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 集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 数学广角 集合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04 08: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集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
?
?
1、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房间里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猜有几个人?但是实际上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课件出示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中间的爸爸或儿子?
生:他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师:我发现他用到了既……又……(板书)
师:这其中蕴含着数学问题——重复问题。接下来的学习将会用到这些知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猜测结果,思维碰撞
出示名单:
下面是三(1)班同学参加课外小组的名单。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唱歌
王青
杨明
李芳
刘红
丁力
画画
孙阳
李芳
于丽
陈东
张军
刘红
师: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主回答,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生:11人或9人。
师:追问为什么是9人呢?为什么减2?
强调:重复的名单只能算一次。
2.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在表格上圈一圈、画一画。
方法1:学生圈出或连出重复的人。
方法2:拉掉其中的一组重复的人,师追问“为什么”。
再次强调:重复的名单只能算一次。
3.深入探究,引出集合
师:大家的方法的确比刚才的清晰了不少,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能让这些名单更清晰直观呢?比如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请你把名单贴在对应的小组下面。
唱歌5人
画画6人
出现状况:李芳和刘红两边都需要。
师:那李芳和刘红怎么办呢?
生:重复的人都贴在中间。
师:我把唱歌的5人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圈起来,叫做一个集合;
生:谁来帮老师圈出画画的6人。
唱歌5人
画画6人
师:我们把画画的学生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谁能给这个圈起个名字?(集合圈)
师:你们刚才在画图的过程中和英国的一位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他早在1881年也是在解决集合问题的时候想出了这个办法,因此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创造韦恩图的过程。
课件展示过程。
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吗?
师:蓝色圆圈里圈的是谁?
生:参加唱歌小组的5人。
师:红色呢?
生:参加画画小组的6人。(板书:参加)
师:相交部分呢?
生:既参加唱歌小组又参加画画小组的2人。(板书:既……又……)
师:追问左边的3人和中间的2人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3人是只参加唱歌小组的人。(板书:只)
4.运用图解决问题
师:你能根据韦恩图列出算式吗?(列式计算)
独立解决,汇报交流,方法不唯一。
(①5+6—2=9,②3+2+4=9,③6—2+5=9,④5—2+6=9等,让学生在维恩图上边指边写)
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师:观察①③④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减去2.
师追问:为什么要减2?
生:重复了。
师:不管怎样列式,重复的只能算一次。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5-2=9这一算式表示的含义。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集合问题,不信我们去看一看。
1、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猜测、讨论。
师:生活中也有集合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就知道了。
2、完成106页第1题
3、参加唱歌小组的有5人,画画小组的有6人,还可能重复几人?一共有多少人?
重新出示例题,拓展研究。
四、全课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集合问题,老师希望我们能够多观察、思考和探究,比一比看谁能够发现的最多。
板书:
集合(韦恩图)
重复问题
唱歌5人
画画6人
①5+6—2=9
②3+2+4=9
参加
③6—2+5=9

④5—2+6=9
既……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