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溶液的形成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溶液的形成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全一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03 21:1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4、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2、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2)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景]地球上大部分表面被海洋覆盖,你在海水中游过泳吗?你尝过海水的滋味吗?海水又苦又涩,这是为什么呢?
[导人]原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是一种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
溶解的过程
(一)溶液
[实验探究]在一只盛有约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发
生的变化,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触摸烧杯,感受温度变化。
[思考]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一样咸?
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讲解]当把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看起来食盐颗粒好像消失了。其实,那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提问]那什么是溶液呢?
[归纳]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讲解]均一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归纳]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是气体、液体、固体);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提问]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加上溶剂质量,那体积有没有这样的等式呢?
[生]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溶剂呢?阅读课本。
[归纳]
体系
溶质
溶剂
气+液
气体
液体
固+液
固体
液体
液+液
无水
量少
量多
有水
非水物

[提问]根据学过的知识,现在你能解释食盐颗粒在水中逐渐消失,形成溶液的过程么?
[投影并讲解]食盐溶解的微观过程。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渡]大家思考一下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会改变吗?
[生]会改变。
[活动探究]NaOH、NaCI、NH4NO3溶解在水中,温度如何改变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则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阅读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I、NH4NO3、NaOH分别加人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归纳]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这两种变化在溶质的溶解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的。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提问]溶液有什么用途呢?
[归纳]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较快的,溶质在溶液中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大大增加了接触面积,使反应加快,若是把药品或营养品变成溶液,这将会更易吸收。
知识点二
乳化现象
[设疑]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用水洗不掉。为什么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就能洗掉呢?汽油洗油和洗涤剂洗油的原理是否相同?带着问题我们开始进入实验。
[活动探究]1、向一只试管中加约1/3体积的水,然后加入两滴食用油,用力振荡,现象是怎样的,再静置现象又是怎样的呢?
[生]食用油不溶解,水中有大颗粒油珠;再静置食用油与水分层。
[活动探究]2、向一只试管中加约1/3体积的汽油,然后加入两滴食用油,振荡,现象是怎样的,再静置现象又是怎样的呢?
[生]食用油溶解于汽油;再静置食用油与汽油不分层。
[活动探究]3、向1中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洗洁精,振荡,现象是怎样的?
[生]食用油以极小的颗粒分散在水中
[归纳]像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知识点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过渡]在一杯水中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溶解溶质呢?下面我们就以硝酸钾为例进行探讨,看看在一杯水中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溶解KNO3。
[活动探究](一)
[提问]那改变温度,刚刚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呢?
[活动探究]()二
[小结]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地溶解。但是若改变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
[投影]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解]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互相转化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的溶剂里”和“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提问]那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改变哪些条件可以实现这个转化呢?
[投影并讲解]
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一)溶液
1、定义
2、溶液的特性:均一、稳定,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二、乳化现象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