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散文教案(4份打包)粤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散文教案(4份打包)粤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4 09:46:57

文档简介


钱钟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2、品味文章语言特色,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来。
2、探究合作法,通过精彩句段的欣赏,品味文章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从而学会关注、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窗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中国文学中的“窗”
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之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想象夫妻相会于西窗)
2、
作家作品
1.
钱钟书(1910-1998),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深受爱戴的文化名人。
2.
本文选自《写在人生的边上》(散文集,1941年)
在此书的《序》中,钱钟书说到,“人生是一部大书”,自己只是“以一种业余的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就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上几字,写一个问号或叹号。”
(探讨人生问题)
三、整体感知:
请从每段中找出集中体现作者人生感悟的语句(点拨查找观点句的方法)。
????学生公示所找到的句子。
????明确:
第1段:“不过屋外的春天太贱了!”?
????????????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
第2段:?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
?第3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
??第4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关窗等于闭眼。”
三、?分析探究
第1段:由窗引入对人生的的感悟
难句解读:
①“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这样说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②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比喻呢?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去粗取精,阳光看起来才明亮,风才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才更动人。
第2、3段:门与窗的比较。
功能相同:门与窗都可作为人的进出口。
意义不同:“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门”——追求?欲望——客人——“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
“窗”——占领?享受——主人——“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门”和“窗”代表不同的进化阶段:“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具有实用性;“窗”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具有审美享受。
??“门”——需要?保护——人的进出口——不由人做得主,人臣服于自然?
“窗”——奢侈?享受——天的进出口——自主决定,人对于自然的一个胜利?
???
第4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①“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为什么?
明确: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
②“《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了一半。”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具体指什么?
????明确:“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③“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如何理解?
(学生可有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即可,以下看法可作参考)
四、主题认识
明确:观点一:作者通过对窗的描写,是想表达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
观点二:作者是在针砭时弊,因为外在的环境让人极不满意,唯关窗闭眼能逃避到梦中去。
观点三:作者只是通过“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精深的认识,行文客观,睿智,情感性、个体性并不强。
五、作业布置
1、通过本文学习,请说说《窗》与《荷塘月色》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2、收集与钱钟书有关的资料,积累素材
PAGE
-
4
-门
【教学目标】
1、理解“门”“开门”“关门”的象征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2、学习品味语句的方法,领悟鉴赏议论性散文的方法。
3、学习本文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会不一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来理解文中的哲思。
2、学习本文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门是我们已司空见惯的事物,每天早晨,我们会走出房门,吃完饭走出家门,又走进校门,最后走进教室门。那在你的理解里,门到底有什么内涵?(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及门可以作为出入口,门可以作为保护,门是一种屏障……)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说出了自己对门的理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利的《门》,一起随着他去感悟一下门里的哲思。(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重在说理,那么本文所说的“理”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观点句。
(引导生总结关键句的寻找方法:观点句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中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明确: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2、在观点句中,隐含着哪几个关键词?
