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课件设计: 菏泽一中董晓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悟、鉴赏本文细腻、传神、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并把握本文情感脉络。
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坚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一生,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 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代表了我们民族的风骨!
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作者简介
字音字形
蓊蓊( )郁郁
袅娜( )
脉脉( )
鷁( )首徐回
媛( )女
敛裾( )
Wěng
Niǎo nuó
mò
yì
yuàn
Liǎn jū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方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
整 体 感 知
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三、文本合作探究
1、再次诵读文章,结合“整体感知”找出能够体现“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2、发现美:推荐出自己认为《荷塘月色》中描写优美的语段,并阐述推荐理由。
3、感悟美: 第四段从哪些角度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分析这一段的语言美及修辞手法。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田田
袅娜、羞涩
缕缕
闪电
脉脉
描写
像亭亭舞女的裙
如明珠、星星、美人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更见风致
比喻
拟人、博喻
通感
动静结合
衬托
表现手法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让人不得不陶醉在这月色下的荷塘
4、鉴赏美:分析第五段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荷塘上的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
泻(照)
生动形象,可感可触
薄薄的青雾
浮(升)起在荷塘
朦胧飘渺之感
叶子和花
洗(泡)过
杨柳的倩影
画(印)在荷叶上
姗姗可爱
晶莹透亮
表达效果
表达美: 尝试以“月”或“月亮照在窗口”为主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出一小段文字。
秋 月
你是一缕静静漫游的风
你是一抹纤纤飘荡的云
你是一团娇娇欲滴的雨
你是一层淡淡妆画的霜
你是杜鹃啼叫时的乐谱
你是夏蝉长鸣时的句点
你是雏鸟嗷嗷时的盛餐
你是鱼儿嬉戏时的诱饵
你是仙人无意间丢下的一枚棋子
你是幼童哭喊时飞逝的那只风筝
你是太白杯中飘渺的情人
你是东坡不知几时有的疑惑
你是恋人相拥时说不尽的情话
你是游子心中永远解不下的结
秋月啊
你是一支甜美的歌
我用几句动情的诗行
换你几缕羞涩的柔光
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如何理解文末“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作者的苦闷是否得到真正的排遣?
四、拓展探究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四、五段。
2、写作练习:
写一篇写景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尝试使用叠音词、博喻或通感等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