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4 07:55:05

文档简介

蚌埠市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巷选择题(共48分)
案号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卷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
方社会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航路开辟的影
人的推动;饮茶之风
的影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任答3
(2)变化
折上升,后期有大幅度娄缩
)原因:中国半
程度加深
界荼叶市场的冲击;中国制茶技术有待扌
私茶猖獗
分,答
(3)影响:加强中英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两国经济结构发生变
生活;推动资本主义
场的发展。(6分
点即可)
6.(1)特点:规格高,人员精;考察国家众多;涉及多个领域;以政治考察为主;深受外国政府
关注。(6分,任答3点
(2)不
察次数多;科教文
到重视;政府
参与;考查学习的效

4分
因:“文
后,党
打破封闭状
大讨论
代末外交发展的

推动;反思苏
联模式的需要;西方经济发展的刺激;世界形势的变动。(6分,答
开放是国内经济、政治等发展的需要;重视
借鉴外国成功经验
卜国经验应立

惠基础上加强交流。(4分,任答2点,其
均进
洋航海,但产生的影响不同。(2分
方远洋航海均发生在15世纪。明朝政府派遣郑和先后七下西洋,进行远洋航
刂之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
和文化交流,但也消耗了国力
对中国社
根本影
等欧洲航海家进行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在此
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
夺,早期的殖民掠夺也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
会进步,欧洲远洋航海也进一步密
切了世界的联


