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篮球:行进间高运球》(教案) 体育与健康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篮球:行进间高运球》(教案) 体育与健康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1-09-04 23: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篮球:行进间高运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在设计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身体与意识的参与,以及思维和认知的融入,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发展。从而体现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在了解学生现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课堂中教与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信息来源。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行进间高运球》,该技术动作在篮球运动中是组织快速进攻战术必备的动作技术。学生要掌握该动作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人与球的空间关系,其次是掌握合适的力量,第三是对球运行方向的控制。而学生在学习行进间高位运球的基础是掌握“原地运球”。
所以,学生在习练行进间高位运球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引导学生熟悉球性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的控制和提高感知觉能力,对移动中的球进行力量和方向的控制;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学生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空间判断能力,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协调性等。
教材是该动作技术教学计划分三个课时展开教学,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该课时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体验篮球运动(行进间运球)的基础上,运用游戏、比赛及情景教学等方式展开教学,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认识和了解学生是授课的基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节课选用水平二、三年级的学生,该该阶段儿童的基本运动认知能力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注意”逻辑思维的使用。在身体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选择简单的方式去完成时,他们也会考虑同伴的需求。在身体活动上,该阶段儿童表现出非常主动的身体活动行为,但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在基本动作发展展中,该阶段单个肢体动作的发展已经成熟,儿童开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之间的组合表现。在知觉动作发展能上,8-9岁是提高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阶段。在基本运动能力发展上,该阶段儿童的骨骼与肌肉、体重与力量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阶段,不仅是动作组合之间灵活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而且还是灵敏、速度和力量三种基本能力的快速增长期。
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行进间高运球力量的控制。
难点:运球中方向和力量的协调配合。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认识到力量和方向是影响行进间高运球的两个主要因素。
2、技能目标:学生在可控速度的基础上能完成15米连续行进间高运球;
3、情感目标:学生体验篮球运动快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互帮互助的精神。
六、场地器材
篮球41个,标志盘若干。
教案
单位
水平、年级
水平二、三年级
人数
40人
教学
内容
小篮球:行进间高运球
教学
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认识到力量和方向是影响行进间高运球的两个主要因素。
2、技能目标:学生在可控速度的基础上能完成15米连续行进间高运球;
3、情感目标:学生体验篮球运动快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互帮互助的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行进间高运球力量的控制。
难点:运球中方向和力量的协调配合。
课的
结构
教学步骤
组织教法
时间
次数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师生问好。
2.安排见习生。
3.宣布本次课程内容及要求。
4.安全教育。
二、热身:
1.往返慢跑(在移动过程当中进行行进间跑跳结合的练习,例如“后踢跑”“吸腿跳”“击掌开合跳”等)
2.关节拉伸练习
a.上肢运动(上-下-左-右)
b.踢腿运动
c.跳跃运动(前-上-触-膝)
d.压腿(前-后-左-右)
3.球性练习
双手拍球打节奏(由慢至快)
要求:结合示范,跟随口令练习
一、组织:四列横队,背风背阳。
××××××××××
××××××××××
××××××××××
××××××××××

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规范整齐。
组织形式:四路纵队








三、组织形式:四列横队散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讲解:1、提示触球部位及力量控制,适时引导,观察学生动作行为。
2、讲解示范动作正确、重难点清晰。
2
2
2
2
2
8




复习运球
原地运球
师生一起进行原地运球练习,左手、右手交替运球。
引出问题:球为什么跑了?
过程目标:体会手指、手腕力量控制,触球正上方。
前后运球
向前、向后运球练习,学生试着抬头,看教师手势指示方向,跟随练习,尝试将球控制在自己身边。
过程目标:体会移动中运球,力量的控制。
二、新授
1.体会行进间运球(规定高度)
规则:起点到终点,先原地运球三次,向前运球,每次运球控制在腰---胸之间,到终点再原地运球三次,将球停住并按之前顺序位置站在标志盘后面等待,观察。各组听哨声出发,期间等候的同学可以原地运球,要求:将球控制自己身边,不干扰其他人。
2、运球数数(行进间高位运球)
规则:统一规则不变,走路运球,三次练习,第一次终点到起点运球,计数。第二、三次速度不变,尝试再增加次数,看谁运球次数多。
过程目标:力量的控制、手指用力。
3、看谁运球少
规则:统一规则不变,速度不变,两次运球,每次运球结束后比一比,看谁运球少,并找学生示范。
过程目标:触球部位的控制---后上方,落球点---体侧前方。
4、终极挑战
规则:先原地运球三次,继续向前进行跑动中运球,遇标志盘后原地运球三次,再继续,要求和之前一样,两次练习。
过程目标:力量与方向的配合。
三、课课练
1、原地小碎步练习(双手胸前持球)
2、膝触球(双手持球,膝盖找球)
3、跑步(跑回初始位置,中间标志盘)
要求:两次练习,保持间距
四、组织形式:四列横队散开,教师巡回指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组织:1、语言引导及时,提示到位,避免学生错误动作定型。
2、巡回指导找同学示范,设置榜样。
3、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目标。
五、组织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学生保持间距,按标志盘规定路线前进,注意动作要点及运球高度。
六、组织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站在场地中间,巡视指导,避免易犯错误。
七、组织形式:








教师:站在学生中间,讲解示范正确动作并及时对学生错误动作进行正确指导。
八、组织形式:
















教师:时刻提醒学生注意速度控制及高度,力量与部位的配合,提醒易犯错误。
九、组织形式:四列横队散开,教师巡视监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提示保持间距,注意安全。
5
5
5
5
5
5
3
2
2
50
/
20
结束
部分
1.拉伸与放松
2.提问的形式进行重、难点总结,表扬鼓励
3.宣布下课
2
场地
器材
篮球41个;标志盘若干。
运动
负荷
(心率
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