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对当时瓷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C.瓷器质地细腻光滑吸水防湿
D.景德镇瓷器工艺已领先各地
2.下列属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实行行省制
B.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设通判监督地方
D.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3.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
4.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5.十五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以媲美。”“这项神圣的艺术在日耳曼已生根发芽,应移植到罗马。”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火药技术
B.造纸技术
C.活字印刷
D.指南针
6.我国最早的货币产生、金银开始用于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时间分别是
A.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宋代B.商代、春秋战国、唐朝
C.商朝、春秋战国、宋代D.西周、唐朝、明朝
7.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朝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设立三省相互牵制与监督
③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朱熹认为“欲”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欲求;二是超乎基本欲求之上的,基于个人满足的奢欲。前者存于天理之中,后者则被排斥于天理之外。朱熹在此(
)
A.阐述了保存天理的必然性
B.解释了维护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C.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D.承认了个人正常欲望的合理性
9.“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
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
D.“理在气中”
10.“他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葛兆光先生说:“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文中所指的“他”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11.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唐都城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市、西市两地。到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商业活动则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官府鼓励经商致富
B.临安继长安成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C.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1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文化氛围的宽松
B.科考功名的需要
C.印刷成本的降低
D.主流思想的演变
13.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默写儒家经文)、墨义(默写既有儒经注疏)取士的做法受到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取得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一变化
A.奠定了宋词繁荣的基础
B.凸显了儒家对个性的尊重
C.削弱了儒学的正统权威
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趋向
14.元朝行省是在中央派出机构基础上演化而来,任命行省官员遵循原则是:“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至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朝
A.行省官员位高权重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15.元代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的名士到朝廷,其中包括社会地位最低的南人儒生,但他们大多进入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其主要意图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缓和民族矛盾
C.改革选官制度
D.接纳汉族文化
16.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鲜卑族
17.隋代,儒学大师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援引佛、道入儒。这一口号的提出
A.顺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B.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
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18.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古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日:“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随后,宋太祖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C.依决策程序分割相权
D.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19.《梦梁录》记载,南宋临安城“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这一情景反映当时
A.政府不再监管商业
B.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C.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商帮经营手段灵活
20.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这一变法
A.因执行不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B.基本达到了强兵的预期效果
C.消弭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
21.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2.现在有些国家提供小额贷款给农民资助其发展生产,在我国古代就有类似的做法。这种做法出现于(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李悝变法
二、材料分析题
23.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在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三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州可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府本”。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称“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清代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邹逸麟、周一良《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斯·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
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宋朝法律规定,盗种公私田者,要受到笞刑或徒刑的处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撒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尽管当时佃户的法律地位很低,但与“部曲制”的部曲(唐以前地主豪强私家的部属、家仆,身份地位比奴婢略高)相比,地位和处境好一些。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被法律所承认并形成制度。
——摘编自《宋代的租佃制和典卖制》
材料二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5.C
6.C
7.B
8.D
9.A
10.C
11.C
12.C
13.D
14.B
15.B
16.C
17.A
18.D
19.C
20.A
21.D
22.B
23.(1)表现:在中央,三分相权(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二分军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有统兵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2)工业化: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制瓷业发展,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商业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上贸易空前兴盛。货币化: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①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24.(1)特点:印刷业分布广泛;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印刷内容覆盖面
广;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
原因:政府(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作用:普及文化教育;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答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解放思想(或答向权威挑战);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或答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5.(1)特点:注重以法制规范经济行为;契约式租佃制普遍;佃农处境改善。
影响:稳定了经济秩序;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剧了土地兼并。
(2)特点: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空前繁荣;政府管理规范。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