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5份打包)粤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5份打包)粤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4 09:48:55

文档简介

赤壁赋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特殊句式。
2、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特殊句式。
2、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成分。
3、背诵全文。
讲解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赤壁,作为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不管是赤壁之战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还是里面涌现出的英雄豪杰,都是文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千年之后,大文豪苏轼面对赤壁,又会发出怎么样的感慨呢?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他的《赤壁赋》。
二、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对读错的字音进行指正)
前三个段落以分段落的形式分小组朗读,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三、学生自读并翻译第一自然段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1、找出本段中的总写句,概括相关信息。
明确:总写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相关信息: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板书:夜游赤壁)
2、除了泛舟之外,本段中还写了哪些人物活动?把相关句子找出来尝试翻译,归纳重点字词和句式,并概括内容。,you。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明确:句子: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板书:饮酒赋诗)
重点字词:属:通“嘱”,劝酒。
手法:互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既然是写夜游赤壁,那一般就有写所见所感,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1)所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
重点字词:白露:白茫茫的水汽;茫然:辽阔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内容分析:景——清风、水波、月、白露、水光。画面特点:清幽朦胧
(2)所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止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重点字词:冯虚御风:凌风飞行;羽化登仙: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内容分析:情感——乐
五、分析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尝试翻译
2、归纳重点字词
(1)扣舷而歌之(歌:唱歌)(2)歌曰(歌:歌词)
(3)不绝如缕(缕:细丝)
(4)舞幽壑之浅蛟(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动用法,使......起舞;嫠妇:寡妇)
3、梳理内容
(1)作者的情绪是否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引起了这种变化?
明确:由乐转悲,箫声引起了情感的变化。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箫声?这个箫声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箫声哀怨凄切的特点。
(3)是什么引出了如此悲凉的箫声?
明确:由歌词引出的悲凉的箫声,歌词中的“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和理想,歌词中透露出了一种政治上的失意。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PAGE
-
2
-项脊轩志
学生情况及教学设想:
高一6班是普通班,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尤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学中注重积累文化常识和掌握文言翻译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文章,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化常识和掌握文言翻译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1、2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
教学步骤:
1.
课前检测:满分10分
得分:
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每个1分,共10分)
1、
珊珊可爱
珊珊:
2、
门往往而是:
往往:
3、
客逾庖而宴
逾庖:
4、
乳二世


5、
余扃牖而居
扃牖:
6、
吾妻归宁
归宁:
7、
先妣尝一至
先妣:
8、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
9、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10、
以手阖门
阖:
(测完后投影订正,强调掌握词语意思的重要性)
二.
内容探究:
(1)
文中有一句话总括了作者的情感,请找出来。(文眼)
(2)
阅读第1段,思考以下问题:(体会“喜”)
1、
请找出文中描述项脊轩环境的语句,并翻译这些句子。
(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相关句子,训练翻译,理解内容)
2、作者在项脊轩做了些什么?你从课文的叙述中感受到他的心情如何?
(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行为,体会情感)
(3)
阅读2-5段,思考以下问题:(体会“悲”)
先独立阅读思考,找到相关语句;再小组讨论互补;最后全班交流明确。)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回忆了与哪三个亲人有关的事情?
2、
这三个人分别有什么言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体她们的言行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
(找到相关语句后,品读、翻译,体会情感)
1)人物:
言行:
情感:
2)人物:
言行:
情感:
3)
人物:
言行:
情感:
3、作者回忆三个亲人的往事时有何反应?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妻死后):
三.课堂小结:
四.
课外拓展:
(一)欣赏两首悼念亡妻的经典作品,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深情。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
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
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离思》(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创作背景:元稹的《离思》共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
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7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组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比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逝去的妻子的深深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云蒸霞蔚,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其他女子绝无眷恋之心。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16
项脊轩志(公开课)
教学设计
一.课前检测
(一)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每个1分,共6分)
?
1珊珊可爱珊珊:优美舒缓的样子
?
