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能力提升卷(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能力提升卷(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3 16:1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四川省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校)中共八大指出,必须加强党内和党外的民主监督,必须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说明中共八大
A.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
C.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D.开创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先例
2.(2021·新疆乌鲁木齐市·乌市八中)根据1955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到1964年底全国只有建制市168个,比1961年减少36个市。从1961年到1964年中国城镇人口净迁出4369万人。当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众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国家经济进入调整轨道
C.外资企业的异军突起
D.国家大办工业的开展
3.(2021·陕西西安市·高一期末)1960年开始城市人口急剧下降,从1960年的1.3亿降到1962年1.1亿。同时全国开始撤销一些城镇建制,1964年全国撤销城市39个,压缩钢产量指标?…这些现象出现说明了(

A.人民公社的大量推广
B.八字方针的实施
C.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
D.“左”倾错误盛行
4.(2021·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高一开学考试)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社员的自留地、饲料地和开荒地合在一起的数量,根据各个地方土地的不同情况,有多有少,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最多不能超过百分之十五。”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协调农业与工业关系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
C.终止人民公社化运动
D.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
5.(2021·中山市第二中学)1957—1961年,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7年
1960年
减少(百分比)
粮食
3901亿斤
2870亿斤
26.4%
棉花
3280万担
2126万担
35%
生猪年底存栏数
14590万头
8227万头
56%
A.中苏关系破裂
B.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C.自然灾害严重
D.“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2021·呼和浩特开来中学高一期中)1962-1963年,全国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小商小贩的发展比较稳定。到1964年底,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这表明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
C.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
D.为调整经济放宽相关政策
7.(2021·灵山县新洲中学高一月考)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沿海地区重要企业设备和优秀技术人才大都内迁,这一时期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增长速度逐年下降,1962年至1965年间为17.5%,1966年至1976年间下降到11.7%,其中1971年至1975年间又下降到5.1%。这种状况
A.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B.深受中苏和中美关系恶化的影响
C.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D.是国家工业布局战略调整的结果
8.(2021·陕西榆林市·榆林十二中)1958年10月下旬,《湖南日报》登出浏阳红专人民公社稻谷亩产3.3万公斤和红薯亩产28万公斤的最高记录。此后,湖南各地媒体纷纷登载粮食“高产卫星”,出现诸如“地的产量是人的胆量决定的”等宣传语。当时的媒体宣传
A.称颂了“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B.表明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C.赞美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反映了人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渴望
9.(2021·福建龙岩市·高一期中)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如图的漫画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曲折发展的十年过程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业赶超美国
10.(2021·静宁县第一中学)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解决
11.(2021·江西赣州市·高一期中)1961年6月,中共中央对精简駅工工作进行了部署,精简的对象是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和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都不精简,对这种精简安排表述错误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意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D.调整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
12.(2021·福建龙岩市·高一期中)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步出飞机舱门后,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大幅标语“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22日,周恩来邀请尼克松观看《红色娘子军》,演出很成功。从第二天起报道态度就发生明显改观,“欢迎”“邀请”等词大量出现,会谈进入实质性阶段。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B.中美矛盾的消除
C.中美关系的缓和
D.两极格局的瓦解
13.(2021·陕西榆林市·榆林十二中)1960年,我国开展整风整社,逐步纠正农村普遍存在的“共产风”等错误,随后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采取了清理和下放农村劳动力、精简城镇人口、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等措施。据此可知,当时我国政府力图(

A.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扭转农村经济困难的局面
C.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总统约翰逊耳中时,他不由地说了一句:“今天对自由世界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据此可知
(  )
A.中国对美构成严重威胁
B.中国已经实现和平崛起
C.美国孤立中国完全失败
D.美国担忧中国实力增强
15.(2021·浙江高一月考)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立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下成就符合这一阶段史实的是
①1953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④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2021·内蒙古集宁新世纪中学高一期中)有学者把中日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结为隔绝阶段(1949~1952年)、民间交往阶段(1952~1962年)、半官半民往来阶段(1952~1971年)、邦交正常化阶段(1972~1978年)和曲折发展阶段(1978~今)这五个历史阶段。在该学者看来,中日关系之所以具有如此鲜明的阶段特征,主要是因为
A.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美国方面长期介人中日关系
C.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牵制
D.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
17.(2021·重庆市实验中学高一月考)美国国务院篷佩奥2020年7月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说中提到:“明年将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中国半个世纪的一年,距离202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也不远了。”他所提到的这两件事,最终促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突破”是指(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日邦交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8.(2021·河南高三月考)如表是1957-1960年我国城市化率统计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年份
1957
1958
1959
1960
城市化率
15.4%
16.25%
18.4%
19.7%
A.“一五”计划期间工业迅速发展
B.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出生率增加
D.公私合营导致企业职工大增
19.(2021·河北唐山市·高三其他模拟)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里曾提到,1971年的时候,由于欧洲与非洲的投票结果出乎美国意料,我私下里对助手们说:“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连我自己也认识不足。”基辛格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改善使多极化加速发展
C.基辛格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D.美国重新获得了冷战的战略优势
20.(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1971年10月25日,美利坚合众国提议将决议草案中“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作为另一项议案另行表决。这一提议在表决中以61票反对,51票赞成,16票弃权的结果未获通过。这反映出当时
A.美帝国主义霸权地位的丧失
B.发展中国家已成长为联合国的主导力量
C.新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
D.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江西南昌市·南昌十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二: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22.(2021·吉林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博物馆以组图的形式呈现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请从组图①②中任选一组,为它起一个标题,并配一段说明词。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强调加强党内外民主监督、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明确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说明中共八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共八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造,B项错误;确立以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而非中共八大,C项错误;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先例已存在,D项错误。
2.D
【详解】
题干体现的是随着“大跃进”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为缓解城市就业及粮食供应的压力,政府不得不使此前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被精简返回农村,故D正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在196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故不选C。