方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2

方奉行不同的外交政策
方不同的世界观,等

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市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共蚌埠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韩非子曾经对秦国实行的“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的商鞅之法提出批
评:现在如果推行这样的法令,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
A.维护世卿世禄制度
B.量才而用的任官理念
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D.民生问题是执政之本
2.汉画中的孝子系列图频繁出现于不同载体与场所,而图中的人物和故事多不见于汉代史
传;少数见于两汉史籍者,图像与文献往往并不吻合。它们很可能由民间口耳相传、增枝添
叶而成。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纲常受社会推崇
B.
“孝”成为选官标准
C.官史对儒学关注欠缺D.儒学正统地位引质疑
3.据文献记载,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将生意做到蜀地;唐肃宗女儿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缗钱;唐代宗时期的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公然在扬州街头倒卖军需品。据此可知
A.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观B.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C.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D.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
4.图1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
统计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
A.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
B.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权力制衡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加强
D.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
5.明末谢肇淑曾言:“自晋唐及宋元,善书画者往往处于缙绅士大夫……至国朝而布衣处土
以书画显名者不绝”,那些富贵者则沉迷仕途,不复留心,所以山林之士独擅其美。这表
明明代
A.
士大夫阶层流动性增强
B.理学影响着土人审美观
C.文人画平民化倾向明显
D.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6.英国领事在福州枯坐3年后,于1847年报告说,“并无英船或其他外国船只来此贸易,也并
没有真心诚意地来考察过商务情形”。到1850年,福州一共有10个外国人,其中7个是传
教士。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牢固
C.受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
D.西方无意开展对华贸易
7.
1907年,清廷外务部根据刘式训上奏的《变通出使事宜章程》做了制度调整:一是将出使大
臣变为实官;二是让具有驻外经验并精通外语的人充任出使大臣;三是打破三年任期限制。
这一调整
A.揭开清朝近代外交的序幕
B.增强了国民外交自主意识
C.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
D.有效遏制了革命形势发展
8.五四运动之后出现许多以“平民”命名的中国社团,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平民周刊
社等;以“平民”命名的报刊也很多,如《平民教育》、《平民导报》等。这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术开始下移
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民众在救亡运动中的地位凸显
D.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遭到摒弃
9.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农村资本主义式的农牧垦殖公司已有一百余家,但这些垦殖公司多
为“招佃代种”“坐收田租”,甚而有的公司完全靠出租维持。这表明,当时我国
A.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B.长期战乱导致经济萧条
C.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缓慢
10.
1928年3月,恽代英在《苏维埃的建立》中指出,“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
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因为“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
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本(础)更坚实巩固些”。恽代英意在强调
A.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循序渐进
B.
土地革命利于扩大群众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
D.政权建设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11.
一位外国记者在考查抗日根据地后说:“中国其他地区,比不上这地区军民合作和地方政
权工作和部队保持那样密切关系的,虽然在别的地区曾经努力施行过民主政治。这里可
以见到:一个新社会的型态从这次战争中浮现出来了,那最好叫做一个军事农业的国家。”
该记者肯定了
A.中共的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B.根据地拥有强大军事力量
C.根据地政权深得人民拥护
D.中共积极建设新社会制度
12.图2为1949
-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
对图中数据解读完整的是
A.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B.新中国坚持奉行“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新中国推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D.冷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不断增强
13.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代表团访问中国,美方代表向中方提出合资经营的方案,
中方代表的反应是:虽然感到新鲜有趣,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中方谈判代表李岚清回
忆说: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这表明当时中国
A.对西方国家怀有敌视态度
B.思想解放问题任重而道远
C.实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D.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
14.表1
1982—198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该表反映出当时
A.农村改革已经摆脱苏联模式
B.计划经济体制仍具有优越性
C.政府逐渐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15.有人指责古雅典的某项制度导致了陪审法庭的腐败,接受贿赂而判决不公;批评家们还指
出它导致了雅典社会风气的堕落,雅典人不像以前那么节俭和自食其力了;柏拉图也认为
它使得雅典人变得懒惰、胆怯、夸夸其谈和邪恶。这一制度是
A.抽签选举制度
B.陪审制度
C.公民大会制度
D.津贴制度
16.在古罗马法学家的观念中,法与道德之间具有某种同质性,甚至正是因为罗马法学家遵从
了法、尊重了道德,他们才获得了崇高的法律权威。这表明罗马法
A.维系了罗马帝国统治
B.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C.忽视了道德的普遍性
D.取决于罗马法学家努力
17.
16世纪以后,欧洲大学由原来主要集中分布在地中海地区扩展到东欧、北欧等整个基督教世
界。在北欧和中欧,由天主教以外的其他教派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大量出现。这种现象
A.缘于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发展
B.促使欧洲高等教育得以普及
C.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D.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开始兴起
18.历史学家阿克顿评论美国制度时说:“美国的宪法不是民主革命和反对英国体制的产物,
而是民主强烈反作用的结果,并且倾向于母国的传统。”该评论认为美国
A.联邦宪法背离主权在民原则
B.沿袭了英国的政治体制
C.避免了民主制度的某些弊端
D.代议制阻止了专制统治
19.在1690年的一场战役中,威廉差点被詹姆斯二世的军队射死。有学者感慨:如果那发子
弹再低几英寸,天主教可能仍然统治着英国,法国可能会主宰欧洲,而工业革命可能就不
会发生了。该学者
A.把历史必然与偶然因素有机结合
B.认为法国应该最早发生工业革命
C.缺乏历史依据凭空推理得出结论
D.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20.
1870至1871年置身于革命发祥地的巴黎公社社员不断强调“我们的先辈——1792年”和
使用革命日历,使用“公社”这一词,比起原本的意义更加强烈。据此,1871年采用“巴黎
公社”的名称旨在
A.激发公社成员的革命精神
B.寻求巴黎公社的合法地位
C.宣示无产阶级专政已实现
D.彻底打碎法国旧国家机器
21.
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道:“今之大患,在于一种狭义的国家主义,以为我之国,须凌驾他人之国,我之种,须陵驾他人之种。”“爱国是大好事,惟当知国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团体在。”胡适意在
A.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目的
B.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
C.宣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D.批判法西斯国家的种族优劣论
22.
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该法被废止,但农业管理局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随后,罗斯福敦促国会迅速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以确保能够向受灾农民提供连续不断的援助。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B.使得总统权力有所扩大
C.是以救济和复兴为核心D.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3.图3为在1953年苏联漫画家的作品《自作自受》。画面最右
侧是象征社会主义的堡垒,英国约翰牛、美国山姆大叔和另一西方人士,正用“经济封锁”绳索包围社会主义堡垒。该
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A.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B.揭示资本主义国家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C.号召社会主义国家紧密团结应对经济封锁
D.讽刺经济封锁只会恶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24.巴黎画派画家苏丁(1894—1943年)喜欢在作品中运用富于激情、狂放不羁的笔触来带出形状,画面中形似乎是笔触的附属物,这种若隐若现的表达形的方式完全没有用线条勾
勒形体的那种安静和平,它极具有动感和暴力倾向。据此,苏丁的作品
A.描绘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B.注重挖掘人物内心情感
C.体现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D.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残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茶首先是以资讯的形式传入欧洲。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逐渐加深,茶作为
实物亦开始传入。荷兰人先采取以货易货继而改为购买的方式创始了中西茶贸易。荷兰
进口的茶叶不仅用于本土消费,还促进了茶在欧洲乃至北美的传播。随着饮茶之风的逐
渐传播,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将茶作为贸易目标。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由社会上层
向下渗透,中产阶级开始加以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走私茶从欧洲大陆
不断流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英国本土化论析》
材料二
英国国内外茶叶等食品掺假问题给公众健康以威胁,为此,英国19世纪70
年代先后颁布了《反食品掺假法案》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英国海关根据这两个法案,
在进口环节加大稽查力度,华茶出口遇到阻力。清政府和中国茶商开始感受英国法令的
压力,并意识到英商开始向印度转移市场,但并未出台改善华茶质量的系统方案。
1865——1919年中国茶对英国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茶)统计图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兴起与发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对英茶叶出口状况及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影响。(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五大臣出洋考察团从人员选拔到资金筹措,无不超过以往的规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加入考察团的数十名参随,大多为时代精英,不少具有留学经历。考察团在考察过程中,清政府的驻外使节负有接待之责,他们积极推荐留学生、联络外国政府。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弥不关注,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以端方、戴鸿慈一路为例,考察的国别达十五国之多,银行、公司、学校、工厂、监狱等皆属于考察之列。考察团在考察过程中,各国政府普遍予以热情接待。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二
表2中国各类代表团出国考察(单位:次)
(注:表中不包括军事出访代表团和地方党政出访代表团)
——摘编自黄一兵《邓小平与新时期改革事业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国考察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与清末相比,“文革”后中国代表团出国考察的不同
之处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考察团出国考察带来的启示。(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5从中国角度看15世纪的世界
〔图中表示明朝时在印度洋的外交活动(实线)以及中国原本可以到达新大陆的航线(虚线)〕
图6从欧洲角度看15世纪的世界(欧洲探险家的路线)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
对比两幅图,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