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项目三 试用计算机网络——认识TCP/IP协议与基本网络设备(第一课时)课件+教案(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项目三 试用计算机网络——认识TCP/IP协议与基本网络设备(第一课时)课件+教案(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9-06 13:56:10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一课时
为新计算机配置网络
信息技术沪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三
试用计算网络
——认识TCP/IP协议与基本网络设备
一、新课导入
二、为新计算机配置网络
三、网络参考模型
四、数据交换类型
五、IP地址
六、课后活动
一、新课导入
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结点之间的数据通信。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高效率运行,必须建立在一些明确的规范之上。想了解计算机网络,首先需要理解网络各部分的功能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功能实行的规范约定,即网络通信协议;其次是要认识用于网络通信的各类设备,了解基本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交换机
路由器
服务器
互联网
二、为新计算机配置网络
学校计算机教室新买了一台计算机。为了让这台计算机能够正常使用校园网和访问互联网,需要对它进行配置。正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能听懂并理解对方的话,双方必须都讲同一种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语义、语法。网络上的计算机要实现彼此交流,则需要执行一系列同样的通信规则,即网络通信协议。
你好
你好
几点了?
2:00
时间轴
请求TCP连接
答复TCP连接
请求调用信息
传递信息
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是为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两个结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它是网络上的计算机彼此交流的“语言”,是网络通信的基础。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简称
TCP/IP)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也是互联网的基础,它由一系列协议族组成。
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计算机只有安装了TCP/P协议才可以上网。其中TC协议负责可靠性传输,发现传输问题即启动重传纠正,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标计算机;IP协议负责网络路由,保证全网通达。另外还有UDP协议,负责把数据发给对方,但它不能防止数据丢失、失序等传输错误。
TCP/IP协议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发生在网络层。用户要传送的数据被分割为若干等长的分组,每个分组都携带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分组序号信息,独立地在网络中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按照分组序号将它们装配起来。
从商家买回来的计算机,通常已经安装好操作系统、TCP/IP协议和网络接口卡驱动程序。想让新计算机连上网络,首先要使用带“水晶头”的双绞线将计算机上的网卡和计算机教室的交换机连接起来。
完成硬件连接后,还需要进行软件设置。与网络有关的设置主要是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服务器地址。IP地址是网络中联网计算机的主要地址识别标志之一。要识别IP地址,就必须使用子网掩码。默认网关通常指的是路由器的IP地址。DNS服务器即域名服务器,它保存网络中主机的域名和对应的IP地址,具有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功能。
思考与讨论
计算机教室为什么要手动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DNS服务器地址?能不能选择“自动获得DNS服务器地址”选项?。
三、网络参考模型
任何形式的通信,都要有通信规则的保证才能正常进行。计算机网络是由多种计算机及实体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型号不一,终端类型各异,加上通信线路类型、连接与通信方式的差异,使得计算机网络互联及通信成为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必须执行系列被称为网络通信协议的通信规则。
为了让不同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参考模型。
1.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是为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两个结点之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约定的集合。计算机之间要相互交换数据,必须“讲同一种话”,使用同一种协议。网络通信协议为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硬件体系结构的网络提供了通信支持,是网络上的计算机彼此交流的“语言”,是网络通信的基础。
1.网络通信协议
任何一种网络协议都包括三方面要素:语义、语法和时序。语义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语法规定了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以及数据出现的顺序;时序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简而言之,语义表示要做什么,语法表示要怎么做,时序表示做的顺序。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即TCP/IP协议,它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也是互联网的基础,由一系列协议族组成。OSI参考模型虽然具有通用性,适合描述各种网络,但是层次较多,增加了复杂性。TCP/IP网络参考模型是在TC/IP协议族的基础上建立的,与OSI参考模型的分层思想一致,对网络通信的体系结构采用五层的分层结构设计,它们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但是该模型不适用于非TC/IP网络。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①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涉及在网络介质上传送和接收数据的所有问题,提供主机、工作站等终端设备与通信线路连接的接口,确保原始数据可在各种物理介质上传输。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②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源计算机网络层发送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的目标计算机网络层。为此,需要将一个原始的传输设施转变成一条逻辑传输线路,即据链路。数据链路层负责控制与连接物理层的物理介质,以及实现差错控制与流量调节、MAC寻址、信道分配控制等功能。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③网络层
