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4 08: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国:女娲造人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东汉】《风俗通》
科学假说:
①进化论:猴子——人
②线粒体夏娃理论:20万年前非洲“母亲”
(单一地区起源说)
人类从何而来?
西方:亚当、夏娃说
考古说:
①非洲古猿(四五百万年前)
②印度、巴基斯坦“腊玛古猿”(1500万-800万年前)、
“腊玛古猿禄丰种”(云南)
③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多地区起源论)

生产工具
形状
用途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较粗糙
采集狩猎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精细尖锐
农耕生活
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出土物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问题探究:1.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主要有哪些?
2.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这一阶段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已经学会用火
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满天星斗)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千年——5千年)
问题探究: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有哪些?其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千年——4千年)
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黑陶(蛋壳陶)
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红山文化玉龙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①分布广泛;
②多元一体、
③中原为核心
2.新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
大汶口遗址的面积达82万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54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窑,其中14座有木椁式葬具,很多墓葬内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壶、背壶、罐、杯、尊、瓶、盔形器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遗物。考古发掘还发现,在43座墓中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猪骨,最多的墓中有14个猪头骨。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①遗址规模大;②随葬品种类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③出现私有财产与贫富分化。
探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下信息排列顺序)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广袤的中华大地,史前考古可以划分为不同区域,外然形态各异,区城内部各有特色,文化交流和融合却是相互激荡影响....不同区城的文明融合,各邮族都有本族的龙图腾、各个区城邮族的交融演进使龙的样貌迟渐复杂化,从区城特征汇合而成共同特征。
——朱学良《上古至泰汉时期龙崇拜之嬗变及其文化恋蕴》
多元一体
相互交融
神话、文献与考古
神话
文献
考古
政权形态
三皇
部落
五帝
“万邦”
“大同之世”
“选贤与能”
“天下为公”
(禅让制)
龙山文化
宫殿、天文建筑
礼器
夏禹
“小康之世”
“天下为家”
(世袭制)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
国家
以伏羲显示狩猎时代,神农显示农业时代,燧人是显示熟食时代。
——内藤湖南
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认识史前史的?
神话传说是历史吗?对我们认识历史有何作用?
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却能折射早期历史的影子。
扑朔迷离的夏文化之夏朝存在吗?
(中国)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继商之后是周朝。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有人说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了白胡子……二里头文化如果不是中国文明的开始,也是接近于开始点了。
?
——考古家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何谓华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文献中的夏
考古中的夏(二里头遗址)
时间
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竹书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碳14测定法),夏起讫年代约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良渚、龙山文化后,先商文化前。
空间
昔伊、洛竭而夏亡。(《左传》)
夏桀之居,左河济(河南济源县),右泰华(陕西华山),伊阙在其南(河南洛阳),羊肠在其北(山西壶关县)。(《史记》)
洛阳盆地东部平原地区
王朝特征
夏后氏官百。(《史记》)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尚书》)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史记》)
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记》)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
印证结果
绿松石铜牌
宫殿复原图
礼器、宫殿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遗憾:缺少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
扑朔迷离的夏文化之继承疑案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统治者的任职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说法?
世袭制
“禅让”制
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
商:信史
文献记载+考古发掘
多重印证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方尊
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国家一级文物
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商朝政治制度:内外服制——松散的联盟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尚书
·
酒诰》
大邑商
天邑商
内服:“王畿”之地,商王直接控制的中心区域;
外服: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
三、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武丁卜辞》记载:“□□卜,毂(壳上的花纹)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据此可知,商代()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井田制广泛盛行
D.统治集团矛盾重重
西周的统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建立者:周武王
时间:公元前1046年
都城:镐京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诸子分封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相互补充
家国同构
探究学习1:西周分封制
材料1:《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2:周公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评价: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但容易形成割据
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后代
思考:①分封的对象有哪些?②如何评价分封制?
探究学习2:宗法制
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形成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含义: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③“世卿世禄”
内容:
①大宗: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②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③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
“世卿世禄”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商周经济:农业为主
商和西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材料一: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新时期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据大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连接天人意志的神……
材料三:早期国家是从部落制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有千八百国”。这些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当其羽翼丰满或王室衰微时,他们往往会起来反对王室。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二: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转为“传子”,“家天子”的制度由此开始……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整个国家的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利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
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2.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铁农具
D.骨耜
3.《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课堂巩固
A
B
D
4.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B
5.《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