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结构】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
年春,《
》签订。
(2)领导人:
、
。
(3)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
、
、
。
(4)影响:拉开了
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
》。
2.百日维新
(1)开始:
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内容:
类别
内容
政治
裁撤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
。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
等。
(3)结果:慈溪太后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刘光第、
、杨锐、杨深秀、
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失败,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影响:戊戌变法在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
【夯实基础】
(2020·广西贺州)1.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A
A.百日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
2.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4.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②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③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④戊戌变法主张仿效日本和西方的成熟模式,改革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文天祥)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说:
“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不优于他
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95年
,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
益”。不久
,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作为维新
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
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
.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
1911年
下卷》
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
(3)}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培优提升】
1.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
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2.“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北京条约》的影响
3.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没有发动群众,清朝大权在顽固派手中、只是依靠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以慈溪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强大。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的方法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夯实基础】
ACBCD
6.(1)局限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培优提升】
CBD(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朝“大梦唤醒”,挽救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整体感知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中国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背景
1.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概况
时间
代表人物
主张
结果
影响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1895年
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
1.公车上书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变法图新
1.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2.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2.公车上书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具有影响的报纸。
1897年
严复
译《天演论》书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2.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作用: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百日维新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开始变法
1.开始变法
类别
内容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
军事
二、百日维新
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表格,并对戊戌变法内容影响进行讨论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1898.6.11——1898.9.21
京师大学堂门额
内容
二.百日维新
2.内容
材料一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思考: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科举士子
封建官僚
八旗子弟
二、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慈禧
3.结果
谭嗣同
(1863—1898)
杨锐
(1857—1898)
林旭
(1875—1898)
刘光第
(1859—1898)
杨深秀
(1849—1898)
康广仁
(1867—1898)
六君子殉难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变法图强的决心
和爱国情怀
二.百日维新
3.结果
除京师大学堂外,新政俱废
二.百日维新
4.影响
维新派大力传播着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作用远不是戊戌政变所能剿杀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通过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二.百日维新
5.失败原因
材料一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它人的影响……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所有这些人:儒生、官僚、军官、太监、僧侣和全体满族人都要取消变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这一明显的事实。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急于求成
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薄弱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当堂小结
1.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②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③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④戊戌变法主张仿效日本和西方的成熟模式,改革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
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
严复创办《国闻报》——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C.
戊戌政变——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D.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影响
C
C
当堂小结
3.“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里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B.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B
当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