  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用于控制和管理通信子网的操作。在TCP/P网络参考模型中,它也称互联网层,是将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贯穿在一起的关键层。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单位为报文分组,它定义了正式的分组格式和协议,协议称为IP协议,负责网络路由,保证全网通达。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③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分组路由(P)和拥塞控制。分组路由接收发送到网络上的数据分组,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算法,在多结点的通信子网中选择一条从源结点到目标结点的合适逻辑通路,并让这些分组独立地到达。拥塞控制是对进入通信子网的分组流量及其分布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避免拥塞,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④传输层
  传输层接收来自上一层的数据,在将数据进行必要的分割后传递给网络层,并确保这数据单元能够准确到达另一端。传输层是一个真正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通信服务的层,所有数据传送都是从源端到目标端,完全不受底层硬件技术变化的影响。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④传输层
  传输层的协议依其传输控制实现方式的不同,分为面向连接的协议和无连接的协议两类。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在开始传输数据之前需要预先交换消息,或在通信的两端之间预先建立连接,一旦发现传输问题就启动重传纠正,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标端。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⑤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协议,为网络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的服务接口。常用的协议包括电子邮件协议(SMP)、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登录协议(
TELNET)域名解析协议(DNS)等,它们分别为电子邮件服务、网络文件服务、远程登录服务及域名解析服务等网络应用服务提供网络通信接口规范。
四、数据交换类型
在计算机网络中,一个支路的端点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支路的会合点叫做结点。数据从源结点传递到目的结点,中间需要若干结点进行转接,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数据交换技术按数据交换方式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也叫线路交换,通信双方之间会预先建立一条端到端的电路作为物理通路来传输数据,数据传输结束后拆除电路以释放占用的资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电路是被双方独占的,数据在每个中间结点上没有停留,直接向前传递。因此,电路交换的传输延迟较短。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最初应用在公用电话系统中。其优点是通过专用信道传输数据,可靠、迅速有序;缺点是一旦通信双方建立一条电路通道,即使有传输数据,其他用户也不能使用,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种通信方式通常于语音(如电话)之类对实时性要求高的情境。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
message
switching)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发出后依次在中转结点存储和转发,直到送到目标结点。在报文交换中,通信双方之间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发送方把要发送的所有数据封装为一个报文,然后把封装好的报文转发出去。网络中的每个结点收到报文后,首先检查整个报文是否无误,然后暂时把它存储起来,再利用路由信息查找下一个结点的地址,等到线路空闲时把报文传送给下一个结点。这种传输方式称为“存储一转发”。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主要用于电报系统及早期的广域网中。其优点是:收发双方可以不同时处于可用状态,便于在类型、规格和速度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行通信;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标地址,这在电路交换中是很难实现的;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时间段占有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报文交换的缺点是:由于报文长度没有限制,而每个中转结点都要完整地接收传来的整个报文,这就要求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有较大的缓冲区。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也叫包交换,它基于报文交换,将报文分割为更小的等长数据单位报文分组(也称为包或分组),然后把这些报文分组逐个转发出去。同一报文的所有分组都到达目的地后,接收方按照分组序号将它们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仍然采用“存储一转发”的传输方式,每个报文分组携带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分组序号信息独立地在网络中传输。
3.分组交换
因为报文分组较短,每次出现传输差错后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提高了传输效率。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交换的优点外,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差错检查。分组交换的缺点是,如果遇到拥塞比较严重,等待转发可能导致很长的时延甚至会造成报文分组的丢失。
五、IP地址
IP地址是按IP协议约定的统一格式为每台联网计算机分配的逻辑地址,是网络中联网计算机的主要地址识别标志之一。每个IP地址由一个32位二进制数表示,分成4段,每段8位。在日常使用中,为了方便起见,将每段的8位二进制数以十进制表示,取值在0~255,每段数字间用下圆点分“.”分隔,
即hhh.hhh.hhh.hhh,
如202.127.18.45、128.56.156.16等。
按照国际互联网组织的规定,IP地址的4段通常被分成主机地址区域和主机所在的网络地址区域两部分。为了适应不同规模网络的需要,IP地址又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等5类地址格式。
