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1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14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4 10: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6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课题总览
《月夜忆舍弟》/杜甫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商山早行》/温庭筠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走近作者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háo吏》《潼tóng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有《杜工部集》。
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赏析诗句
戍鼓:
断人行:
边秋:
一雁: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断:使……阻断。
一作“秋边”,秋季的边境,此指秦州。
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首联:写景,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首联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从视听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图景,写出了边塞凄凉的景色,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
恰逢白露时节。
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在客观实景之中融入诗人主观感情,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于景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颔联:写景,点题,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无家:
译文: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已经没有了家无法探问各自的生死。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
达:
况乃:
未休兵:
一直,老是。
到。
何况,况且。
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bì)激战。休:停止。
译文: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尾联: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无限的人生感慨。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颈联和尾联在前两联的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从边地的衰败景象入手,引出思乡之情;从望月写到“忆舍弟”;从“无家”的慨叹到现实细节的刻画,“寄书不达”、生死未卜,无不透露出悲凉沉郁之意。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所以能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小结
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作者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又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
2、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3、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描绘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首联)
以幻作真表思(颔联)
由望月转入抒情(颈联)
进一步抒发忧虑之情(尾联)
板书设计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已经没有了家无法探问各自的生死。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大雁传统寓意
大雁--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延伸拓展
1、文中将“雁”与“秋”一起提及。自古以来,所有的古诗词中的秋都象征着酸楚的感觉,那么,“雁”象征了什么?
大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这是其情义过人之处。
  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lǐ)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之信,则是指野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长沙过贾谊宅
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回顾我们学过的咏古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习目标
1.通过识记、总结知识梳理的要点,掌握并能运用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2.反复诵读诗歌,学习咏史诗如何运用借古抒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由咏史诗的特色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抓什么关键内容?
(一)、弄清史实
(二)、体会意图
(三)、领悟感情
(四)、分析写法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用典等

鉴赏范例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客,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崇佛媚道,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和个人穷愁不遇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背景简介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但是得不到任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抑郁而终。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
贾谊:
刘长卿:
被贬长沙三年
“刚而犯上,而遭迁谪”。
(二)、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的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由贾谊故宅见到的悲凉情景联想到贾谊被贬的遭遇,由此又想到自己刚而犯上被贬长沙的现状,于是咏古抒情。
——贾谊故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谪宦:
栖迟:
惟:
楚客:
贬官。
停留,居住。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只,仅仅
流落客居在楚地的人,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译文:你被贬至长沙在此居留了三年,万古只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谪宦”,写出贾谊的身世。
“此”,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
“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三)、领悟感情
本诗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慨个人遭遇。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汉文:
吊:
摇落:
指汉文帝刘恒。
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凋零。
译文: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离开后(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后六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秋草
寒林
人去日斜
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独寻
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
日斜
空见
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孤独
寂寞
痛苦
惆怅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不可再见,表达了诗人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
颔联化用了贾谊《鵩fú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之不幸。(用典)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反语和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chuǎn)的命运。“有道”,“犹”。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
接着,笔锋一转。“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诗人溯古思今,把自己的遭遇同贾谊、屈原两位先哲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化了咏叹的主题。
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
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可见,本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湘水
江山
黄叶
无情流逝
寂寂
摇落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
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
作者抑郁悲凉
痛苦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悲景衬悲情
(四)、分析写法
1、在构思上:
以景衬情
2、在章法上:
情景交融
首联:暗喻
颔联:渲染环境、用典
颈联:双关
尾联:象征、设问
总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本文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上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主旨
写作特点
1.全诗景中见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2.多种修辞的巧妙运用。首联:比喻;颈联:反语、双关。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以“有道”对“无情”,含意隽永。联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练习
参考答案
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是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有道”,“夜半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主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之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有自负也有伤感。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你被贬至长沙在此居留了三年,万古只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离开后(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照着寒林。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
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líng
yǔ)之祸。
导入新课
苦难中开出的心灵之花
——贬谪诗鉴赏
贬谪究竟意味着什么?
“异服殊音不可亲”
——
柳宗元
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著名的文章。?
追寻韩文公足迹
——韩愈在潮州
贬潮,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他治潮八月,政绩昭彰:驱鳄、兴学、勤农、释奴。特别是启用贤士,兴学育才一节,对潮州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故为潮人历代传诵、景仰。
笔架山因之改称韩山,山下鳄溪改称韩江,潮州山水俱姓韩。像韩江,韩山,祭鳄台,韩祠橡木,鳄渡秋风,昌黎旧治,昌黎小学等等,无不言说着潮人从古到今对韩愈的敬仰。更有宋时就建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韩愈祠。
潮州韩文公祠对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bìng)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简介
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péi)
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cuō
tuó),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zhuó)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自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请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1.韩愈为什么“左迁”?
2.他怀着怎样的心情走上贬谪之路?
3.韩愈告诉他的侄孙韩湘什么呢?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封:
朝奏:
九重天:
路八千:
指一封奏章,即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早晨上奏。
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韩愈为什么“左迁”?(只抒获罪被贬的原因后果)
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朝”
“夕”
“一封”
“路八千”
时间
数量
对比
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他怀着怎样的心情走上贬谪之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圣明:
弊事:
肯将衰朽
惜残年:
皇帝。
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
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肯,岂肯、哪能。
译文: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朽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
“肯将衰朽惜残年”,又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
刚正不阿。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
拥:
马不前:
阻塞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用典)
译文: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堵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颜色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
宋.李觏gòu《乡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家何在:“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
“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粱”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祭女挐rú女文》
:“天雪冰寒,伤汝羸léi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不能饮食,又使渴饥。死于穷山,实非其命。”
可知他当日仓促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个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愁苦悲戚。
“横”
—广度
“拥”
—高度
气象苍茫
境界雄阔
雪拥蓝关:
家何在:
马不前:
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前路艰辛,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回顾
,故里、君王重重阻隔。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前瞻,语意双关,其实也是人不前。他立马蓝关,大雪漫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前途未卜,个人渺小,对比,流露出了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汝:
应有意:
好:
收:
瘴江边:
你,指韩湘。
应该有所打算。(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
正好。
收敛。
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
译文: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岭南把我的尸骨收敛。
照应诗题、用典:《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了老臣蹇叔哭师的故事,蹇叔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
,沉痛而又凄凉,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照应第二联,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jiǎn
)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诗歌内容
首联:谏迎佛骨,获罪被贬。
颔联:欲除弊事,刚直不阿。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凄楚激愤,表明决心。
体会情感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忠而获罪的愤慨
为国除弊的决心
眷恋朝廷的心情?
英雄失路的悲叹
主旨
通过描绘“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云雪茫茫、道路险恶的孤寂画面,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朽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堵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岭南把我的尸骨收敛。


