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课件(共4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课件(共4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4 10:58: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参考答案:菲利普→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逻辑)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
出,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
二、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
“于勒”这个人物的形象,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真实的于勒。小说主要呈现的是前一个层面——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并由于这点儿善意,一下子成了“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摒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流氓”。后一个层面,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最后的面貌——“衣服褴褛”
“又老又脏,满脸皱纹”“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两个层面的对比,富含深意。其实,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家的亲人。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三、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为什么?)
3.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以免再遇见他”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1.这句话直接的含义是对“于勒”回来的期待。叹词“唉”,还有句中的“竟”“多么”等词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期待于勒呢?并不是因为于勒是自已的亲弟弟,主要还是希望“救世主”降临,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2.这里的反复起强调作用,凸显了“我”对父母行为的不赞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3.“以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暗含着作者的讽刺。
五、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参考答案:在父亲不经意间转头时,他的眼睛定住了,放出异样的光。原来他看见斜对面的几个打扮入时的男子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只见这个人衣着光鲜,正笑盈盈地对身边的人讲着什么。“于勒!”父亲喃喃地说。父亲真想跑过去,攥住这个人的手,说:“于勒,我可想死你了!”但他担心过于冒失,认错人会很尴尬。他快速来到母亲身边,低声说:“真奇怪!这位有钱人怎么这么像我的弟弟于勒?”母亲兴奋得跳了起来,尖着嗓子喊:“在哪儿?”父亲指给她看,她一看,万分肯定地说:“我看就是!”于是她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兴奋地说:“你怎么不去相认呢?”于是一家人一番手忙脚乱,准备前去认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记“拮据、栈桥、糟蹋”等易考字词。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重点)
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学习运用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感受小说的批判意味,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运用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小说的批判意味,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温故知新
1.回顾情节
2.找出菲利普夫妇在不同情况下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述称呼变化的原因。
(1)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圈画出来。
(2)分组讨论:从上面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变化的?
二、精读探究
任务一:思考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任务二:阅读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心理等的语句,概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有何异同。
1.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念信、给人看信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急于向人炫耀的虚荣心理。
2.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学法指导】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反复修辞的一种。运用这种手法,除了能表达强烈情感、增强语气或语势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强韵律美、增强节奏感的作用。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起到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极富语言美。有时在突出文章线索和中心思想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语言描写,凸显了菲利普夫人的自私,也为下文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
4.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在艰难生活中精打细算又爱慕虚荣的底层家庭妇女形象。
5.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6.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菲利普当时的极度恐慌、六神无主,形象传神地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学习指导】神态描写及其作用
神态就是人物的神情姿态,主要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神态描写专指对人物面部表情变化的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之一。
其作用有;
1.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活现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
3.透视时代印记。
任务三:找出刻画于勒的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于勒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包含多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我”眼中的于勒,还有一个层面是读者眼中的于勒。
任务四: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我”的形象特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
作用:
①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②代表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③寄托着对人性的期望。
这篇小说是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学法指导】分析叙事视角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1)明确人称。
(2)具体分析:切合人称的特点,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文章主旨,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任务五:文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1.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上景色的明丽,烘托出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描绘天边远处的景象,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三、合作探究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这句默念的话包含的意蕴和情感都非常丰富。从字面看只是表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同义重复;从深层看是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情的认可,更透露出“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2.父母与“我”对于勒的态度有何不同?
