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01
02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3)南方:南抚夷、越,
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概念解析
(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设置机构---中央机构)
(设置机构---地方机构)
霍去病墓
昭君墓(青冢)
和亲
战争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汉朝
(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设置机构---中央机构)
(2)设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设西域都护府(西域)和护乌桓校尉(东北);
(设置机构---地方机构)
(3)政策:
从和亲到战争;
屯戍政策。
屯戍政策:屯田,戍边。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屯田的影响?
?抵御匈奴的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
敦煌
酒泉
张掖
武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②
④
①
③
少数民族内迁;
汉化,封建化;
南方的开发与发展
中原人口南迁;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d.加强与琉球的联系。
(2)隋朝的民族关系:
c.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b.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1.隋唐时期
a.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设置机构---中央机构)
(设置机构---地方机构)
(3)唐朝的民族关系:
a.与边疆民族地方政权联系密切,唐太宗被西北边疆各族称为“天可汗”;
b.和亲政策(唐蕃会盟),册封;
c.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设置机构---地方机构)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材料二: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起到什么作用?
(1)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文化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生活习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并结合两幅地图,你认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1)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时战时和;
2.宋朝
(2)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
(2)民族政策:
“行汉法”,
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西藏
设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云南
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元朝
(3)设置机构
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2)防御:修长城,布置军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2.明朝
(设置机构---中央机构)
(3)交流:在边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在西藏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4)边疆管理:
a.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因地制宜设都司、卫、所、土司,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
b.西藏:敕封
“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设置机构---地方机构)
明代推行的土司制度,对稳定南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到清代才得以完成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3.清朝
(设置机构---中央机构)
(2)管理:
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
在西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
(设置机构---地方机构)
①蒙古: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西北: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1)机构: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知识归纳】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
2.汉代: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最远航行到印度南部。
(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1)背景:
3.隋唐时期:
(2)隋朝: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与西域商路畅通。
(3)唐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东南亚:到达赤土国。
①大食: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吉备真备带回的《唐礼》对日本朝廷礼仪的完善和改进有很大影响,《太衍历经》、《太衍厉立成》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革,使唐代历法得以在日本推广和使用。吉备真备带回的乐器和乐书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4.宋朝:
5.元朝:
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
13世纪,马可·波抵达中国,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6.明清时期:
①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②18世纪,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通商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1)特点:
(2)表现: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特点:
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
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
崇尚睦邻友好。
原因: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
体系内在的缺陷;
清朝国力的衰落;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元明清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隋唐宋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朝: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秦汉
汉朝: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知识归纳】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