价格,保障粮农收益,合理引导预期。这表明中央政府粮食
A.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
B.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深化
C.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D.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
7.(2021·山东日照市·)1945年9月,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第一号总命令,公开宣布以北纬38度线作为美苏军队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对这一分界线,不同学者观点不一(如下图)。由此可知,历史研究应
A.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间的关系
B.辨析研究者阶级立场的差异
C.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坚持全面和历史分析的方法
8.(2021·宁夏吴忠中学高一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曾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方针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9.(2021·山东滨州市·高一期末)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A.增强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实力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消除了亚非国家的差异
10.(2021·河南驻马店市·高一期末)下图为中国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该宣传画体现了我国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风貌
B.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的场景
C.过渡时期人民的经济建设热情
D.“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
11.(2021·江西抚州市·高一期末)"下表所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发展状况分阶段统计(部分)。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第一阶段工业高速发展
B.第二阶段重工业比例上升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C.右倾错误思想导致第三阶段工业增速出现下滑
D.经济政策的调整推动第四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12.(2021·河南南阳市·南阳中学高一月考)1955年,我国公私合营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以1950年为100)为314,而私营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158。这说明,公私合营
A.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B.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利润
C.激发了企业的生产活力
D.旨在压制私营工业发展
13.(2021·河南安阳市·高一期末)如图所示是1956年的漫画作品《让我们的矿山工厂欢唱,不许你们这些家伙怪叫》。漫画中,一边是一排高高耸立的烟囱,烟囱里正冒着浓烟;一边是一排大炮,布条包扎的炮身上写着“US"等字样,炮口折断;中间是两个严阵以待的解放军战士。该漫画的主旨是
A.激励中国抗美援朝将士的斗志
B.歌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揭示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
D.抨击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14.(2021·重庆)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轰动性的效应。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报道中说:“周恩来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半岛停战的遗留问题
B.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D.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15.(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如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把余粮卖给国家》。该作品旨在
A.宣传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
B.表达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愿景
C.展示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D.说明妇女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16.(2021·河南高一月考)下表为1952-1957年中国重工业、制造工业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经济独立性得到增强
D.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17.(2021·河南高三月考)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新中国高举国际主义旗帜,以巨大的牺牲全力进行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斗争,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斗争,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斗争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外交
A.始终以世界革命为中心任务
B.为加人联合国奠定雄厚基础
C.努力实现内外利益的一致性
D.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18.(2021·广东高三月考)“一五”时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实际实施建设的项目中仅有9个项目布局在东部地区。从城市层面来看,工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等城市。这种布局
A.保障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C.兼顾了协调区域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需要
D.基于“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决策
19.(2021·江西高三月考)以下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浙江台州历史·第2卷》。这些史料反映了
1950年6月以后
玉环、黄岩、天台、临海等县相继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1年
海门、仙居、三门等县(区)依次召开了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至1953年底
各县(区)先后召开过5次至10次代表会议。与会代表在听取政府的工作报告后,也积极进行讨论,对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生产自救等问题提出许多建议和批评
A.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B.台州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C.爱国统一战线进入了发展阶段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
20.(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下面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下表主要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
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
67.3%
49.0%
28.4%
35.4%
25.8%
25.7%
34.2%
A.受美国经济封锁的影响较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四川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一月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揉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纽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エ业密切相关的钢鉄、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エ业领城,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溯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来超过6%,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刺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说明这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三、论述题
22.(2021·福建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1954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项正确;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A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共同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截止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2年7月”“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得到恢复,A正确;B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排除;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C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D排除。故选A。
3.B
【详解】
根据材料“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各行业积极投入并大力支持第一五年计划的建设,该宣传画表明一五计划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一五计划发展全面和成就突出,故A项错误;宣传画的作用在于促进、鼓动,“执行中存在冒进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心”,故D项错误。
4.B
【详解】
根据材料“1952和1953年,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于1953-1957年期问进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以及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A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我国当时经济体制的情况,不足以得出计划经济已经初具规模,C排除;大跃进运动发生于1958年,时间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5.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故A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工业,故B错误;土地改革是1950年到1952年,属于建国初的经济恢复时期,故C错误;“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体现的是农业改造的弊端,与题中信息相反,故D错误。
