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重点)
2.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难点)
【当堂训练】
1.下列鉴别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
C.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D.用手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体的气味
2.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后再擦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含有较多的(
)
A.CO2
B.N2
C.H2O
D.O2
3.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
)
A.晚秋季节,空气中常常弥漫着大雾
B.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的瓶壁上有许多水珠
C.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吹气,玻璃片上有许多水雾产生
D.干而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变软
4.在下列气体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①空气 ②人呼出的气体 ③氧气 ④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5.要解决化学问题,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一般是
(
)
A.动手实验
B.提出问题
C.调查研究
D.总结归纳
6.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或二氧化碳
7.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
(
)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糖水
8.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实验
D.得出结论
9.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一、都是化学变化;
二、 。?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a. ;?
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分析:该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有 ,蜡烛燃烧为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
?
分析: 。?
10.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11.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有人提出如下假设:
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油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白烟上,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杯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位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