明确:门、开门、关门、人生含义最深
三、研读课文
1、针对文中对“门”“开门”“关门”的阐述,请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找出1~2句能引起你心灵共鸣的句子,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理解。
(为了弄清楚“门”“开门”“关门”的象征义,让生在朗读讨论中逐步理解。)
2、8分钟后各组推荐一位发言人谈谈自己组对某句话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师在生的发言中引导生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等。
3、生可能谈及的句子有:
(1)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这句话指出了门的隐秘性,人永远不知道门背后藏着怎样的奥秘。如我们回家未打开门时无法想象突然见到因工作久未回家的爸妈的惊喜,便是门的神秘。玻璃门是透明的,没有隐秘性,便不能算门。)
(2)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这句话指出门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联系生活理解,如关上门享受获得跆拳道比赛一等奖时的激动喜悦心情,在或与父母拌嘴受委屈时躲到门后给自己慰解的空间。)
(3)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人”和“放牧的马群”的比较引导着我们深刻地理解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人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有隐秘需求,而门作为“隐秘、回避的象征”,正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满足。)
(4)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开门的方式是多样的,可能是欢乐的,可能是懊悔的,可能是谦卑的,可能是从容的,可能是惊喜的,但它意味着一种奥秘的揭开,尽管那可能是欣喜,也可能是灾难,但都是未知的、全新的。)
(5)一扇猛然关上的门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轻轻关上的门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关门这一寻常的动作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心情的。猛然关门,那只是一种倾泄;轻轻关门,那却是深深的无奈;而关门后的“揪心之痛”才是真正的难言的绝望啊!比如有时我们在家里闹别扭时夺门而去的委屈,而当医生轻轻关上手术室门摇头扬长而去时,病人家属对门后情况的不可扭转之痛便是难以体会的。)
…………
4、探究:关于“关门”的意义,《门》的作者说“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又说“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轻轻关上的门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有人认为这些谈论互相矛盾,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矛盾,它体现门的两面性,一方面,从门的隐秘象征意义看,它的确给人自由的空间。但另一方面门是通往外间世界和未来生活的通道,打开一扇门,意味着你与他人的沟通、理解、友谊、亲情等,意味着新的生活的展开、延续和发展,如果关闭,则意味着失去了这些美好的东西、机会,意味着生活的停滞,因而关门是一个悲剧性的动作。
四、小结
1、那么讨论过后,同学们能不能说出“门”“开门”“关门”的隐喻义,并且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明确:“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这句话统领全篇。在作者的笔下,门是隐秘的象征,每一扇门内都隐藏着人生的奥秘;门的开启意味着奥秘的揭开,表示进入一个新的时刻,门的关闭则意味着结束。文章中从日常事物的门中开始思考,并从不同的开门方式里引发人们对开门、关门的深思,开门和关门是我们生活在世上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他们构成了我们动态的生命,也诠释了我们人生的智慧。
2、既是说人生哲理,为何通过“门”来写?(象征手法,使说理更形象易懂。)
五、课外练笔
请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路、桥、笔、书……),写出你对它的独特感悟,力求有新意,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本文主要学习的是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用新的角度看待日常事物,体会日常事物中的别样感悟,我将布置这样的一篇课后练笔让学生进行领悟。)
PAGE
-
3
-菱角的喜剧
教学目标
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
2、理解作者的观点——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特殊性。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2、理解标题“菱角的喜剧”。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检查预习,请学习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
2、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秦牧与刘白羽、杨朔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文学活动涉及散文、小说、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十多部,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文中作者认识菱角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认识菱角的过程:小时候家乡:菱角两个角

广西:三个角

重庆:四个角

—查辞书:早已说清)
(2)联想:生物学、化学、物理、医学等方面的事例。
(3)启示:“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
2、作者这种引入话题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提示: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自然入题,表达深刻的思想。
3、快速浏览课文7-12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了什么道理?
提示:7
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
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段: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道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特殊性。
4、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论述有何好处?
(1)作者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叙述和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运用的材料有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生物方面、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医学方面的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有的地方良种变劣种的例子,山洞养猪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的例子等。
(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如,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VS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VS良种变劣、养猪不活
(3)好处:①举例论证:内容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对错鲜明,使人一目了然,使说服力更强。
5、课堂小结:《菱角的喜剧》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认识事物、看待问题,不能绝对化、简单化、静止化,应该用客观全面、发展变化的眼光,才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复杂性与多样性。
四、布置作业
1、文章为什么以“菱角的喜剧”为题?
