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3 22:2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汇人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础知识。
?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通过中西选官制度的对比,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时空坐标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改革科举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15年
民国时期
(建立)
晚清时期
(应变)
新中国时期
(完善)
1.背景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
(1)八股积弊已久,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2)西学的传播
科举制何去何从?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洋务运动的开展
(4)民族危机的加深
2.科举制度的变化
(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2)1901年,改官学为学堂;
(3)1905年,废除科举,将育人和取才统一到学堂。
3.选官制度的改革
(1)裁减冗署冗官,瓦解传统的六部建制;
(2)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3)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探究】
①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②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思考: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为挽救民族危机
为政治革新服务
近代化趋势明显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
年)
思考: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考试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
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1)依据: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内容: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3)评价: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立法

行政

司法

考试

监察
2.北洋政府(1912-1928年)
考试
甄别
报考条件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旧时政府审查官员的资历,确定级别、职位)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
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应用范围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考察内容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作用
连续性
稳定性
(1)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和甄别
(2)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①重新设计政府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1)措施:
①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②考试选拔(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
③实现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④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公平;
⑤以立法形式确立(1929年,第一部《考试法》)。
(2)特点:
(3)评价:
①制度规定严密;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英国: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工业化的推进。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旧制到建立新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
①改革: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③进一步完善: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1.干部制度
2.公务员制度
第四章
录用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透明化
公开化
平等化
(1)建立过程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意义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不同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不同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
【课堂练习】
1.晚清选官制度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广度为前代所无。以下对这次变革的错误判断为(  )
A.是清政府在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作出的积极政治反应
B.改变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
C.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骗局和闹剧
D.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
2.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4.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