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24、月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1.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找寻月迹,感受孩子们心情的变化,体会月亮的动态美,学习并尝试写出景物的变化。
同学们,你知道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美丽的月亮!
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代表作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
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倾听朗读
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出生字词并注音。
(2)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课文中分别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款款
屏气
倏忽
袅袅
嫦娥
嫉妒
锨刃
粗糙
酥酥
眼瞳
掬着
面面相觑
累累的骨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以月迹为线索,
院中盼月
镜中看月
院中望月
杯中饮月
河中寻月
眼瞳见月
沙滩议月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课文中分别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月亮有什么变化,说说课文描写的画面。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爬得高、满盈、亏了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大、圆、里边有东西 葡萄叶儿、瓷花盆上、锨刃儿上
河中月: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
眼中月: 小小的、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空中月“” 白光光的,月亮是我们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寻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词句。
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丝嫉妒。
我们便争执起来。
越发觉得奇了。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你有什么感悟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总结全文,关注写法
主题思想:
写作借鉴:
本文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故事,表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美好,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口语化的语言的大量运用,清新活泼,充满童心童趣。特别是大量叠词的运用,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另外,对月亮的描写有动有静,有色有形,突月光的优雅和月夜的迷人。文章借“月亮”来抒情,孩子们对月亮的追求就是对美的追求。作者用追寻月迹来鼓励人们追寻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独具心裁。
课外拓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课外拓展,搜集诗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课外拓展,搜集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