父母: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于勒的“好”与“坏”。
“我”:认为于勒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关注、同情他。
3.“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写一家人躲避于勒,与开头的期盼于勒形成对比,体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暗示了主题;
②结构上,与开头盼于勒相照应,收束全文。
4.第21段描写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这处细节描写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两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这种文雅的吃法打动了爱慕虚荣的菲利普,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动请妻子、女儿吃牡蛎,并引出于勒的出场做铺垫。
【学法指导】细节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推动情节的发展。
表现生活环境。
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
(1)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以于勒是否有钱来决定与之关系的亲疏,精于算计,尖酸刻薄,令人厌恶。
(2)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①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②他们生活拮据困顿,自顾不暇,由于于勒的为人和现状,只能对他避而远之;③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④菲利普“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可见工作勤恳亦艰辛。
他们的遭遇也体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6.有关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甚至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爱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浸透了铜臭。这样残酷的情景,深刻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因金钱而被异化。
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表现小人物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将菲利普一家人拖累到贫困中。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如果认下于勒,就会使生活更加穷困,就很可能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所以他们只好选择躲避于勒,以避免让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四、课堂小结
(一)结构梳理
(二)主旨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前后不同的态度,形象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情。
(三)写作特色
1.叙事手法高明,情节曲折。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情节安排错落有致,张弛有度。文章先渲染于勒在一家人心中的至高地位;接着插叙于勒旧事;然后笔锋一转,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行,故事发展得以舒缓;之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夫妇发现了穷水手于勒,急忙逃离;最后,他们由于“筹划有方”,终于“安然脱险”,气氛也随之平息下来。这样在叙事节奏上一张一弛,始终调动着读者的情绪,展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力。
2.描写手法多样,人物鲜明。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文章开篇写菲利普经常重复一句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而后来穷困潦倒的于勒真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神色张皇,连话也说不连贯了。作者通过对菲利普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充分揭示了他盼弟是假、爱财是真的心理,表现了他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
另外,小说还巧用对比,如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露了人物的虚伪、势利;“我”与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对比,把大人势利、冷酷无情的嘴脸刻画得非常鲜明。
五、拓展延伸
(一)古代兄弟如何排行
古人为兄弟排行,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伯、仲、叔、季。
伯,老大也。传说中那位被苏妲已害死的周文王的长子,名字是伯邑考。“孟”也有老大的意思,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有些古人会在取“字”时加排行的次序,例如,孔子排行第二,字“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字“仲谋”。叔,是老三。如果兄弟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例如,周文王儿子众多,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季,是最小的。如果家中只有三兄弟,则老三就可称“季”。但也有例外,如汉高祖刘邦排行第三,他还有一个弟弟,似乎应该称“叔”,但刘邦却被称为“刘季”。
(二)有关金钱观的名言名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增广贤文》
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卢梭
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曼·罗兰
黄金是最重的枷锁。
——巴尔扎克
六、布置作业
(一)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本课中的语言描写有多处妙笔,尤其是菲利普的语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请你运用语言描写写一个人物。
描写人物语言时,需要注意:
①人物说的话要符合其身份、年龄、教养、心理状态、所处的特定环境等;
②与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紧密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③对话形式应灵活多变,语言精练、准确。
写作示范
“怎么啦,孩子?”一位叔叔向不知所措的我走过来,关切地问道。“我的自行车坏了。”我一边回答,一边着急地四处观望,看有没有修自行车的摊位。“别着急,我帮你看看。”他说着立马蹲下,认真地检查了一遍。“没事儿的,就是链条掉了,我很快给你修好。”他挑起链条,一只手将链条孔一个一个对着齿轮,另一只手来回转了几下脚踏板,然后起身用脚分别蹬了两个脚踏板。“车修好了,快去上学吧!”他笑着对我说,“不过,别着急,时间还来得及。”
(二)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我的叔叔于勒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记“拮据、栈桥、糟蹋”等易考字词。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重点)
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学习运用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感受小说的批判意味,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运用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小说的批判意味,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避于勒
回顾情节
温故知新
(1)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圈画出来。
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
坏蛋
正直的人
小子
流氓
有良心的人
这个家伙

无赖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讨饭的
流氓
温故知新
找出菲利普夫妇在不同情况下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述称呼变化的原因。
情况
称呼
原因
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
坏蛋、流氓、无赖
于勒赚了钱,写第一封信表示愿意赔偿损失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写第二封信,表示不仅愿意赔偿损失,还愿有福同享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于勒成了穷水手
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是随着于勒经济地位(有钱没钱)的变化而变化的
(2)分组讨论:从上面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变化的?
任务一:思考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
4
人物形象
精读探究
任务二:阅读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心理等的语句,概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有何异同。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念信、给人看信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急于向人炫耀的虚荣心理。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反复修辞的一种。运用这种手法,除了能表达强烈情感、增强语气或语势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强韵律美、增强节奏感的作用。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起到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极富语言美。有时在突出文章线索和中心思想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语言描写,凸显了菲利普夫人的自私,也为下文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在艰难生活中精打细算又爱慕虚荣的底层家庭妇女形象。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菲利普当时的极度恐慌、六神无主,形象传神地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神态描写及其作用
神态就是人物的神情姿态,主要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神态描写专指对人物面部表情变化的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之一。
其作用有;
1.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活现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
3.透视时代印记。
武功秘籍
相同点
不同点
菲利普
克拉丽丝
懦弱胆小,遇事易慌张,爱摆架子
精于算计(精细),尖刻(刻薄)泼辣,沉着冷酷
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但也有作为底层人物的酸苦与无奈
任务三:找出刻画于勒的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于勒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包含多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我”眼中的于勒,还有一个层面是读者眼中的于勒。
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我”眼中的于勒
读者眼中的于勒
作者用意
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并由于这点儿善意,一下子成了“正直”“有良心”的人,成为“我”一家人的希望,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摒弃,成为母亲口中的“流氓”
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最后的面貌——“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前一个层面与后两个层面的对比,蕴含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任务四: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我”的形象特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
作用:
①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②代表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③寄托着对人性的期望。
这篇小说是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1)明确人称。
(2)具体分析:切合人称的特点,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文章主旨,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分析叙事视角及其作用
任务五:文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上景色的明丽,烘托出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描绘天边远处的景象,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这句默念的话包含的意蕴和情感都非常丰富。从字面看只是表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同义重复;从深层看是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情的认可,更透露出“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深入探究
2.父母与“我”对于勒的态度有何不同?