2门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古今异义)
?
3客逾庖而宴逾庖:穿过厨房
?
4乳二世乳
:喂奶、哺育(名词用作动词)
?
5余扃牖而居扃牖:关闭窗户
6吾妻归宁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
7先妣尝一至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
8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科举功名
?
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名词作状语)
?
10以手阖门
阖:通“阖”,关闭
二、探究内容、体会情感:
(一)阅读第1段,探究以下问题:
?
1、请找出文中描述修葺后的项脊轩环境的语句,翻译句子,并概括它的主要特点。
?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特点:明亮、雅致(素雅)、幽静(宁静)
2、作者在这里做些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
读书、思考、欣赏
?
悠然自得——喜爱
?
3、
点明情感的一句话: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
(文眼,揭示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2-5段,体会作者的“悲”:
?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回忆了与哪三个亲人有关的事情??
?
2、这三个人分别有什么言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她们的言行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
?
1)先妣:
?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
译文:你娘亲用手指轻敲门说:“孩子冷了吧?想要吃东西了吧?”
?
情感:对孩子生活上的关爱
2)先大母:
?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译文:我家孩子读书很久没有取得科举功名了,孩子的成功,(应该)指日可待了吧?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
译文: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来上朝的,他日你一定会用到它!”
?
对孙儿的关心;
对孙儿考取功名、振兴家业的期望
3)亡妻: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跟从我询问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书桌上学写字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译:转述众小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阁楼呢?”
?
情感:与作者夫妻恩爱
3、作者在回忆这些往事时,有何反应?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并体会情感
?
忆母:“余泣”;
?
忆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
?
忆妻子:植树
?
文章最后一句话: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赏析:妻死时作者种下枇杷树寄托哀思,如今树枝繁叶茂,可是妻却永不得相见了,给人一处“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感。
?
这句是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烘托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与悲痛,耐人寻味

四.小结:
PAGE
-
6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过程与方法:自由地朗读文本;小组内朗读展示并评价;从朗诵中领会“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味书信流露情感。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难点
深入体味书信流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学情分析
在阅读中,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的阅读态度和自我的理解、自我的发现。阅读之后的表达亦同样注重引领学生体验、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能力。林觉民的《与妻书》正是文言文单元中一篇情感真挚浓烈,激起了多少后世读者情感波澜的文章。内容上,本文主题关乎爱情,与必修一诗歌单元一脉相承,衔接自然。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散文,与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今呼应,便于教师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让学生在情感上有一个比较好的过渡。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的知识储备,《与妻书》被编排在必修二古代散文单元,实际上它是一篇近代作品,语言文白相杂,较为浅近,字面意思的理解难度不大,再加上文言文的正文下面编者给予了大量的注释,应该让学生好好的利用,进行课前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与妻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林觉民烈士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抱着必死的信念写给爱妻的绝笔书。全书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催人泪下,令人感奋。他实践了在牺牲前演讲中所说的话:“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文章的感情真切深挚,自然地运用了抒情、记叙、说理等表达方式,希望妻子理解自己“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感情,理解自己这份特殊的爱,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份沉重的大无畏的情感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独自感知和品味。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设计目的
一、
导入:背景内容。学生朗诵表演《与妻书》
朗诵作品《与妻书》(节选)。(学生:张欣、杨俊杰)
教师引导、观察
学生角色朗诵,带动同学重温书信内容,并以朗诵感悟,营造学习氛围。
二、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体味信中情感。1.疏通文意,翻译重点词句。(学生预习)2.理清书信内容。(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3.你从信中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
整体把握书信内容,自主阅读。初步感知情感。
三、
再读感悟,读出真挚而复杂的情感。1.小组讨论:如何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1)“吾至爱汝”,读毕此信,你感受到觉民的爱了吗?(2)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觉民“勇于就死”?2.小组讨论:你从信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觉民?
