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参考答案: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寡言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年事已高;住在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还可以总结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等等。注意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证明观点。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参考答案: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在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参考答案:略。(提示: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例如教师、清洁工、公益事业爱心人士等。可以针对这些人“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这一点进行评论,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积累“坍塌、不毛之地、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重点)
精读中间叙述部分,揣摩细节描写,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2.探讨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一、温故知新
老人坚持植树带来了哪些变化?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二、细读探究
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默读要求:
①边读边圈画出相关语句,在重要的词句上标注,可以加方框或者横线;
②结合圈画的内容,作简要的批注,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用议论开篇,“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这些褒义词高度概括了牧羊人的崇高品质,表达了“我”的崇敬、赞美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第2段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对表现牧羊人有什么作用?
【学法指导】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题思路]
(1)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联系课文进行分析;
(2)突出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故事、暗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模式] 用了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烘托了……人物,表现了……主题,为……做铺垫等。
[参考答案]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学法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者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侧面描写: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好处: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3.第5段详细描写了牧羊人房间里的物品及牧羊人的衣服扣子等,有什么作用?
通过牧羊人的房间、餐具、地板、胡子、扣子、补丁的针脚等细节,表现了他勤劳认真、干净整洁、热爱生活、一丝不苟的特点,暗含“我”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些特点也是牧羊人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4.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描写牧羊人挑选橡子。“一堆橡子”
“一颗一颗”地“挑选”,
剩下“一小堆好的橡子”,
十个一堆“分开”,继“数”“拣”,最后剩下“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从这些细节描写读出他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人。
【学法指导】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明确所给句子是细节描写,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语言、神态、动作等;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有: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标志时代特点,巧妙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或精神世界,等等。
[参考答案] 细节描写。“挑选”“分开”“挑出”“拣”等动作细节,详细描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这也是他日后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设置悬念是指作者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包括“设悬”和“释悬”。一般,悬念在前,解开在后,其基本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
至此悬念得以揭晓,牧羊人的种种行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他要在这不毛之地种橡树。
5.作者在第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人生经历有何作用?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人生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出牧羊人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了其顽强的毅力和行为的伟大。
6.如何理解第13段中“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句的含义?
这句话一方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机这一做法的赞美。
7.第15段末尾这一句话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议论。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牧羊人用勤劳、毅力改造大自然的举动和精神的高度赞扬,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8.本文的结尾段的议论有何作用?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与无私奉献,升华了主题,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9.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在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10.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学法指导】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试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
2.文中××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法: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
2.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5.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还可以总结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等等。注意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证明观点。
三、合作探究
1.这篇故事是以“我”的见闻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推动故事发展。“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是“我”发现了牧羊人,是因为“我”对牧羊人充满好奇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目睹了荒地变成沃土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出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能打动人心。
【学法指导】不同记叙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使文章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真情实感。
第二人称的优点是:便于对话,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二人称,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2.结合全文可发现“我”和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本文只重点讲述三次见面的情况?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时间跨度长,充分表现了牧人植树的一如既往。而且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结束后和二战即将结束时,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3.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边读课文边思考: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他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致力于在阿尔卑斯山上植树,用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绿洲。他认为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就可以改变恶劣的环境,而大自然也会给予丰富的回馈,人类的命运也会被改变。
4.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即通过一系列有明确主观情感倾向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拣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如“我”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的专注、毫无私心;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在末尾段作者更直抒胸臆,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5.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艾力泽·布菲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牧羊人几十年重复做一件事——植树,但是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他代表了那些为改变人类命运而不断奋斗的人。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不管事情多么简单,把它做到极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奇迹!