2、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深入探究
1.品味标题(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各学习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明确:明确:《菱角的喜剧》题目更具有针对性,“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
所以,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
2.品味语言
⑴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⑵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二、概括写作特色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习题。
PAGE
-
3
-渐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对“渐”的理解,唤醒学生的时间意识;
2、理解“乘火车的人”的比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了解何谓“大人格”、“大人生”,激发学生把握生命,做一个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
教学重点
把握“渐”的本质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丰子恺所推崇的的“大人格”“大人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第六、第七段。
2、了解何谓“大人格”、“大人生”,举例说明对“大人格”、“大人生”的理解。
3、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珍惜时间,把握生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时重点:
1、了解何谓“大人格”、“大人生”。
2、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珍惜时间,把握生命)。
课时难点:
理解丰子恺所推崇的的“大人格”“大人生”。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之前在文言文单元中就已经了解过古人对时间、对生命的探索。在《赤壁赋》中,苏东坡面临大江东去,看到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感叹“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因兰亭集会联想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于是发出了“死生亦大矣”的感慨。正如王羲之所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其实对时间、对如何让有限的生命时间变得更有意义的话题,引发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思考,包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丰子恺先生,他究竟有过怎样的探索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板书《渐》丰子恺)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渐”是什么,“渐”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也进行过详细的探讨。“渐”的本质是“时间”。“渐”是一种事物积累、时间流逝的形态,这形态没有具体形迹,难以捉摸把握。“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今天,我们一起来精读文章的最后两段。
课文的最后两段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个相关的视频,看看在这个视频当中,导演是怎样打破“渐”的迷局的。
视频:《遇见二十年后的父母》
看完这个视频之后,你想到了什么?我找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觉得应该怎样应对父母的“渐”老?
(预设:与父母好好相处、珍惜现在的相处的时光等)
引导:为什么你平时没有想到要与父母好好相处,而看完这个视频之后就想到了呢?这个视频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个视频将二十年的时光缩短为一个瞬间,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衰老。而平时日常生活当中,二十年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我们无法察觉,以为恒久不变。当你知道了时间有这种特性,你应该怎也应对?——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在流逝,于是,珍惜时间。从这个视频当中,我们是不是就掌握了一种“不为‘渐’所迷”的方法呢?)
引导:丰子恺先生在课文的第六段中,也有一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第六段。
2、文本细读(走进《渐》)
1、在第六段当中,丰子恺先生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
生:乘火车的人。
师:乘什么火车?
生:一般的火车和人生的大火车。
师:在这两种火车上,人们都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六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种火车上的人
有何表现
你的理解
乘火车的旅客
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得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
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能做到谦让、和平、不计较得失(一时的明达容易做到)
乘人生的大火车的人
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时间长久,就很少有人能做到谦让、和平、不计较得失(一世的明达难以做到)
师:为什么一时的明达容易做到,一世的明达难以做到?是什么在起作用?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也就是说,时间又迷惑人的作用,那对于一般人而言,百年的长时间的寿命怎样?
“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因为“渐”在起作用,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不够,于是会怎样?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总结起来也就是说:
因为“渐”,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人心在渐变,一般人无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而去追逐着世俗中的东西,并且自己浑然不觉;能保持“天真烂漫”、“慷慨豪侠”、“血气旺盛”的心态,或者说,能一直保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的人,少之又少。
就像乘火车的旅客,或者,就像我们天天在乘地铁,给老弱病残让座是一种美好品德,但是,你能保证每次都让座吗?说不定哪一天,你感觉自己身体不适,或者是你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你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你就不一定会让座了。有了这一次的不让座,肯定又会有第二次的不让,毕竟生活中有那么多可以用来当借口的事情,慢慢地,你就会从积极主动让座,变成时让时不让,最后变成不让。渐渐地,你在“让座”这件事情上,就失去了最初的美好。
过渡:不过,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渐”有这样的迷惑人的作用,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找方法来应对?有什么方法可以应对?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在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中,依然能做好自己?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第七段。看看,有什么方法走出“渐”?
三、拓展与思考(走出《渐》与走出“渐”)
1、探究:“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的含义。(小组讨论)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师:什么叫不为渐所迷呢?
