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学
笔
记
课题
劳动最光荣
内容
森林中的铁匠
课型
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指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感受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2.通过对乐曲的感知和欣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3通过学习乐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重点
记忆主题旋律,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难点
感受并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关键
情知统一
教学准备
教师
钢琴、电脑、音频资源
学生
教科书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
案
530
一、导入二、新授三、小结
1.??????为了使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自编儿歌如下:2.学生读完之后,教师播放两首带有打击乐器声音的童谣《花蛤蟆》和歌曲《过新年》,让学生分辨歌曲中是哪种打击乐器的声音。3.欣赏《森林中的铁匠》全曲,提问:这是什么人在做着怎样的工作?导出课题并介绍“铁匠”这一职业。分段听赏(第一部分) 1.欣赏第一部分音乐。听一听这部分音乐的旋律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方面是怎样的?描绘了森林早晨怎样的景色?
A、学生欣赏??????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师总结:速度
较慢
;
旋律
平稳
;节奏
舒展
;力度
较弱
;情绪
优美抒情
,表现了大森林早晨宁静祥和的景象。(第二部分) 2.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听这部分乐曲在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绪方面起了什么变化?第二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音乐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的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A、学生欣赏 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师总结:速度
较快
;力度
较强
;节奏
明快
旋律
跳跃;情绪欢快热烈。第二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活泼欢快具有波尔卡舞曲的风格,表现了森林中的铁匠愉快而辛勤劳动的场面。3.复听第二部分:哼唱旋律,并随着音乐的节拍来敲一敲,学做小铁匠。 学生边欣赏边表演。4.启发学生打铁还需要砍柴烧火,还可以用木质类打击乐器双响筒模仿砍柴烧火的声音。??(结尾部分)????5.听赏结尾部分再仔细听一听这一部分的结尾在情绪上起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A、学生边欣赏边表演 B、欣赏后自由发言 师总结:结尾部分节奏更紧密,速度更欢快,情绪也更热烈,表现出铁匠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喜悦的心情。师问:打铁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为什么铁匠们却那么高兴,干得那么欢呢?·学生回答 师总结:说得对,因为劳动是很光荣的,劳动能创造财富,劳动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所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最后,就让我们完整地再次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并且用打击乐器来表现第二部分和结尾部分的音乐。(老师带
《比比谁能辨得清》,碰铃叮铃铃,响板嗒塔塔,大鼓咚咚咚,小鼓嗵嗵嗵,竖起我的小耳朵,安安静静认真听,听听是谁在唱歌,比比谁能辨得清?
板
书设
计
森林的铁匠
课
后反
思
本节课欣赏的是《森林中的铁匠》,这首乐曲长达4分多钟,在短短的40分钟要完成教学任务是比较紧的。所以在一开始我设计了听音涂色,让学生用颜色表示音乐的情绪,但是听音涂色环节,我直接就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涂色环节,没有先让学生整体感受音乐,让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并且在孩子解说涂色环节,有孩子将第二乐段“早晨”涂成了黑色,老师没有加以引导。在小组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热烈,但是老师没有及时激励,应该采取小组鼓励的方式。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只运用了多媒体呈现课件和思维导图,虽然思维导图采用了超链接音乐,导图也很简单,清晰,但是没有板书,丢掉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总结部分,老师向学生有机的渗透了德育教育,体现了这一课题的主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吸取经验教训,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努力将“思维可视化”这一主题更好地运用到我的音乐教学中来,更好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