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光》学情调研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 等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说明了光在______________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一通信卫星距离地球约3.6×104km,一束光从卫星射到地球约需__________S.
5.日食是____________挡住了太阳光,月食是__________挡住了太阳光.它们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6.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
7.人们把光的反射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 两类,坐在电影院的每个位置上都可以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发生了光的____________.用久的黑板会发生反光,这是因为发生了光的_________ 。
8. 近视眼的人看远处物体很吃力,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如图4—1中________图为近视眼的示意图,为矫正近视眼,需配戴适当的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__作用的透镜做眼镜;远视眼的人看近处物体很吃力,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如图4-1__________图为远视眼的示意图,为矫正远视眼,需配戴适当的对光线具有 作用的透镜做眼镜.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色光的三基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色光,复色光的亮度比任何一种单色光的亮度要亮.
10.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颜料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混合颜料的亮度一般比任何一种颜料的亮度要亮.
11.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像有:(1)小孔成像;(2)照相机成像;(3)放大镜成像;(4)平面镜成像;(5)电影银幕上的像.其中属于虚像的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洁白的雪 B.璀璨的宝石 C.昏暗的烛焰 D.明亮的镜子
2.使用投影仪放映投影片时,银幕不动,为使银幕上的像大一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远离屏幕,镜头往上拉些 B.投影仪远离屏幕,镜头往下拉些
C.投影仪移近屏幕,镜头往上拉些 D.投影仪移近屏幕,镜头往下拉些
3.在图4—2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玻璃射入空气的光路是[ ]
4.把一根竹筷插入水中,所见到的现象是图4—9中的[ ]
5.在如图4—4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是[ ]
6.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决定于[ ]
A.镜面大小 B.物体大小 C.观察的角度 D.物体与镜面距离
7.油漆的黑板会发生“反光”现象,使坐在教室边排的同学看不清上面的字,原因是 [ ]
A.黑板发生镜面反射 B.黑板发生漫反射
C.黑板上的字发生了镜面反射 D.黑板对光不反射
8.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和物体一样大的像,应当选用 [ ]
A.凸透镜 B.显微镜 C.平面镜 D.望远镜
9.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是[ ]
A.日食、月食形成 B.小孔成像
C.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10.光照射到下列物体的表面,发生的反射不属于漫反射的是[ ]
A.室内的石灰墙壁上 B。抛光的金属表面上
C 白色衣服上 D.投影的幕布上
11. 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 ]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
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
12.如图4—5中给出“L”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13.一束太阳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凸透镜前25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可以得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虚像
14.正常人的眼睛自我调节能力很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可以使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此时眼睛的调节功能相当于调节凸透镜( ).
A.物距 B.像距 C.焦距 D.口径的大小
15.2008年3月14日,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如图4—6所示,许多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被安装在一些交通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的电子监控器所监控。监控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光学系统,另一部分为光电转换系统,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光电转换系统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中心,实现间接监控的目的。其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
A.平面镜成虚像B.凸透镜成实像C.显微镜 D.凸透镜成虚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3分)
1.某同学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 与 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之间 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2.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4—7所示,从侧面看去,则:(1)白纸比较 ,(填“亮”或“暗”),因为它发生 反射;(2)镜子比较 ,因为它发生 反射。
3.小明使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4—8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屏上得到__________清晰的实像。
四、作图题:(每图2分,共18分)
1、如图4—9所示,A、B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光线,试根据成像规律画出 虚像S'和光源S的位置。
2、完成图4—10中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
3.如图4—11所示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人适当的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