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53年11月,我国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年9月开始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这种统购统销政策( )
A.
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
B.
遏制了不法商人的投机行为
C.
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D.
暂时缓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
2.“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该科技成就使我国( )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
C.
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D.
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时代
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其实行的范围是( )
A.
少数民族地区
B.
全国
C.
新解放区
D.
内陆地区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5.下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作品描述的现象开端于( )
A.
20世纪50年代初期
B.
20世纪50年代末期
C.
20世纪60年代末期
D.
20世纪70年代末期
6.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
A.
新中国成立时期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在下图反映的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9.自1950年1月起,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如下措施:先后收回了美、法、荷、英等在中国的兵营;宣布由中国政府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是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一措施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一外交方针( )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日记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下是著名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它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11.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共八大提出了
( )
A.
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B.
“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这一举动有利于( )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党组织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 )
A.
西欧欧各国已摆脱美国的控制
B.
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
C.
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
D.
联合国成为中国反霸斗争的舞台
14.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 )
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使美国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 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5.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沈阳机床、变压器、风动工具、泵阀及重型设备已打造为知名品牌。沈阳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是在( )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6.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17.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A.
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B.
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切实提高中国的国防力量
D.
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的潮流
18.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方针
C.
“一边倒”原则
D.
另起炉灶
19.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
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
D.
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
20.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当时中国政府 ( )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提出“求同存异”
D.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材料三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2.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此重大事件是指通过或发表了( )
A.《新民主主义论》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论十大关系》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口号?这些口号有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一运动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实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材料二 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材料三 1972年2月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写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统购统销政策是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暂时解决了供求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物价,对保障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答案】C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导弹发射,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故C项正确;研制原子弹是出于国防目的,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了时间范畴“新中国成立后”。老解放区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进行了土地改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故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是新解放区。所以C选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A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不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错误;人民公社体制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不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C错误;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是大跃进的实质问题,D错误。
5.【答案】B
【解析】该宣传画反映的是“大跃进”中虚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属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故B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是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了解放,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因此①②③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都已完成,④错误,BCD选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先进人物事迹。王进喜在新中国的油田开发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铁人”;焦裕禄在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邓稼先在我国自主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先进人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先进人物,而不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人物,故A选项错误;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先进人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物,故C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的人物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人物,而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人物,故D选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A。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错误。“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外交方针,C、D错误。
9.【答案】B
【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从收回兵营、管制对外贸易、不许外轮驶入中国内河等举措可以体现出新中国贯彻此方针,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故B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政协组织法”、“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49年新政协会议的史实,故B项正确;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在1946年,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没有定都北平内容,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未涉及“政协组织法”、“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选A。中共八大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所以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需要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故选A。“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违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和指导思想,排除B、C;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排除D。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新政协”主要是筹建新中国,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不符,故B项错误;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二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到70
年代发生改变,说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即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所以答案选B。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并不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再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相关成就可知,沈阳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成长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的,故选B;A发生在一五计划之前,CD发生在一五计划之后,故AC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中“1948~1949年夏”不符,故C项错误;“急于获取”与材料中“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不符,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防力量,应对外部的威胁,故C正确。
1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中印两国的认可,故A符合题意。B是1955年周恩来在出席万隆会议时提出的方针;C、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
19.【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可知,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导致经济发展,故C正确。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在1958年,故A排除。“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在1960年,故B错误。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在1971年,故D排除。
20.【答案】D
【解析】从时间1953年和“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难判断出D项正确。A项是1954年,B项是刚建国时,C项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A、B、C三项错误。
21.【答案】(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作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原因: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欠缺。
(3)心态:乐观自信。
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
【解析】
22.【答案】B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是在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立国原则和设施要点,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在1956年,D项错误。
23.【答案】(1)时期:“大跃进”时期(或20世纪50年中后期)。
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实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解析】
24.【答案】(1)原因: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理解: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影响: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全面对抗。
(2)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
(3)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解析】本题借助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问题的关注这一主题命制,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和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的社会状况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时代》周刊的设计意图。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2月,解放战争进入后期:三大战役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也因此开始遏制中国。第(2)问,“RED
CHINA'S
MAO”指共产党统治中国,蝗虫的围绕说明了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诬蔑。第(3)问,材料三中的格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其实就是回答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25.【答案】 (1)观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2)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观念,从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得出主权在民、法律至上。第二小问全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概括得出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等。第二小问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3)第一小问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三“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