1.学生再读书信,思考,自由发言,讨论。2.男生齐诵第二段。
教师引导
1.抓住信中关键句体悟情感。从感知情感,到理解情感。从阅读到心理体悟。2.通过男生朗诵,带动同学再次体悟作者的爱国爱妻挣扎的心理。理解人物形象。
四、
深入研读,读出此中有真意。1.视频资料:《见字如面》抗日战争中中华民国第11师师长胡琏,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在石牌决战前夕,胡涟给妻子的诀别信。2.体味两信流露情感,谈谈两信能感人肺腑的相同点。[小结]两位革命者,都有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家人的挚爱。以及为国家的独立、民族解放和百姓的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1.观看视频。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找出胡琏信中关“爱国爱妻”的表现,完成两信阅读比较。
1.以活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深入阅读。2.对比阅读,进一步带动学生情感,更深刻理解革命者牺牲个人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大爱精神。
五、
阅读迁移,思考分享。1.假设你是意映,收到丈夫的这样一封绝笔书,会有怎样回应或情思;或者有什么想对觉民说,但还没有来得及说的话呢?请你以意映的身份,写一封简短的回信,诉说情衷。2.读毕此信,掩卷沉思。有人说这是一封“最美的情书”,你同意吗?请你写写你的解读。(文体不限,诗歌也可以)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写出简短的感悟。并作交流。
引导学生完成阅读迁移。小结。
以写作任务,情境式写作,促进学生生成的阅读感悟。
六、
课堂总结。文中林觉民并没有以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上提升情感达到大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了国家的独立、自由,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精神,应该流传千古,永远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发扬。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学习革命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完成德育渗透。
作业布置
1.书信中的语言是
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请再读书信,感受其作用。2.这封信语言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并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请找出这些典故,并分析其作用。3.再读书信,思考总结在写法上可以借鉴的技巧。
板书设计
《与妻书》对妻子真挚的爱恋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PAGE
-
3
-逍遥游
前面第一、二、三课时疏通文意,收集各小组对这篇文章理解上的疑问,为第四课时文章问题的设置做准备。
第四课时:文章内容、结构、思想探究
朗读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明确:三次
1、蜩与学鸠笑之(笑大鹏)
2、斥鴳笑之(笑大鹏)
3、宋荣子犹然笑之(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一、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笑?庄子对它们是什么态度?(用原文回答)
蜩、学鸠、斥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宋荣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庄子对蜩、学鸠、斥鴳、宋荣子持否定态度,对大鹏、列子等人和事物也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都“有所待”,世间万物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游。)
二、文章的论证思路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
→什么人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什么才是“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人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释:
无己:
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我、物我合一的境界。
无功:不追求建功立业。
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主旨
——逍遥游
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顺应万物的本性,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境界。
三、作者的写作目的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思考: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你是否也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推荐阅读
鲍鹏山《庄子·永恒的乡愁》
PAGE
-
1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作者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及书法成就。(第一课时)
2、赏析文中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第一课时)
3、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谛。(第二课时)
4、品读作者在生活困顿的时期依然“乐生痛死,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谛。
品读作者在生活困顿的时期依然“乐生痛死”的生命态度
教学内容:
导入:自然和生命是文学中的两大母题,人类从自然地规律中感受生命的法则;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揣摩自然地智慧。《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流淌在自然山水间的生命哲思,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一个话题:品读作者在生活困顿的时期应该持何种的生命态度。
1、
一站到底(文言基础)
温故而知新,文言文教学字词基础不容忽视,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做回顾。
映带左右:映衬
列坐其次:旁边
信可乐也:实在
以之兴怀:引起
修短随化:听凭
造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
临文嗟悼:面对
喻之于怀:明白
其致一也:情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2、
走进文本,感痛知悲
齐读三四自然段,明确盛宴之后主要围绕“痛、悲”行文,小组讨论
1.
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痛的缘由?
