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B.中华文明的源头曾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
2.(2021·广东普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2021·浙江北斗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1)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也是人类存在于历史中的见证。下列文物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的是( )
A.人面鱼纹盆
B.黑陶高柄杯
C.猪纹陶钵
D.何尊
4.(2021·浙江“衢温5+1”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1)下图是一位同学记录的某一文化遗存的历史课堂笔记,下列关于这一文化遗存的表述正确的是( )
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A.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B.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
D.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5.(2021·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如果要研究距今约7000至5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历史,下列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
A.良渚古城遗址
B.姜寨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二里头遗址
6.(2021·广东汕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
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7.(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8.(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下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
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
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9.(2021·湖北天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乃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其中“华”的含义是( )
A.中华民族
B.中华文明
C.服饰华美
D.礼仪文化
10.(2021·山东滨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11.(2021·福建宁德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家”字由“宀(房屋)”和“豕(猪)”两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据此,“豕”应解读为( )
图1
A.文字起源
B.建筑风格
C.私有财产
D.生产工具
12.(2020·山东聊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13.(2021·广东衡水金卷“百越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关于启的继位,《史记》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容成氏》记载:“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据此可知( )
A.禹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
B.禅让到世袭经历曲折斗争
C.启通过武力夺取夏朝王位
D.关于启如何继位没有定论
14.(2021·福建南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古代中国由“传贤”到“传子”的政治权力转变,标志着( )
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初步形成
C.宗法制发展的鼎盛
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
15.(2020·江苏如皋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某学者的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这位学者引用的两段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世袭制的确立
C.私有制的起源
D.早期国家的诞生
16.(2020·山东济南高一第一学期诊断考试·2)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益将王位让于启
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D.禹直接传位于启
17.(2020·浙江A9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5)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属于夏文明成就的是( )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实行内外服制
③中央设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
④干支纪日法是夏朝历法的最大成就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2020·山东泰安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2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19.(2021·山东烟台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如图为一位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做的笔记,其中③指的是( )
A.礼乐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20.(2021·江苏无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综合已发现的卜辞资料来看,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5000以上。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皆可找到实例。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 )
A.是周代的一种文字
B.与现代汉语没有差别
C.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D.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
21.(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2.(2021·浙江“衢温5+1”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6)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如下形势图,按其表征的历史时期代表不同的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朝代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制度
B.图②朝代的一位统治者被称为“天可汗”
C.图③的最终趋势是南方统一了北方
D.图④朝代开通了“丝绸之路”
23.(2021·江苏无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汉字艺术的产生
B.邻里关系的和睦
C.多元文化的发展
D.宗法观念的形成
24.(2021·广东江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作用圈”理论,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一体性
B.各文化遗存之间基本趋同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D.各地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25.(2020·湖北天门高一第一学期10月调研考试·2)由图1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具有( )
图1
A.悠久性
B.统一性
C.多元性
D.连续性
二、非选择题
26.(2021·广东珠海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拒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索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煅(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涵的主要意义,并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27.(2020·浙江丽水五校共同体高一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5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B
B
A
D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D
C
D
A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D
A
C
1.【答案】D【解析】由于地域文化差异而显示出多元化的格局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格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源头是星罗棋布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并且出现融合趋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A【解析】据材料“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可知,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使用石器和骨器,存在采集经济,学会了用火技术,故选A项;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畜牧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北京人已经进入智人时代,猿的特征已经不够明显,材料也未具体描述猿的特征,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结合《纲要·上》第6页何尊及图注,可知何尊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故选D项;人面鱼纹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此时还没有出现国家,不可能见证“中国”,排除A项;黑陶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此时也没有出现国家,排除B项;猪纹陶钵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这类盛食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此时也没有出现国家,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据方框中时间、地点、彩绘陶器等信息可知,这是仰韶文化时期,其主要栽培作物是粟,故选B项;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的是河姆渡文化时期,排除A项;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排除C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明显与黄河中游地区不符,且是河姆渡文化居民,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7000至5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时期,而姜寨遗址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址,故选B项;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A项;牛河梁遗址位于辽河流域,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时期的历史遗址,时间接近3500年前左右,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