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4 20: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法:指导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材料分析、视频展示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课件封面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展示“西柏坡”照片,导入新课。教师:歌曲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而“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出示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
10月
10日)思考: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3、出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图片思考: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播放视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的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去,我们打出去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出示图片,强调这一战略布署的重要性。
2、三大战役出示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图片强调: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
130万增至
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
1/4,人口占全国的
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相关内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解放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
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
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讨论: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学生回答: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掌握三大战役的意义。
3、南京解放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讲述:1949年
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
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
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
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五、巩固总结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
国民党政权垮台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小组合作完成《三大战役知识图表》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