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20 22:4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必修(Ⅲ ) 第四单元 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一、以时间为时序,
演绎阶段特征
二、以作品为基点,
理解阶段特征
三、以特征为核心,
把握背景影响
本单元的结构:
处理本专题基本思路
一、依托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统
三、感受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避免娱乐色彩掩盖历史教学目标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理解浪漫主义含义
《巴黎圣母院》剧照
一、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期)
1、含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的张扬。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说18世纪欧洲大事:
火车
攻占巴士底狱
百科全书
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期)
1、含义:
2、背景
⑴政治: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
⑵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延伸
⑶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王国”失去
了实现的可能
文学艺术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欧洲大革命与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
3、成就(你知道哪些人物或作品?有何特点)
国籍 作家 代表作 体裁特点
英国
拜伦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长诗
《唐璜》 诗体小说
雪莱 《西风颂》 诗歌
德意志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长诗
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小说
《悲惨世界》 小说
大仲马 《基督山恩仇记》 小说
拜伦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他的主要作品:《闲暇的时刻》、《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异教徒》、《唐璜》(未完成)。
《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然飘扬天空,招展着,就像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依然是暴风雨后最嘹亮的声音。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拜伦
雪莱的《西风颂》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节选
现实主义文学大扫描
国籍 作家 代表作 体裁特点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小说集
司汤达 《红与黑》 长篇小说
莫泊桑 《项链》 短篇小说
俄国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长篇小说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小说
果戈里 《死魂灵》 长篇小说
英国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长篇小说
印度 泰戈尔 《戈拉》 长篇小说
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了解,分析其特点及其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成为文学主流的原因。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3)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4)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5)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2、历史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和批判,在文学领域,现实主义开始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作品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19 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一生创作 96 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 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贝克特
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他的主要作品有评论集《普鲁斯特》;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和《第一次爱情》;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长篇小说《莫菲》、《瓦特》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最后一局》、 《最后》、《呵,美好的日于》、《喜剧》。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 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剧由两位流浪汉的对话组成,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位叫“戈多”的神秘人士的到来。此人不断送来各种信息,表示马上就到,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两位流浪汉设想了种种站不住脚的假设,认为他们的存在一定有某种意义,希望戈多能带来解释。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全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和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
请分析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1、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一反过去文学必需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用支离破碎的剧情和反复出现的对白,来表现人们及其理想在现实社会里的荒诞和非理性,从而引发人们关于自身的思考。
三、现代荒诞派戏剧(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等待戈多》
2、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文明发展
(2)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框图体系概览
十九世纪
以来的世界
文学与戏剧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的一支
——荒诞派
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引起人们的失望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
会本质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与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
反映
社会
现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