牧羊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心怀大爱,几十年默默无闻、不计回报地植树,给众人创造了幸福。他让我明白,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能力创造。只要我们心怀大爱,坚持不懈,就有可能创造幸福,并给予他人幸福,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荒芜的高原上孤独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将荒原变成绿洲,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离不开牧羊人的执着追求、勤恳认真、无私奉献。他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在热爱,他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用自己的“不变”,换来荒凉之地的“变”,换来不毛之地的“变”,终于换来高山上的“奇迹”。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能有这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相信也能创造奇迹。
五、拓展延伸
左公柳
无论是在张掖、酒泉还是玉门镇上,你都可以见到几人合抱的大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人们称之为“左公柳”。
清朝末年,我国的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国家告急。左宗棠主动请缨,率部收复新疆失地。他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在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没有绿荫的困苦,便率领部队植树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战斗之旅,也是植树大军。人人随身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罢后营管,并且动员百姓分段看管。终于在千里戈壁种下片片树林,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杨善洲:植树造林,感动中国
杨善洲,退休后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在荒山上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并把辛苦经营的林场的经营权无偿交给了国家。
大亮山林场的建立使周边多个自然村受益,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亩产,也使得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
杨善洲种的是树,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六、布置作业
1.随文写作
运用动作描写写人:
《植树的牧羊人》中写牧羊人挑橡子、种橡子时,主要运用了准确而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请你试着用这种方法来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写作指导:
运用动作描写来描写人物时,应注意:①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写具体;②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写连贯;③精心锤炼动词,写生动。
写作示范;
他们先在空地上画了一个圈,确定了树坑的位置。然后,力气较大的张致远用铁锹开始挖土,很快挖出了一个坑。等候在一旁的林丁丁迫不及待地把小树苗放进坑里,并小心翼翼地扶着。张致远将挖出来的土一锹一锹地填进坑,直到把它填满,接着又用脚踩了踩,确保小树不会倒下来,这才满意地擦了擦汗。
将“种树”过程分解成多个小步骤,具体描写每个步骤的动作,用词准确生动,使整个过程连贯自然。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导入新课
植
树
的
牧
羊
人
了解作者,积累“坍塌、不毛之地、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重点)
精读中间叙述部分,揣摩细节描写,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2.探讨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4
课时目标
老人坚持植树带来了哪些变化?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荒原
绿洲
环境改变
荒凉
活力
氛围改变
痛苦
幸福
心情改变
灰色
绿色
色调改变
逃离
归来
方向改变
温故知新
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5
默读要求:
①边读边圈画出相关语句,在重要的词句上标注,可以加方框或者横线;
②结合圈画的内容,作简要的批注,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细读探究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用议论开篇,“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这些褒义词高度概括了牧羊人的崇高品质,表达了“我”的崇敬、赞美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议论
细读探究
知识点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第2段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对表现牧羊人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联系课文进行分析;
(2)突出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故事、暗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模式] 用了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烘托了……人物,表现了……主题,为……做铺垫等。
[参考答案]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细读探究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2
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好处: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者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
武功秘籍
通过牧羊人的房间、餐具、地板、胡子、扣子、补丁的针脚等细节,表现了他勤劳认真、干净整洁、热爱生活、一丝不苟的特点,暗含“我”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些特点也是牧羊人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5段详细描写了牧羊人房间里的物品及牧羊人的衣服扣子等,有什么作用?
细读探究
描写牧羊人挑选橡子。“一堆橡子”
“一颗一颗”地“挑选”,
剩下“一小堆好的橡子”,
十个一堆“分开”,继“数”“拣”,最后剩下“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从这些细节描写读出他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人。
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②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描写牧羊人种橡树。“戳、放、盖上”这几个动词,还有修饰作用的“轻轻地”“仔细”,也读出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细读探究
知识点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明确所给句子是细节描写,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语言、神态、动作等;(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有: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标志时代特点,巧妙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或精神世界,等等。
[参考答案] 细节描写。“挑选”“分开”“挑出”“拣”等动作细节,详细描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这也是他日后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细读探究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的仔细认真。
设置悬念
细读探究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指作者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包括“设悬”和“释悬”。一般,悬念在前,解开在后,其基本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武功秘籍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
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牧羊人种树的过程。
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以及种橡子的认真。
至此悬念得以揭晓,牧羊人的种种行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他要在这不毛之地种橡树。
表现了“我”的惊讶、意外之情。
细读探究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人生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出牧羊人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了其顽强的毅力和行为的伟大。
作者在第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人生经历有何作用?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强调了牧羊人是独自一人坚持种树,表现了他顽强的毅力。
细读探究
这句话一方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机这一做法的赞美。
如何理解第13段中“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句的含义?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
细读探究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牧羊人用勤劳、毅力改造大自然的举动和精神的高度赞扬,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第15段末尾这一句话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
细读探究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议论
抒情
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敬佩之情。
本文的结尾段的议论有何作用?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与无私奉献,升华了主题,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细读探究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在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细读探究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知识点
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细读探究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试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
2.文中××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法: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
2.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5.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武功秘籍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还可以总结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等等。注意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证明观点。
细读探究
1.这篇故事是以“我”的见闻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推动故事发展。“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是“我”发现了牧羊人,是因为“我”对牧羊人充满好奇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①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目睹了荒地变成沃土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出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②
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能打动人心。
③
合作探究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使文章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真情实感。
第二人称的优点是:便于对话,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二人称,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知识点——不同记叙人称的作用
武功秘籍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时间跨度长,充分表现了牧人植树的一如既往。而且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结束后和二战即将结束时,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2.结合全文可发现“我”和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本文只重点讲述三次见面的情况?