A类IP地址的段1取值范围为1~127,表示网络地址段2到段4的数字表示主机地址。A类地址适用于大型计算机网络,有很多地址可用于标识主机。
B类IP地址的段1取值范围为128~191,前两段数字表示网络地址,后两段数字表示主机地址。B类地址适用于中型计算机网络。
C类IP地址的段1取值范围为192~223,段1到段3的数字表示网络地址,段4的数字表示主机地址。C类地址适用于计算机数量较少的小型网络。
D类IP地址的段1最高四位为1110,地址范围为224.0.0355.55类地址是组播地址,用于多点广播。
E类IP地址的段1最高四位为111地址范围为40.0.0.0~252555此类地址属于互联网保留地址。
在给计算机分配IP地址时,需要特别注意其网络地址部分和主机地址部分中的全“0”和全“1”,如B类地的140.252.0.0(主机地址部分全为“0”)或140.252.255.255(机地址部分为全“1”)是保留地址,不作为主机地址;
为清晰指明32位的IP地址中有多少位表示网络地址、有多少位表示主机地址,IP设计了地址掩码(mask)配合IP地址一起使用。地址掩码同样由32位二进制数构成,对应IP地址中网络地址部分的位都设为二进制的“1”,对应IP地址中主机地址部分的位都设为二进制的“0”。
六、课后活动
为家里的台式计算机配置网络,再与计算机教室里的配置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其异同,并分析原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三
试用计算网络——认识TCP/IP协议与基本网络设备
第一课时
为新计算机配置网络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为新计算机配置网络。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如何为计算机教室新购置的计算机配置网络的基础上,让学生为家中的台式计算机配置网络,比较两者配置方法的区别,分析原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网络与校园网络在网络协议上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TCP/IP网络参考模型及协议族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②知道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③熟悉IP地址格式、分类及获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熟悉IP地址格式、分类及获取;
②经过老师的讲解与分析,掌握TCP/IP网络参考模型及协议族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对网络的理解,提高交流能力。
②提升信息素养,激发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TCP/IP网络参考模型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2.认识不同数据交换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TCP/P网络参考模型的主要功能及使用;
2.知道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特点及应用;
3.熟悉IP地址格式及分类。
?教学方法
体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示例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房、投影机、互联网、校园网站、常用的网络连接设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结点之间的数据通信(图1-16)。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高效率运行,必须建立在一些明确的规范之上。想了解计算机网络,首先需要理解网络各部分的功能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功能实行的规范约定,即网络通信协议;其次是要认识用于网络通信的各类设备,了解基本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TCP/IP网络参考模型及其协议族是目前发展最快、覆盖面最广、应用最多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核心,该协议族中主要有TCP协议IP协议和UDP协议。基本网络设备则有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
二、为新计算机配置网络
学校计算机教室新买了一台计算机。为了让这台计算机能够正常使用校园网和访问互联网,需要对它进行配置。正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能听懂并理解对方的话,双方必须都讲同一种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语义、语法。网络上的计算机要实现彼此交流,则需要执行一系列同样的通信规则,即网络通信协议(图1-17)。
图1-17人之间的交流和计算机之间的交流
核心概念
网络通信协议(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是为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两个结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它是网络上的计算机彼此交流的“语言”,是网络通信的基础。
核心概念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简称
TCP/IP)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也是互联网的基础,它由一系列协议族组成。
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计算机只有安装了TCP/P协议才可以上网。其中TC协议负责可靠性传输,发现传输问题即启动重传纠正,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标计算机;IP协议负责网络路由,保证全网通达。另外还有UDP协议,负责把数据发给对方,但它不能防止数据丢失、失序等传输错误。
TCP/IP协议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发生在网络层。用户要传送的数据被分割为若干等长的分组,每个分组都携带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分组序号信息,独立地在网络中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按照分组序号将它们装配起来。
从商家买回来的计算机,通常已经安装好操作系统、TCP/IP协议和网络接口卡驱动程序。想让新计算机连上网络,首先要使用带“水晶头”的双绞线将计算机上的网卡和计算机教室的交换机连接起来。
图1-18与网络有关的设置界面
完成硬件连接后,还需要进行软件设置。与网络有关的设置主要是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服务器地址(图1-18)。IP地址是网络中联网计算机的主要地址识别标志之一。要识别IP地址,就必须使用子网掩码。默认网关通常指的是路由器的IP地址。DNS服务器即域名服务器,它保存网络中主机的域名和对应的IP地址,具有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功能。
思考与讨论
计算机教室为什么要手动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DNS服务器地址?能不能选择“自动获得DNS服务器地址”选项?
