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晤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
“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①提问:
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②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补充“流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③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作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我们仿佛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那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他们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还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上惠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小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的精神品格。
(2)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③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②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
重点研习下面几句:
“每览”一句:每当我看到前人发出感慨的缘由,像把一套符契合起来那样一致,总是面对着(昔日的)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一死生”和“齐彭殇”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做一样”的意思。
“彭祖”传说活到了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做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视今”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四、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我们脑中浮现出绿树掩映的群山、修长挺拔的翠竹,还有那清澈急流的溪水。难怪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期刊拔萃】
悠悠兰亭——《兰亭集序》思想内容解读
李桂林
几千年前,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了兰花,如今早已人去花枯,王羲之墨宝《兰亭集序》也已追随唐太宗掩埋在历史的某个角落。但是几千年后,浙江绍兴之兰亭却因着王羲之独特的书法和优美的文字散发着幽幽兰香,永不变味。历代文人情系兰亭,对兰亭和《兰亭集序》的赏玩兴致至今不减,《兰亭集序》犹如一盆芳香醇正的兰花悠悠散发着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晋人王羲之之作《兰亭集序》可称得上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短短的篇幅,将记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娴熟运用,文辞典雅,意蕴丰富。作为一篇书序,肯定要交代成书经过及本书的意义,但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个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文章立意不同凡响。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阅读感受。
第一,景之佳。文章一开篇就交代了时令特征——“暮春之初”,一个百花烂漫,芳香四溢,焕发着蓬勃生机的令人陶醉的季节。接着作者点出相会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浙江本是人间天堂,绍兴山阴之兰亭更是佳境荟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16个字,描山绘水,山水相拥、相映,渲染了兰亭的清幽,使人心旷神怡,加之又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清新的空气,诱人的花香,润肺沁脾,实在是爽朗之极,于是作者不由地发出感叹:“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大自然造化神秀,亮目醒耳,无怪乎在《古文观止》中吴楚材有如此评价“亦有无穷意趣”。
第二,事之雅。历代文人大都追求生活的雅趣,以此陶冶情操,洁行励志。本文所叙之事是
“修禊事”。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此文中作者选用极普通词汇简练记叙亭中文人们的高雅情致。这是一次大型的高档次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次极富情趣的聚会,“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这又是一次丰盛的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第三,情之幽。佳景乐事,怎不能激起这些情感极其脆弱的文人墨客,何况还有美酒做催化剂。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四美具,二难并,雅人逢雅事,人生之幸事不期相遇,悠哉,快哉,乐哉!这是作者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发自肺腑,纯粹自然,绝非一般轻薄之人的癫狂之词。“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美好的时光,大自然钟灵毓秀尽收眼底,作者是那么的快乐和满足。但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作者探微发幽,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能是“临文嗟悼”。短短篇幅,作者情感悲喜交加,痛乐相叠,抒写了千古之幽情,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从而也引发读者心中之幽情,使读者心中也如作者一道波涛汹涌。
第四,理之深。本文因事因景悟理,借事借景论道,并以此劝勉世人,启迪后人。“死生亦大矣”,这是作者在叙事写景抒情之后表明的生死观,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令古今中外知识分子穷其终生探寻的一个话题,一个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指出古今之人对死生的感慨相辅相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力斥其非,给予回击。作者认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就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生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能等量齐观。人生美好而短暂,生命欲望永不满足,时间无情、生命有限,人生应当在有生之年做些实事,积极面对生活。“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人类的许多情感古今相通。
纵观全文,文笔干净洗练,言简意丰,不落言筌,作者凭借驾驭文字的娴熟技能,绘景之佳,记事之雅,抒情之幽,述理之深,不愧为怡情、养性、明理、悟道之佳作。
(《现代语文》2009年12期
)
PAGE
-
5
-赤壁赋
课题名称
《赤壁赋》
三维目标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
3.翻译全文
4.背诵课文
重点目标
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难点目标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在于表现苏轼人生观世界观的相反的两个不同侧面——客的消极悲观和主的豁达乐观
导入示标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让我们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整体感知,疏通课文的基础知识导学:1、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翻译全文,教师提示个别重要的字词、句式和修辞
举酒属(
)客
徘徊于斗(
)牛之间
山川相缪(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歌窈窕(
)(
)之章
少(
)焉
冯(
)虚御风
桂棹(
)
相与(
)枕藉(
)
驾一叶之扁(
)
酾(
)酒
导做:1、学生读译课文1、2两段,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分析(教师说明):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语)。
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已经学过《阿房宫赋》,初步接触了这种文体,要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文言知识归纳:
1.重点词语
2.疑难语句: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宾后置)
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对偶)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句式:介宾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介宾后置)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式:定语后置)(句式:对偶)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修辞?对偶)
.⑥客有吹洞萧者(句式:定语后置)
⑦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修辞:对偶)
2、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较大,要求用较慢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
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1.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3段句式和修辞
①“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动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宾后置)
⑤侣鱼虾而友糜鹿(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修辞:对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修辞:对偶)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修辞:对偶)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修辞:对偶)
4段句式
①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反问)
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修辞:对偶)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句式:介宾后置)
④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句间关系:假设)
导思:主人皆是东坡先生,却一悲观低落一豁达超然,这种复杂的思想境界如何理解?(课外阅读作家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
学做思二、课内研讨导学:1、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变化?①、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②、悲又从何而来?根据文章内容从三个方面寻找。王3、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①、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②、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http:///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导做: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时,教师及时点拨导思:最后一段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图景,“客喜而笑”、主与客“不知东方之既白”表明了主与客怎样的心态?这里的客实际也可看成作者痛苦矛盾的另一面,那么本文由此表达了看样的情感态度?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2.能力提高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课外阅读作家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分析“东坡境界”
PAGE
-
4
-游褒禅山记
课题名称
《游褒禅山记》
三维目标
1.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目标
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
难点目标
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导入示标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记]:本文属于游记。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梳理课文的基础知识导学:1、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2、提出字词上的重难点与同学讨论导做: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同学相互进行解读,教师释疑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是
阳:山南水北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判断句)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问其深
形→名,
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世之谬其传弄错,
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
求学的人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学做思二:梳理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及写作目的导学:1、找出作者游览的顺序2、把握作者思路及写作目的导做:1、请一个学生介绍作者游览顺序,理清写作思路2、讨论写作主旨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学生展示及点拨: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
_、山之__碑
。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汉字最初只有“华”
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志—志向(决定作用)力—力量(能力、毅力)物—外物(辅助条件)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导思:作者把游山和治学这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能根据文中原话或提炼进行回答吗?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2.能力提高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