师:渐是什么?渐的本质是什么?(本质)
师:不为渐所迷就是不为什么所迷?(时间)
师:生活当中,你有没有为渐所迷的经历?比如说,我们刚开始看的那个视频是怎样的?比如说,初一的时候,你认为距离中考还有一千多天,不着急,初二的时候,你觉得我初三再努力也可以啦,时间还很长,初三开学,还是觉得,时间很长,慢慢来,终于,中考来临了,你突然发现,自己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浪费了三年的时光。这是为渐所迷,那如果要不为渐所迷应该怎样?
生:珍惜时间。
师:没错,要意识到时间在流逝,好好地珍惜时间,把握现在。
师:什么叫不为造物所欺呢?造物就是——苏轼的《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句话里面的造物者是什么意思?(大自然)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拥有神论的说法来说就是——上帝。对于人生而言,上帝意味着什么?上帝把握了你的什么?——命运。为造物所欺的人看不到自己境遇的变迁,就像课文第四段所说的那样,即便是从纨绔子弟变成乞丐,并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刺激。如果不为造物所欺,需要你们怎么做?——感知境遇的细微的变化。比如说,你入学成绩是第一名,第一次月考变成了第三名,然后可能会觉得,不要紧啦,成绩总会有浮动的。但是,如果你是感知到境遇的变化,你就会怎样?积极应对,下定决心,下次我肯定要把第一拿回来。有的时候造物不用渐来遮蔽境遇的变迁,于是,千金之子一夜之间变成乞丐,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乐观、积极、坦然地面对。说的大一点就是不屈服于命运,与命运抗争。
师:什么叫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心中?光是一时一刻拥有了对时间的悟性不足以过好我们的一生,你应该怎样?从一时一刻变成?——每时每刻。
(1)不为“渐”所迷:珍惜时间,懂得人生短暂,不为名利欲望耗费有限的光阴。
(2)不为造物所欺:心胸广阔,超然豁达,坦然面对生命中的风风雨雨。
(3)“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将“明达”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保持最初的信念,恒久不变。
2、试找出一两个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来说明你对“大人格”、“大人生”的理解。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我们所了解的人物当中,你觉得有哪一个是拥有这种“大人格”、“大人生”的呢?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教材中的例子:
(1)苏轼: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的苏轼,在仕宦经历的起起伏伏中,他一方面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出知密州时还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壮之言;一方面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坦然面对命运中的风风雨雨,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之言。他在黄州赤壁下,悟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劝慰客人和自己,人的生命或许短暂,但精神可以永存。
(2)文天祥:必修一的传记单元种,卞毓方在《文天祥千秋祭》中这样评价文天祥:“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7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名、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然竖起了又一根立柱,岁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南宋末年,大厦将倾,他英雄末路,兵败被俘,在零丁洋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歌。在北地,在考验人格与人性的多次诱降之下,在漫长的囚禁生涯之中,他依然保持崇高的人格,保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并于狱中写下撼天地、摄鬼神的《正气歌》。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于我们的心中,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就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这就是“大人格”、“大人生”!
(3)“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这句诗出自白居易《对酒》,意思是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若是有一双眼睛从天上俯视,是否会觉得人世间的勾心斗角计较钻营很是无谓?人生不过百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与“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相比,大概只算朝菌蟪蛄。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中写到:“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角相争再激烈,得到的也不过如一丝牛毛。为微不足道的利益,却忽略了人生中更为重要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一种佛家智慧,参透了人生百年一瞬便不会再为微小的利益而争论不休。可见,白居易是“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的人。
(4)林觉民:“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了全国同胞的幸福,勇于赴死。
还有,比如,孔子一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边以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积极入世;比如,贝多芬,面对境遇的变衰,以一种勇敢之姿“扼住命运的咽喉”……
2、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如:
对待日渐衰老的父母,我们应该?
对待复杂纷扰的外界,我们应该?
对待日渐加重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
总结: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密度。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我们要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受“渐”所欺,做一个明达智慧的人。
4、作业
思考: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对比丰子恺的《渐》中的“大人格”、“大人生”与庄子的《逍遥游》当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你更欣赏哪一种生活态度?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