三、网络参考模型
  任何形式的通信,都要有通信规则的保证才能正常进行。计算机网络是由多种计算机及实体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型号不一,终端类型各异,加上通信线路类型、连接与通信方式的差异,使得计算机网络互联及通信成为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必须执行系列被称为网络通信协议的通信规则。
为了让不同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参考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将系列网络通信功能按层次加以划分,共定义了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一层的协议执行网络信息交换过程中的一些特定功能。
这种层次结构的网络通信设计方式,降低了网络设计的复杂性,事实上规定了网络通信中的各部分功能组成,并通过各功能部分(层)的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的通信过程。同时,每一层中的通信由该层的协议进行管理,高层使用低层提供的服务时,并不需要知道低层的实现方法。
1.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是为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两个结点之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约定的集合。计算机之间要相互交换数据,必须“讲同一种话”,使用同一种协议。网络通信协议为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硬件体系结构的网络提供了通信支持,是网络上的计算机彼此交流的“语言”,是网络通信的基础。
  任何一种网络协议都包括三方面要素:语义、语法和时序。语义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语法规定了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以及数据出现的顺序;时序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简而言之,语义表示要做什么,语法表示要怎么做,时序表示做的顺序。
  2.TCP/P网络参考模型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即TCP/IP协议,它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也是互联网的基础,由一系列协议族组成。OSI参考模型虽然具有通用性,适合描述各种网络,但是层次较多,增加了复杂性。TCP/IP网络参考模型是在TC/IP协议族的基础上建立的,与OSI参考模型的分层思想一致,对网络通信的体系结构采用五层的分层结构设计,它们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图1-21),但是该模型不适用于非TC/IP网络。
图1-21TCP/IP网络参考模型
①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涉及在网络介质上传送和接收数据的所有问题,提供主机、工作站等终端设备与通信线路连接的接口,确保原始数据可在各种物理介质上传输。
  ②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源计算机网络层发送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的目标计算机网络层。为此,需要将一个原始的传输设施转变成一条逻辑传输线路,即据链路。数据链路层负责控制与连接物理层的物理介质,以及实现差错控制与流量调节、MAC寻址、信道分配控制等功能。
  ③网络层
  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用于控制和管理通信子网的操作。在TCP/P网络参考模型中,它也称互联网层,是将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贯穿在一起的关键层。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单位为报文分组,它定义了正式的分组格式和协议,协议称为IP协议,负责网络路由,保证全网通达。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分组路由(P)和拥塞控制。分组路由接收发送到网络上的数据分组,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算法,在多结点的通信子网中选择一条从源结点到目标结点的合适逻辑通路,并让这些分组独立地到达。拥塞控制是对进入通信子网的分组流量及其分布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避免拥塞,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④传输层
  传输层接收来自上一层的数据,在将数据进行必要的分割后传递给网络层,并确保这数据单元能够准确到达另一端。传输层是一个真正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通信服务的层,所有数据传送都是从源端到目标端,完全不受底层硬件技术变化的影响。
  传输层的协议依其传输控制实现方式的不同,分为面向连接的协议和无连接的协议两类。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在开始传输数据之前需要预先交换消息,或在通信的两端之间预先建立连接,一旦发现传输问题就启动重传纠正,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标端。UDP则是无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通信的两端之间无须事先建立连接,各端径直把数据发给对方即可,但它不能防止数据丢失、失序等传输错误。
  ⑤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协议,为网络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的服务接口。常用的协议包括电子邮件协议(SMP)、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登录协议(
TELNET)域名解析协议(DNS)等,它们分别为电子邮件服务、网络文件服务、远程登录服务及域名解析服务等网络应用服务提供网络通信接口规范。
四、数据交换类型