3.B
【详解】
根据“从1960年的1.3亿降到1962年1.1亿。同时全国开始撤销一些城镇建制,1964年全国撤销城市39个,压缩钢产量指标”可得出从1961年开始,中共中央实行调整的方针,压缩城市规模及相关指标,故B项正确;材料数据与大跃进强调高指标正好相反,排除A;材料不仅仅涉及工业化,排除C;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此时对“左”有所调整,而不是盛行,排除D。
4.D
【详解】
《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会员可以占有一定比例的自留地、饲料地和开荒地,这一规定有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民公社的工作调整,未涉及工业问题,排除A;1978年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民公社的工作调整,并没有体现终止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
5.B
【详解】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数据表可知,与1957年相比,1960年我国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出现大幅下滑,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时在经济建设中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故选B项;中苏关系破裂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自然灾害是导致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指标下降的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到1966年才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D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冬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国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故到1964年底,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D正确;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故A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1962—1963年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到1965年才完成调整任务,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才从指导思想上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故C错误。
7.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沿海地区重要企业设备和优秀技术人才大都内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线建设,这是国家工业布局战略调整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西部大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排除A项;1972年以后中美关系逐渐缓和,排除B项;1966年我国进入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曲折,并非都是正确探索,排除C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媒体纷纷登载粮食“高产卫星”,是“大跃进”的表现,反映了人们想快速发展经济的愿望,故选D项;“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产卫星”指农业的“大跃进”,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时间上不符,排除B项;题中“高产卫星”是指农业的高指标,不是真的人造地球卫星,排除C项
【点睛】
9.B
【详解】
根据“1958年小麦总产量”“中国800亿斤”,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是“左”倾错误的影响,故选B;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漫画反映了“左倾”错误,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农业没有赶超美国,排除D。
10.B
【详解】
根据材料1963-1965年中国农业、燃料和原料工业建设均有增加,这归功于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故B正确;20世纪60年代经济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农民积极性,故C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得到改善,但没有解决,故D错误。
11.B
【详解】
对于职工的精简减少了城市人口,不是加快城市化的表现,B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故选B;根据“1961年”可知此时是我国经济调整时期,所以对这种精简安排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和调整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详解】
尼克松访华前后,中国宣传界对美国的态度从强调团结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到“欢迎”“邀请”美国总统访华的转变,主要是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C项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中美矛盾的消除说法绝对,B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直到1991年才瓦解,排除D项。
13.B
【详解】
根据材料“1960年,我国开展整风整社,逐步纠正农村普遍存在的‘共产风’等错误,随后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采取了清理和下放农村劳动力、精简城镇人口、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等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扭转农村经济困难的局面,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故C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美国总统认为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对资本主义世界来说是个坏消息,说明中国国防实力的提高引起了美国的担忧,D项正确;美苏争霸时期,中国核武器研发成功,远未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A项错误;1960年代的中国尚未实现和平崛起,B项错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完全”失败的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①错误,ABC排除;②③④均属于于1949年至1978年我国取得的成就,D正确。故选D。
16.B
【详解】
二战后,美国把对华遏制政策强加给日本,致使中日交往只限于民间层级,而美国的刻意阻挠和蓄意破坏,导致中日往来止步于半官半民阶段而不得前进。在美国主动谋求中美和解并赞同日本改善对华关系后,中日两国才最终得以实现邦交正常化,故B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后至1972年,中日关系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更大,故ACD三项所述均不是中日关系呈现鲜明的阶段特征的主要原因。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访华,第二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因此材料所述“重大突破”是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中日邦交开始走向正常化是1972年,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项错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8.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是因为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大办工矿企业,导致职工人数猛增,B项符合题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A项;人口出生率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城市化率的提高,排除C项;公私合营完成是在1956年底,排除D项。
19.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承认,1971年的时候,对于欧洲与非洲投票支持中国做法估计不足。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方案,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但当时有大量的欧洲、非洲国家投票支持,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基辛格的这番话,主要是对此而发,故A项正确;多极化加速发展是在冷战结束后,排除B项;中美美系正常化是尼克松访华后,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冷战的战略优势在苏联,排除D项。
20.D
【详解】
根据“这一提议在表决中以61票反对,51票赞成,16票弃权的结果未获通过”可得出,这一表决的结果反映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已经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正确;丧失的说法错误,排除A;发达国家才是主导,排除B;当时新中国正在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排除C。
21.(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增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运动。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
(3)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详解】
(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钢、煤、电、原油等总共也产量增长率远远超过粮、棉,说明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是增强国防的需要和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根据“1958年画的《跃!跃!跃!》”可知反映的是开展“大跃进”运动。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
(3)根据“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根据“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2.答案一:组图①;标题: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说明词:1953年,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党和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答案二:组图②;标题:模范人物、时代楷模、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
说明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和著名科学家邓稼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经济、科技等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其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详解】
组图①;根据图片,可提出标题: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说明词:结合所学,可从1953年,党和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进行说明。
组图②;根据图片,可提出标题:模范人物、时代楷模、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说明词:可从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和著名科学家邓稼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经济、科技等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其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等分析说明。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