可知大汶口文化中的墓葬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故选A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依然比较落后,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仰韶文化中包含山东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说明多元文化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D项;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时期,国家还没有形成,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排除A项;贫富分化开始出现与“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不符,排除B项;中原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再加以磨制”可知,该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项;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及原始公社瓦解产生了私有制度,排除B项;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磨制工具鹿角铲出土于贵州,无法说明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项;约5500年至4000年前,我国远古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男人的权利和利益高于女性,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冕服采章曰华”可见其原意是指服饰的华美,故选C项;“冕服采章曰华”指身上的着装华美,而不是指民族,排除A项;“冕服采章曰华”强调外表着装,不是指文明文化,排除B项;“冕服采章曰华”特指外表着装,无法判断礼仪,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可知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有祭祀礼制,但并不能说明健全,排除B项;秦朝时才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龙山文化时期的文明特征,并不能说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家”这个字的构造是房屋和房屋里的一只猪,远古时期的人们最开始从事采集和狩猎,而后把吃不完的猪豢养起来,并逐渐拥有私有财产,故选C项;文字的起源应有一个演变过程,排除A项;“豕”为猪,代表着财富,不是建筑风格,排除B项;“豕”为猪,代表着财富,不是一种生产工具,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有9座大型墓葬”说明已出现贫富分化,城郭、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都是早期国家的象征,说明当时已出现早期国家,故选C项;“曙光初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玉石兵器仅在大型墓葬中发现,而非普遍使用,排除B项;玉石兵器并非日常劳动工具,无法推知社会分工状况,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益干启位,启杀之”“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这几种记载,可以确定的是启最终继承了王位,但在继承的手段上各执一词,因而无法确定其如何获得王位,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与禹相关的启的继位问题,没有涉及禹建立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启继位的方式和结果,没有涉及过程,并且“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也并非“曲折”,排除B项;C项与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不符,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传贤”指尧舜禹时期以禅让制为主的“举贤”方式,“传子”指王位世袭传子,从“传贤”到“传子”,体现了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故选A项;依所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以土地分封为主,排除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发展的鼎盛,排除C项;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体现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过渡,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并结合所学可知,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城的出现、文字的成熟、刑法的制定等,材料中“《禹刑》”“城郭”等信息体现了早期国家的诞生,故选D项;
阶级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形成,这两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确立,材料没有反映这一历史事件,排除B项;私有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两则史料都可说明最后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故选C项;A项与《史记》的记载不符,排除A项;B项与《战国策》的记载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记》及《战国策》的记载皆不同,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①正确;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故②错误;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故③正确;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1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①处应该是夏朝,故选A项;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应是标尺中的③处,排除B项;根据所学,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对应标尺的②处,排除C项;东周建立于公元前770年,对应标尺的④处,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笔记中③“权力认同,天下归序”强调一种认同和秩序,“礼”强调序,而“乐”强调同,故选A项;分封制指“天下归姬”,将姬姓人分封天下来进行管理,属于②的含义,排除B项;井田制国王的公有土地,由国王所有,所谓“王臣国土”,它指造词中的④的含义,排除C项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即笔记中的“天下归嫡”,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据材料“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皆可找到实例”可知甲骨文已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故选D项;甲骨文是商代一种文字,排除A项;甲骨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差别,排除B项;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排除C项。
21.【答案】B【解析】商朝统治者遇事占卜,军国大事都由占卜来决定,体现出早期王权的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的特征,故选B项;宗法制的特征是血缘关系,而材料是占卜,排除A项;占卜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不是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项;权力有神秘色彩,并非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据图①朝代是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故选A项;图②朝代是西汉,“天可汗”是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的称号,逻辑关系不符,排除B项;图③是南北朝时期,最终是北方政权北周的外戚杨坚一统天下,不是“南方统一了北方”,排除C项;图④朝代是唐代,开通了“丝绸之路”是西汉武帝时期,逻辑关系不符,排除D项。
23.【答案】D【解析】区分亲疏远近关系的标准是父系血缘,因此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宗法观念的形成,故选D项;这一文化现象与汉字艺术的产生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文化现象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不是邻里关系,排除B项;区分亲疏远近关系的是宗法观念,与多元文化无关,排除C项。
2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可知,该学者强调中华文明分布星罗棋布,多个文化带同时并存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重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没有比较各文化遗存的异同,排除B项;根据材料“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可知,此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重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没有反映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材料中诸多文化区,像长江中游文化区、南方文化区、山东文化区、中原文化区等,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仅能看出各个文化区,未涉及到时间演变,排除A项;龙山文化出土了黑陶、仰韶文化是彩陶,各文化区各具特色,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看出各个文化区,未涉及到文化区演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6分)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机制,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可知有助于稳固统治,加强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主要意义,据材料二“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可概括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据有关分封制、宗法制的知识,可从家国一体等方面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7.【答案】
(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3分)
影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分)
(2)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2分)
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1分)
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可知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一“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可知与政治关系密切。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可知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根据材料一“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可知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知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可知血缘纽带日渐疏远。第三小问“制度的重新建构”,根据材料二“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由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