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历史部编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965年5月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是现代大多数蒙古人种的门齿类型。左图是当时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含义)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特征
思考点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①分布广泛、星罗棋布;
②多聚集于平原地区水源处;
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特征
含义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中距今约1万年的水稻遗存,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水稻栽培的重要起源地。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察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新石器时代中国其他重要文化遗址
历史纵横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贾湖、陕西临潼姜寨、山东泰安大汶口、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等遗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出士时全景
史料阅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蛒(luǒ)蚌(
bǎng)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非子·五凡》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文化遗址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早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出土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原始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
特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考古发现,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特征
发展趋势
从部落到国家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关于三皇,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关于五帝的名称,说法也不一。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顺序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文献记载: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商和西周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成就1
成就2
学习聚焦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战国策》以及《史记》中关于启和益、有扈氏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思考点
《尚书·无逸》记载,祖甲以后的商王多很腐朽,他们“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你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到商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利簋及铭文
利簋(gui)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可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文印证,反映了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内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历史纵横
宗法制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i
)。”这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等衰,由高到低按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还有一种说法: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故称“共和”。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历史纵横
商周奴隶制
据《周礼·地官·质人》记栽,商周奴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史,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通。忽鼎铭文记载了有关奴隶买卖的价格,5名奴隶的身价相当于一匹马一束丝,即“匹马束丝”
监,通鉴,指照映、明察。整句意思是:人不仅要用水当镜子来观察自己,而且应当把民众作为镜子来观察自己。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