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浙江绍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琅琊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前219),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前219年赢政统一六国,立石刻
②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
③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
④歌功颂德以强化君主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21·广东江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3.(2021·福建龙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赢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大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国家一统
B.君主专制
C.三权分立
D.中央集权
4.(2021·浙江台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夏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封建亲戚”
B.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C.“共和行政”
D.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5.(2020·辽宁葫芦岛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秦始皇帝嬴政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
A.突出皇帝独尊
B.否定周王权威
C.统一文件格式
D.整顿王朝礼仪
6.(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
B.设立太尉
C.设立御史大夫
D.设立丞相
7.(2021·山东滨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下图所示的政治制度创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8.(2021·山东泰安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民主观念渗入到政治体制
9.(2021·山东临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与中国早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下列对其不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拥有世袭君主
B.建立国家机器
C.权力高度集中
D.设置地方官员
10.(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片,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1.(2020·山东聊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
A.三公制开始确立
B.郡县制全面推行
C.度量衡实现统一
D.驰道连接了各地
12.(2021·广东普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5)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13.(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统一货币(见如图)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是( )
A.布币
B.半两钱
C.蚁鼻钱
D.刀币
14.(2021·广东汕头潮阳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15.(2020·湖北麻城高一第一学期期中·8)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16.(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史记》中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由此爆发了( )
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17.(2021·北京丰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
A.陈胜、吴广
B.张角
C.黄巢
D.李自成
18.(2021·江苏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8)《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19.(2021·广东梅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2020·广东广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
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二、非选择题
21.(2020·河北遵化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10分)
22.(2020·广东广附、广外、铁一三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3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8分)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A
C
A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B
D
A
A
C
C
B
1.【答案】B【解析】赢政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故①错误;据“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看出,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故②正确;据“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可看出,碑刻铭文是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故③正确;据“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可看出,歌功颂德以强化君主专制,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的统一具有政治的统一性,根据材料“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可知,秦的统一具有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故选D项;材料重在强调政治的统一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体现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与材料的主旨内容不符,排除B项;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题干提到了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制度,这是关于中枢机构的设置,其中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所以本质上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故选B项;国家一统是关于对全国的统治问题,题干没有提到相关信息,排除A项;三权分立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央政府的权力划分,与题干中的秦朝无关,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秦朝的郡县制与之相关,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官僚政治下的官僚实行任期制,并不世袭,其由中央任免考核,故选D项;“封建亲戚”是贵族政治的特点,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突出皇帝独尊地位的是专制主义,排除B项;“共和行政”是西周晚年厉王出逃后,由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的历史事件,排除C项。
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皇帝嬴政规定“朕”“制”“诏”“玺”等称谓都只能由皇帝一人专用,体现了皇帝的与众不同,突出了皇帝独尊地位,故选A项;这些规定意在凸显皇帝独尊,与否定周王权威无关,排除B项;皇帝制度的规定不是对文件格式的统一,而是突出这些称谓是皇帝专有,排除C项;这些规定是确立新王朝的礼仪规范,而不属整顿,且选项表述表面化,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荀子主张“人主”要通过设置“守司”明白国家各地的情况,即要设立监察机构,秦始皇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故选C项;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A项;太尉负责全国军事,排除B项;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上图,可知为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和皇帝制度,故选A项;汉朝创立中外朝制度,排除B项;唐朝主要是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元朝中央只保留中书一省,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可知朝议制度集思广益,有利于军国大事更好地解决,故选A项;决策权还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削弱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央内部,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秦代并不存在民主观念,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商朝内外服制度和周朝分封制下的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这是二者不同点,故选C项;根据所学,夏朝时就已经确立王位世袭制,与秦朝之后的国家皇帝世袭是相同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建立国家机器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B项;根据所学,早期国家时期就已经设置地方官员管理地方,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赵翼说,分封制下诸侯和卿大夫都是世袭,而到了秦朝,官吏不是世袭,于是有了布衣将相,而君主仍是世袭的,可见秦朝的政治打破了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选D项;封建社会,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百姓依然是依附于君主的属民,排除A项;地缘政治强调地缘,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三公制属于中央官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度量衡属于经济领域,而非政治层面,排除C项;驰道属于交通领域,而非政治领域,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可知,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主要得益于文字的统一,故选C项;疆域的辽阔无法体现语言的统一,排除A项;统一货币对语言交流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对语言交流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将原来秦国的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故选B项;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不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货币,排除A项;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货币,排除C项;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关于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原因可能是秦朝统一后,焚烧诗书,故选B项;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秦国民风更加淳朴和原始,东方六国的文化比秦国先进,排除A项;百家争鸣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史书散失,排除C项;逻辑不通,秦国崇尚法家,但是史书保存相对完好,东方六国的史书散失严重,这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体现的是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体现了秦的暴政,这是秦亡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A项指的是秦国灭亡是在六国灭亡之后,该项的叙述不属于原因叙述,排除A项;君臣关系错乱并非秦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文化专制并非秦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前去戍守渔阳的九百人遇到大雨阻滞行程,因不满秦法严苛,在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故选A项;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排除B项;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184年张角领导的“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排除C项;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故选A项;张角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B项;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C项;李自成是明末明末起义的领袖,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不同时期发现的资料对历史的认识会有影响,故选C项;文献记载不是必须由考古证实,排除A项;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可以互相验证,排除B项;最新的考古发现有利于补充对历史的认识,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故选C项;分封制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族(消灭)秦者,秦也”,秦朝灭亡主要是自身原因,是自身的暴政导致的,故选B项;A项是外部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皇帝制度有利于君主专制和政局稳定,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4分)
(2)分封制的影响:形成了贵族等级制度,巩固了统治;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4分)
郡县制的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得出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据材料一“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得出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实施井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
(2)第一小问分封制的历史影响,据材料二“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得出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看待,西周形成了贵族等级制度,巩固了统治。第二小问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据材料“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得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据材料二“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2.【答案】
(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
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总分3分)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分)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每点2分,总分4分)
(3)变化:①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②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2分)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③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④法家思想的影响;⑤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每点2分,总分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政治制度,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2)第一小问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据材料二“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所学可知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三“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交流等方面分析得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