合作探究
3.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边读课文边思考: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他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致力于在阿尔卑斯山上植树,用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绿洲。他认为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就可以改变恶劣的环境,而大自然也会给予丰富的回馈,人类的命运也会被改变。
合作探究
4.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即通过一系列有明确主观情感倾向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拣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如“我”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的专注、毫无私心;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在末尾段作者更直抒胸臆,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合作探究
5.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艾力泽·布菲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牧羊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心怀大爱,几十年默默无闻、不计回报地植树,给众人创造了幸福。他让我明白,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能力创造。只要我们心怀大爱,坚持不懈,就有可能创造幸福,并给予他人幸福,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牧羊人几十年重复做一件事——植树,但是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他代表了那些为改变人类命运而不断奋斗的人。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不管事情多么简单,把它做到极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奇迹!
植树的牧羊人
叙述:三见牧羊人
议论——总说看法,点题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二见:满是树木,溪水出现
三见:生机勃勃,成为沃土
议论——评价牧羊人功业如同“上天”,人的力量多么伟大
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勤劳执着积极乐观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荒芜的高原上孤独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主旨归纳
课堂小结
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将荒原变成绿洲,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离不开牧羊人的执着追求、勤恳认真、无私奉献。他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在热爱,他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用自己的“不变”,换来荒凉之地的“变”,换来不毛之地的“变”,终于换来高山上的“奇迹”。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能有这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相信也能创造奇迹。
课堂小结
左公柳
无论是在张掖、酒泉还是玉门镇上,你都可以见到几人合抱的大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人们称之为“左公柳”。
清朝末年,我国的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国家告急。左宗棠主动请缨,率部收复新疆失地。他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在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没有绿荫的困苦,便率领部队植树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战斗之旅,也是植树大军。人人随身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罢后营管,并且动员百姓分段看管。终于在千里戈壁种下片片树林,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课堂小结
杨善洲:植树造林,感动中国
杨善洲,退休后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在荒山上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并把辛苦经营的林场的经营权无偿交给了国家。
大亮山林场的建立使周边多个自然村受益,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亩产,也使得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
杨善洲种的是树,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课堂小结
运用动作描写写人
《植树的牧羊人》中写牧羊人挑橡子、种橡子时,主要运用了准确而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请你试着用这种方法来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随文写作
布置作业
运用动作描写来描写人物时,应注意:①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写具体;②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写连贯;③精心锤炼动词,写生动。
写作示范
他们先在空地上画了一个圈,确定了树坑的位置。然后,力气较大的张致远用铁锹开始挖土,很快挖出了一个坑。等候在一旁的林丁丁迫不及待地把小树苗放进坑里,并小心翼翼地扶着。张致远将挖出来的土一锹一锹地填进坑,直到把它填满,接着又用脚踩了踩,确保小树不会倒下来,这才满意地擦了擦汗。
将“种树”过程分解成多个小步骤,具体描写每个步骤的动作,用词准确生动,使整个过程连贯自然。
写作指导
布置作业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