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质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米和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3.知道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会恰当选择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知道减少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知道误差与错误不同。
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大致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感悟我们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经常要知道物体的尺度,要知道物体的尺度必须进行测量,测量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法,体验刻度尺使用时的方法,视线的看法,读数的方法,记录的方法。
2.通过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长度单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获得对国际单位的初步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长度的测量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通过对测量误差的认识及科学窗等栏目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长度的测量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
3.通过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密切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教学重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课前准备:木直尺、三角尺、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胶带、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问:“教室的门有多高,课桌有多长,长江有多长,组成物质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有多大?”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借机引入课题“宇宙万物,大到银河系,山峰河流以及人类的建筑物,小到原子、分子都有一定的尺度,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物体的尺度、质量和密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体的长度及其测量”。首先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寸
介绍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寸,提问:是不是物质世界的最大尺度就是1027m,最小尺度就是10-15m?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尺度,回答: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没有尽头的。简单解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二)、长度测量
教师简单介绍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教师先用准备好的实物演示一下?1m、1dm、1cm、1dm的大小,后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m、1dm、1cm、1mm?教师可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正确的回答,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长度单位的具体概念,加强对长度的估测能力。长度的国际单位及符号、常用单位及符号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这部分知识学生已学,教师用微课短视频强化换算关系,然后加强练习。
用错误尝试法使学生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刻度尺有以下几种。演示各种直尺、三角尺、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等。介绍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可以测量的更准确一些。
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用厚木尺测量一下仪器盒的长度,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讲出这名同学做的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并说明原因。希望能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讨论充分,如果有学生讲不到的地方,教师用尽力引导,不要急于说出答案。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结论。讨论要包含以下要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必须观察。应观察:
零刻度线的位置(以及零刻线是否磨损)
刻度尺的量程
刻度尺的分度值(教师引导学生看科学窗“有效数字”)
2、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选:选“单位、量程、分度值”。
会放:放正紧靠,刻度尺的零刻线(或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紧靠被测物体,不要歪斜。若遇上零刻线模糊不清的情况呢?采用整刻线作为零刻线,最后别忘了减去整刻线到零刻线间的长度。
会读:视线正对,读数时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会记:注意估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数值包括准确值加估计值(估记值为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包括:有效数字(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最后请做演示的同学总结刻度尺使用的注意要点,教师要对这名同学给予适当的肯定,对新颖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表扬。
一人演示,全班观察,共同思考、讨论,在交流中得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与刚才那名同学相同的尺子测同一个桌子的长度,写在黑板上。提问;三名同学的操作都是正确的,为什么结果会不完全一样?
我们怎样才能测到一个物体真正的长度?
介绍误差的概念、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思考、讨论能够答出估读的数值因人而异即可。讨论得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让学生看课本学习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学生体验:测课本的长、宽;课桌的长、宽、高以及测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的尺度。
小组合作:让学生测学生用胶带的直径(卡测法)和周长(化曲为直法)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体验特殊测量法。对好的想法提出表扬。
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请上讲台表演展示。
课堂练习(强化单位换算和刻度尺的使用)。
三、总结
回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板书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老师再问“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的身高约多高,拐杖约多长?强化1米有多长。”提醒同学课下复习,下节课进行体积的测量学习到实验室做实验,。
作业布置
课本后1、2、3题.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二、长度(L)及其测量
1.单位及单位换算:
km
×103
(米m)×103
mm
×103μm
×103
nm
×10
×10
dm
×10
cm
宇宙天体之间用光年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及它的正确使用:
(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会选、会放、会读、会记。
3.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及解决办法。
(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4.常用的特殊测量法:
(1)卡测法;(2)化曲为直法;(3)累积法。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我抓住课堂生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讨论评价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比如在测桌子的长、宽、高和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时)。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尤其在学习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时学生更能够积极思维,将物理应用于生活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不足之处是我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估测的能力的练习,另外,课堂的拓展不够,如量桌子的长度尺子不够长怎么办(但学生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时会根据量程选择),这些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测到的,今后要加强备课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