  在计算机网络中,一个支路的端点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支路的会合点叫做结点。数据从源结点传递到目的结点,中间需要若干结点进行转接,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数据交换技术按数据交换方式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图1-22)。
  
图1-22三种数据交换类型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也叫线路交换,通信双方之间会预先建立一条端到端的电路作为物理通路来传输数据,数据传输结束后拆除电路以释放占用的资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电路是被双方独占的,数据在每个中间结点上没有停留,直接向前传递。因此,电路交换的传输延迟较短。
  电路交换最初应用在公用电话系统中。其优点是通过专用信道传输数据,可靠、迅速有序;缺点是一旦通信双方建立一条电路通道,即使有传输数据,其他用户也不能使用,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种通信方式通常于语音(如电话)之类对实时性要求高的情境。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
message
switching)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发出后依次在中转结点存储和转发,直到送到目标结点。在报文交换中,通信双方之间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发送方把要发送的所有数据封装为一个报文,然后把封装好的报文转发出去。网络中的每个结点收到报文后,首先检查整个报文是否无误,然后暂时把它存储起来,再利用路由信息查找下一个结点的地址,等到线路空闲时把报文传送给下一个结点。这种传输方式称为“存储一转发”。
  报文交换主要用于电报系统及早期的广域网中。其优点是:收发双方可以不同时处于可用状态,便于在类型、规格和速度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行通信;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标地址,这在电路交换中是很难实现的;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时间段占有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报文交换的缺点是:由于报文长度没有限制,而每个中转结点都要完整地接收传来的整个报文,这就要求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有较大的缓冲区。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也叫包交换,它基于报文交换,将报文分割为更小的等长数据单位报文分组(也称为包或分组),然后把这些报文分组逐个转发出去。同一报文的所有分组都到达目的地后,接收方按照分组序号将它们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仍然采用“存储一转发”的传输方式,每个报文分组携带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分组序号信息独立地在网络中传输。
  因为报文分组较短,每次出现传输差错后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提高了传输效率。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交换的优点外,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差错检查。分组交换的缺点是,如果遇到拥塞比较严重,等待转发可能导致很长的时延甚至会造成报文分组的丢失。
  通常来说,如果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当线路通道由很多段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较为合适。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
五、IP地址
  IP地址是按IP协议约定的统一格式为每台联网计算机分配的逻辑地址,是网络中联网计算机的主要地址识别标志之一。每个IP地址由一个32位二进制数表示,分成4段,每段8位。在日常使用中,为了方便起见,将每段的8位二进制数以十进制表示,取值在0~255,每段数字间用下圆点分“.”分隔,
即hhh.hhh.hhh.hhh,如202.127.18.45、128.56.156.16等。
按照国际互联网组织的规定,IP地址的4段通常被分成主机地址区域和主机所在的网络地址区域两部分。为了适应不同规模网络的需要,IP地址又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等5类地址格式。这五类IP地址的格式如图1-23所示。
图1-23五类P地址
A类IP地址的段1取值范围为1~127,表示网络地址段2到段4的数字表示主机地址。A类地址适用于大型计算机网络,有很多地址可用于标识主机。
B类IP地址的段1取值范围为128~191,前两段数字表示网络地址,后两段数字表示主机地址。B类地址适用于中型计算机网络。
C类IP地址的段1取值范围为192~223,段1到段3的数字表示网络地址,段4的数字表示主机地址。C类地址适用于计算机数量较少的小型网络。
D类IP地址的段1最高四位为1110,地址范围为224.0.0355.55类地址是组播地址,用于多点广播。
E类IP地址的段1最高四位为111地址范围为40.0.0.0~252555此类地址属于互联网保留地址。
在给计算机分配IP地址时,需要特别注意其网络地址部分和主机地址部分中的全“0”和全“1”,如B类地的140.252.0.0(主机地址部分全为“0”)或140.252.255.255(机地址部分为全“1”)是保留地址,不作为主机地址;127.0.0.0~127.255.255.255也作为保留址,不分配给主机使用。
为清晰指明32位的IP地址中有多少位表示网络地址、有多少位表示主机地址,IP设计了地址掩码(mask)配合IP地址一起使用。地址掩码同样由32位二进制数构成,对应IP地址中网络地址部分的位都设为二进制的“1”,对应IP地址中主机地址部分的位都设为二进制的“0”。
六、课后活动
1.为家里的台式计算机配置网络,再与计算机教室里的配置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其异同,并分析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