明确: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时光飞逝,美好短暂,生命欲望永不满足,生命终归于毁灭,个体否认人生之痛。前文还是乐,来到这里就变成了痛,宴会接近尾声,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快乐随之消失,平静之后,人生也终将是散场,作者也逃不开乐极生悲,兴尽悲来的轮回。
2.对于作者的痛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千古同悲:昔人、古人,今人、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3、
情感共鸣,千古之悲
王羲之说这不是个人,时人之悲,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千古之悲的诗句吗?
明确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3、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
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是相同的,不分年龄,不分年代,不分国界,英国作家莱辛
曾说:‘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原来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这和我们文中的“后之览者也将有感于斯文”异曲同工
4、
生命哲思,生死主题探究
1、理解后之览者也将有感于斯文:后来的读者也会对这篇文章所说的内容有同样的感受!
明确:
这篇文章的提及的生死话题很容易让同学们陷入悲观的,绝望的境地难以自拔,所以要准确的理解把握王羲之的生死观,首先要分析清楚“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的含义: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看做一样的是虚诞的事情,把长寿和短命看做是相同的是妄言。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学生习作展示:
我们可以悲哀,却不能悲观。-----后之览者
吴俊蓓
生之意何在?在于充实,在于完满,在于惜时,在于实干。且就今日起,珍惜此生吧!----后之览者
卢晓焕。
王羲之,对生活充满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富于情趣的是人。生命虽短,但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悲中生志。而不是空坐其中,无所事事。---后之览者
吴翔。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的死不一定能重于泰山,但我们的生可以更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意义的事,是对生,死最大的尊重。---后之览者
陈钰怡。
人活一世。其实不过一俯一仰之间。较浩然宇宙,自然万类。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王羲之,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无常又何妨,重要的是,重人生之乐呀。昼短夜长,何不秉烛夜游?乐生痛死,尊重生命。进而有所作为,更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活在当下,享受生之乐趣。---后之览者
李桐
对生与死的思考,自古有之,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就开始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强调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南宋词人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面对生死问题,《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也在文中提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生死不能等同,生就该有生的模样。
王羲之以诗为乐,文中王羲之等人。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达到“信可乐也”的境界。我认为这便是王羲之对生的热爱。乐在其中。府仰之间,悟出生命的短暂,不过,他也并没有就此产生消极的态度。而是,对有限的人生,更加珍惜。珍惜有限人生。让自己有所作为,做好该做的事与想做的事,在人生的尽头,不留遗憾。---后之览者
朱晓毅
兰亭虽已矣,但永不逝去的,是兰亭集序中最豪迈的一次生命的舞动,在兰亭这个荡漾着诗意的地方,俯仰之间,王羲之感慨于人生短暂,慨叹人的生死。
古往今来,生死问题,是许多文学家,政治家所关注的问题。司马迁就择生与择死的观点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这个话题谈起来,不禁让人悲伤。与其悲观失望逃避的看待死亡,不如过好当下的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活在当下,珍惜生的每一天,书写出自己生命价值的箴言,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样也不枉在繁华锦绣中走一遭。
兰亭,诗文相遇,墨香飘迹。王羲之用自己在书法上卓越的成就书写了自己生的意义。---后之览者
何颖欣
3、小结:乐生痛死,向死而生的英雄王羲之
王羲之的人生观悲叹而不悲观,也许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生命力的人。比如曹操、李白、苏轼
王羲之寄情山水,放歌人生。入木三分、墨染水池、心慕手追、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关心民生.....这些都是他对抗时人抗虚无人生观最执着的表现
五、头脑风暴,儒道争锋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党派之间互相倾轧。卷入政治风波招致杀身之祸的名士众多,譬如嵇康、谢灵运、鲍照等。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保全性命,寻求山水、远离政治,避实就虚,追求清净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认为死就是死,死就是生。即一死生,齐彭殇
《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儒家
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认为道德仁义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道家
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
结论:人都是要死的,是人的有限性,是痛楚的根源,也是人生价值的所在,向死而生,乐生痛死,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最后齐读再次感知作者的生死观!
六、作业:整理文中所有“之”字的用法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