6.A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有效增强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效应,稳定市场粮食收购价格”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建国初期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没有体现与外国的合作,无从得出国际合作水平深化,B排除;题干只是反映了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粮食生产不能代表综合生产能力,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仅凭粮食安全不足以得出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D排除。故选A。
7.D
【详解】
材料中观点1、2分析问题过于片面,只反映了三八线划定的军事意义,观点3较全面地分析了朝鲜分界线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由此可知,历史研究应坚持全面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批判与继承间的关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辨析研究者阶级立场的不同,排除B;材料中三个观点都是对三八线划定的意义的具体问题进行的具体分析,排除C。
【点睛】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因此材料体现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正确;“另起炉灶”是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排除;“一边倒”指的是坚定的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排除;材料与求同存异无关,D排除。故选C。
9.B
【详解】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与的一次求同存异的会议,这一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B正确;亚非会议并不能直接增强亚非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A;加纳的独立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C;D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
10.C
【详解】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画中的钢铁工人豪情万丈,努力生产更多的钢铁反映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1949-1952年底,故A不符合题干时间;宣传画反映的是工业领域,而B是农业领域,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1.B
【详解】
1953年至1957年正值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一时期的重工业比例上升,主要得益于当时国家的工业化战略,B正确;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年开始的,排除A;“左”倾错误导致第三阶段工业增速的下滑,C排除;第四阶段重工业占据比例依然很高,排除D。
12.C
【详解】
由材料可知,公私合营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说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这是企业生产活力得到激发的结果,C项正确;国家政策支持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关,排除A项;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但不能保证企业生产利润,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
13.C
【详解】
漫画中,一边是一排高高耸立的烟囱,烟囱里正冒着浓烟,象征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一边是一排大炮,布条包扎的炮身上写着“US”等字样,炮口折断,暗示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中间是两个严阵以待的解放军战士,表明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失败,C符合题意;抗美援朝在1953年时已经结束,故A排除;材料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没有歌颂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故B排除;材料的主旨是揭示帝国主义在必然失败的命运,并非押击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故D错误。
14.D
【详解】
从“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议反映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故答案为D项;万隆会议没有涉及朝鲜半岛问题,排除A项;参加万隆会议的亚非国家大多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排除C项。
1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在开展五年计划,这一时期宣传画宣传农民积极将余粮卖给国家的行为说明的是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A正确;材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B排除;材料与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妇女的建设地位,D排除。故选A。
16.A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工业和制造工业所占比重都有明显提升,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占比超过50%,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已重工业建设为中心,故选A;重工业和制造工业比重的上升不足以说明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和经济独立性得到增强,排除BC;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排除D。
17.C
【详解】
材料表明,新中国外交将自身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斗争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新中国外交努力实现内外利益一致性的特征,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8.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有大量的重工业和国防项目,同时侧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而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故B项错误;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错误。故选C项。
19.B
【详解】
材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各县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听取意见,注正发挥各界人民的积极性,反映了台州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故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而非爱国统战线,故排除C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是在新时期,故排除D项。
20.C
【详解】
表格显示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对外贸易主要限于社会主义国家,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出,排除A项;对外贸易变化状况与国内工业化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导致外贸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1.(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主要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2)特点:发展重工业;推动西南、中部地区工业发展。
影响: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全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3)特点:依托内部资金积累,开展工业化建设(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发展生产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了工业化所需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东北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
作用: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综合国力提升;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得到初步改进。
【详解】
(1)特点:根据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得出封建政府主导;根据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得出侧重发展重工业;根据“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得出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主要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等。
(2)特点:根据“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得出发展重工业;根据“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溯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得出推动西南、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全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等方面概括。
(3)特点:根据“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得出依托内部资金积累,开展工业化建设;根据“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刺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得出发展生产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了工业化所需资金;根据“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根据“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东北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综合国力提升、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得到初步改进等方面概括。
22.(1)这份电报属于文献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是可信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
(2)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建议分别从朝鲜、美国、中国三个角度赋分)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朝军民的共同奋战下,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或挫败美国的霸权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详解】
(1)时间和价值:据材料“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可知,这份电报属于文献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说明:据所学可知,它是可信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
(2)示例:据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朝军民的共同奋战下,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或挫败美国的霸权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等方面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