父母: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于勒的“好”与“坏”。
“我”:认为于勒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关注、同情他。
对比
深入探究
3.“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写一家人躲避于勒,与开头的期盼于勒形成对比,体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暗示了主题;
②结构上,与开头盼于勒相照应,收束全文。
4.第21段描写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这处细节描写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两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这种文雅的吃法打动了爱慕虚荣的菲利普,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动请妻子、女儿吃牡蛎,并引出于勒的出场做铺垫。
细节描写的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表现生活环境。
4.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武功秘籍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
(1)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以于勒是否有钱来决定与之关系的亲疏,精于算计,尖酸刻薄,令人厌恶。
(2)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①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②他们生活拮据困顿,自顾不暇,由于于勒的为人和现状,只能对他避而远之;③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④菲利普“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可见工作勤恳亦艰辛。
他们的遭遇也体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深入探究
6.有关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甚至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爱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浸透了铜臭。这样残酷的情景,深刻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因金钱而被异化。
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表现小人物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将菲利普一家人拖累到贫困中。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如果认下于勒,就会使生活更加穷困,就很可能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所以他们只好选择躲避于勒,以避免让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的叔叔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
船上发现于勒
证实于勒身份
给于勒叔叔钱
回程避开于勒
结局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盼望于勒——引出矛盾
夸赞于勒——插叙往事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前后不同的态度,形象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情。
主旨归纳
1.叙事手法高明,情节曲折。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情节安排错落有致,张弛有度。文章先渲染于勒在一家人心中的至高地位;接着插叙于勒旧事;然后笔锋一转,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行,故事发展得以舒缓;之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夫妇发现了穷水手于勒,急忙逃离;最后,他们由于“筹划有方”,终于“安然脱险”,气氛也随之平息下来。这样在叙事节奏上一张一弛,始终调动着读者的情绪,展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力。
写作特色
2.描写手法多样,人物鲜明。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文章开篇写菲利普经常重复一句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而后来穷困潦倒的于勒真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神色张皇,连话也说不连贯了。作者通过对菲利普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充分揭示了他盼弟是假、爱财是真的心理,表现了他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
另外,小说还巧用对比,如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露了人物的虚伪、势利;“我”与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对比,把大人势利、冷酷无情的嘴脸刻画得非常鲜明。
古代兄弟如何排行
古人为兄弟排行,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伯、仲、叔、季。
伯,老大也。传说中那位被苏妲已害死的周文王的长子,名字是伯邑考。“孟”也有老大的意思,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有些古人会在取“字”时加排行的次序,例如,孔子排行第二,字“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字“仲谋”。叔,是老三。如果兄弟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例如,周文王儿子众多,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季,是最小的。如果家中只有三兄弟,则老三就可称“季”。但也有例外,如汉高祖刘邦排行第三,他还有一个弟弟,似乎应该称“叔”,但刘邦却被称为“刘季”。
拓展延伸
有关金钱观的名言名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增广贤文》
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卢梭
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曼·罗兰
黄金是最重的枷锁。
——巴尔扎克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本课中的语言描写有多处妙笔,尤其是菲利普的语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请你运用语言描写写一个人物。
随文写作
写作指导
描写人物语言时,需要注意:
①人物说的话要符合其身份、年龄、教养、心理状态、所处的特定环境等;
②与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紧密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③对话形式应灵活多变,语言精练、准确。
写作示范
“怎么啦,孩子?”一位叔叔向不知所措的我走过来,关切地问道。“我的自行车坏了。”我一边回答,一边着急地四处观望,看有没有修自行车的摊位。“别着急,我帮你看看。”他说着立马蹲下,认真地检查了一遍。“没事儿的,就是链条掉了,我很快给你修好。”他挑起链条,一只手将链条孔一个一个对着齿轮,另一只手来回转了几下脚踏板,然后起身用脚分别蹬了两个脚踏板。“车修好了,快去上学吧!”他笑着对我说,“不过,别着急,时间还来得及。”
神态
动作
符合身份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课后练笔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