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 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新教材 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4 10:1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从源头起就多元,后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1)原始社会: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2)奴隶社会: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政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4)秦朝统一:秦国在列国纷争中脱颖而出,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5)两汉的统治:西汉初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经济上“与民休息”,政治上“汉承秦制”,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实现“大一统”;东汉初加强皇权,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
1.从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入手,理解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遗址。
(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人类化石点遗址。
①代表:距今约?________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生产与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__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________。
打制 
170万 
群居 
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①文化遗存代表。
文化遗存
时间
活动区域
生产与生活
仰韶文化
距今约7
000至
5
000年前
黄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
000至
5
000年前
黄河下游

磨制 
彩绘陶器 
河姆渡 
养蚕 
缫丝 
蛋壳陶 
良渚 
祭坛 
②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思考 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状态描述为“满天星斗”。请思考他这一描述的依据。
[提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且分布广泛。
【答案】依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且分布广泛,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________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________”。
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黄帝 
禅让 
2.国家的产生。
背景
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产生
约公元前?__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河南偃师的?____________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夏朝的
统治
中央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_______统治
2070 
二里头遗址 
间接 
【特别提醒】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奴隶社会“天下为家”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局面,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商和西周
1.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实证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家
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____________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内外服制 
2.西周。
建立
公元前1046年,?________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政治
统治
制度
实行?________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____________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周武王 
分封制 
权力和财产 
衰败
与灭亡
公元前841年,爆发“?____________”,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_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国人暴动 
犬戎 
【误区警示】 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与“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不同,后者是指一种社会形态。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概况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表现
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__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井田制 
【历史概念】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
(1)概念含义:“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亦称“封建”,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2)知识要素:分封制的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思考 《左传》孔颖达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这反映出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抓住关键信息“屏蔽周室”分析。
【答案】目的:拱卫王室,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探究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北京猿人遗址文化堆积层厚度有40多米,其间发现大量人体化石,分属40多个个体。各种石器17
000多件,以砸击法为主,且大多经过二次加工,刮削器和尖状器居多。灰烬层厚达6米,成堆分布,含有大量烧过的朴树籽、木炭、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人的哪些生产和社会生活信息?(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答案】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会使用火。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班固《白虎通义》
[问题2] 材料二中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远古社会经济的什么变化?这有何深远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变化:原始农业的产生。
深远影响: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完全依赖状态,为远古人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们走向定居生活;促进了畜牧业、手工业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产生;为人类社会转入文明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三 齐家文化是距今约4
200至3
600年的史前文化,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有八百多座。许多是男女合葬墓,其中秦魏家遗址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见右图)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屈肢面向男性。墓葬中随葬品也不均,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者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
[问题3] 材料三中齐家文化墓葬的状况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变化:男子居于主导地位;出现贫富分化。
【要点总结】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的作用
(1)总体特征: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极其低下,通过氏族之间极少的剩余产品交换产生的就是最早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经济特征有:
①自给自足,极少有商品交换;原始的物物交换出现,对物品的价值有一定认识。
②具有封闭性,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
③具有守旧性,因循守旧,忽视技术革新和创造

④是一种简单的再生产。
(2)发展的作用。
①原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促使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出现。
②推动了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及阶级的产生,促使中国迈入阶级社会。
探究点二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一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
材料二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问题1]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政治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私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三 甲骨文卜辞识读(部分)
识读1 丁酉卜,殻贞:今春王登人五千征土方,受有佑。
识读2 丙辰卜,古贞:其它攵羌(释文:采取“开肠破肚”的方式用羌人做人殉)。
[问题2] 材料三反映了商朝政治有哪些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实行奴隶主贵族政治。
材料四 《禹贡·五服图》
材料五 西周早期大盂鼎及其铭文释译(部分)
王说:“盂,赐给你异族的王臣13名,夷众1
050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
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
[问题3] 材料四、五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怎样的地方管理体制?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材料五与材料四所述有何不同?(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地方管理体制:内外服制和分封制。
不同点:以明晰的权利与义务原则,并依托血缘关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要点总结】
(1)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①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
②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③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2)多元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军官、职官等国家机器。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采用内外服制。商朝中央政权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③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④商周时期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知识导图
?
?
史论要语
1.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古老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4.青铜器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
5.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
1.上那蚌村位于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在那里曾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测量,这些文化遗存距今170万年左右。这一发现可论证远古时代的元谋人
(  )
A.懂得饲养家畜 
B.使用磨制石器
C.已经学会用火 
D.从事原始农业
【答案】C 
【解析】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烧骨,说明元谋人已经学会用火,故C项正确;仅从出土的动物骨片和动物化石不能说明元谋人懂得饲养家畜,排除A项;元谋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排除D项。
2.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通过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就开始跨入到
(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金石并用时代 
D.青铜时代
【答案】B 
【解析】“可以通过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而原始农业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进步,故B项正确。
3.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存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答案】A 
【解析】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各地域文化风采各异,这是根本原因,故选A项。
4.下图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它最能反映中华文明的早期特征之一是
(  )
A.南稻北粟 
B.养蚕缫丝
C.农耕聚落 
D.等级分化
【答案】C 
【解析】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图片反映了农耕聚落特征,故选C项。
5.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礼器,特别是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这表明当时
(  )
A.阶级分化明显 
B.禅让制瓦解
C.陶器开始使用 
D.统一国家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可知,陶寺文化中期,阶级分化明显,故选A项。
6.《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
A.礼乐制度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西周将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