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柳宗元
韩愈
迁移拓展
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提示: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结合诗人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体会情感
自由朗诵这首诗,思考:诗眼是哪个词?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
◆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
哀情
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
哀景
柳宗元
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愁思”表达出来的?
比较阅读
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差异?
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
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
贬谪诗鉴赏知识
一、贬谪诗常抒发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
7、思乡?、忠君、豁达等感情
二、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张九龄《感遇(其七)》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其它常见意象: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①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如?: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
③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多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手法。
三、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④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⑤咏史抒怀
被贬后,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①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
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诗歌之所以异于散文者,除了外表的声律之美外,更在于诗歌特别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
——叶嘉莹
新课导入
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今天,我们来学习从晚唐诗灿烂的余辉中走出来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羁旅诗
商山早行
温庭筠



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01-866),本名岐(qí),字飞卿,太原祁(qí)县(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于是入歌楼妓馆,行为放浪。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温庭筠虽为山西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
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yú)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些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放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花间集》等,代表作有《梦江南》《望江南》。
背景简介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duó

zhǐ

商山早行
温庭筠
题目解读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早行:黎明起床
,踏上旅途。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思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客舍沐浴着晓月的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嬉戏在边沿曲折的池塘中。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直接表现:
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整体感知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征铎: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征,远行。铎,大铃。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思念故乡。
诗文赏析
首联: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1、作者为何而悲?
非官方解释:在古代,由于没汽车,没飞机,交通基本靠走;没手机,没网络,通讯基本靠吼;再加上人在江湖飘,知人知面不知心,作者的安全没保障。
官方解释: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还有“悲伤”的意思,诗人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chuǎn),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悲”字直抒胸臆并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译文:鸡声嘹亮,茅草客舍沐浴着晓月的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颔联:选取六个意象: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因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迹板桥霜”,说明有更早的人,真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环境凄清、寂寞,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孤独,衬托出思乡的深切。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实写、意象叠加。
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这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难写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
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体会这一联的写作特点。
组合:没有动词,只有名词组成的意象叠别在一起。
3、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
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
采用了“意象叠加法”,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
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组合手法(意象叠加)的实例: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
枳:
明:
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使……明艳。
译文: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照亮”,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艳”。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
杜陵梦:
凫:
回塘:
因而。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野鸭。
边沿曲折的池塘。
译文: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嬉戏在边沿曲折的池塘中。
1、尾联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是温馨甜蜜之景,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现实的环境是凄清寂寞之景,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
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
  
表现手法:运用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2.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4、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
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

凉凄
清冷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
主旨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思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客舍沐浴着晓月的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嬉戏在边沿曲折的池塘中。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战乱频仍,背井离乡、久戍边关、遥无归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延伸拓展
巩固练习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答:实景:白雪、牧马、明月、羌笛、戍楼;
虚景:梅花、关山。
2、整首诗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现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作者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