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9《古诗三首》PPT
统编版
四年级
上
新知导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
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
新知导入
深秋时节,诗人白居易为江上落日和新月升起的奇丽景象所陶醉;庐山雄奇险秀,诗人苏轼在畅游欣赏之余,感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梅雪争春,诗人卢钺又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随诗人一起欣赏如画的自然风光,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吧!
揭示课题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9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新知讲解
暮
江
吟
“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暮
新知讲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知讲解
《暮江吟》大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写作背景
新知讲解
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mù
sè
“瑟、似”是平舌音。
似
新知讲解
识记生字
日暮
曰
土
巾
小
丶
慕
墓
幕
扫墓
羡慕
夜幕
瑟
必
今
琴
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
新知讲解
mù
吟
yín
暮
指导书写
右边是“今”,不是“令”。
要写得扁平一些
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
新知讲解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续读课文
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新知讲解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感知诗意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诗大意:
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新知讲解
你如何理解“残阳”一词?
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古诗精讲
新知讲解
古诗精讲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
铺
新知讲解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残阳将柔和的余晖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诗文解读
新知讲解
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新知讲解
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新知讲解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
珍珠
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露水像珍珠一样。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新月还像什么?
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
月似弓
露似真珠
新知讲解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比喻
露似真珠
月似弓
新知讲解
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
散步
赏景
吟诗
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那样愉悦的心境!
新知讲解
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舒展。第二句“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
朗读指导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新知讲解
一道(
)(
)铺水中,
半江(
)(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似(
)(
)似(
)。
残
阳
瑟
瑟
露
真珠
月
弓
填一填,背一背
暮江吟
[唐]白居易
新知讲解
《暮江吟》通过描写
、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夕阳西沉
愉悦轻松
主题概括
拓展延伸
乐
游
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生字,可以通过“读通—读懂—想象—背诵”这几个方法更好地学习古诗,理解古诗。
课文小结
课堂练习
1.背诵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表现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
一道残阳铺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
白居易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
???)如血。
(2)浮云游子意,(??
???)故人情
(3)(??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雨后却(
????
?),杏花零落香。
(5)(???????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
山外山。
夕阳??
??残阳???
斜阳??
??落日????白日
落日
白日
夕阳
夕阳
残阳
斜阳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诗情画意
新知导入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题西林壁》。
新知讲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作者简介
揭示课题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文题解说
新知讲解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hì
yuán
古诗诵读
注意在“题”的后面稍作停顿。
新知讲解
题
侧
庐
缘
峰
tí
cè
fēng
lú
yuán
指导书写
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拼音开关
新知讲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文解读
面目
不识
不能辨别、认识。
缘
面貌,诗中指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因为。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新知讲解
古诗精讲
横着看庐山是“岭”,侧着看庐山是“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新知讲解
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山字旁,显然都和山有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岭
峰是陡峭不平的
岭是连绵起伏的
峰
新知讲解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侧看成峰
新知讲解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新知讲解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朗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新知讲解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果倒装句
新知讲解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启示:
新知讲解
主题概括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
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宋
苏轼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一、填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写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赞美庐山奇景
蕴藏深刻哲理
结构梳理
明理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雪
梅
作者简介: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宋]
卢钺
第三课时
雪
梅
[宋]
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不能读成sūn。
本音读ɡé,这里同“搁”。
ɡē
xùn
xiánɡ
xiánɡ
jiànɡ
投降
降落
自由读一读《雪梅》,圈出不认识的字。
降
新知讲解
笔顺
组词
费时
费力
花费
费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们花费了三天的时间。
fèi
造句
笔顺
组词
投降
降服
降
造句
敌人举起白旗表示投降了。
xiáng
雪
梅
[宋]
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xùn
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
新知讲解
服输。
雪
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同“搁”,放下。
评议。诗中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不及,比不上。
降
阁
评章
逊
诗文解读
骚人
诗人。
谁美?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
小朋友会争辩,花儿会争奇斗艳,雪和梅争什么呢?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1)“未肯降”怎么理解?
(2)
“费评章”是什么意思?
指难以评议梅花与雪花的高下。
句子品析
要求: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谁也不肯服输。)
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
和
。
香
白
究竟谁更美呢?请想一想雪和梅花分别有哪些优点。
雪:白,纯洁
梅花:香,不畏严寒
谁美?
难分高下
各有所长
你认为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
不分伯仲
是的,诗人也觉得难分高下,只好搁笔不谈。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课堂总结
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蕴含的哲理: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主要写了梅、雪争春,诗人不知如何评判,只好搁笔不谈。
新知讲解
赏析诗文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新知讲解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写梅雪争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
,
。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得益彰。
梅有其香
雪有其白
主题概括
新知讲解
费(
)
章(
)
输(
)
拂(
)
障(
)
愉(
)
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费用
吹拂
文章
障碍
输入
愉快
课堂练习
二、多音字组词。
横
hénɡ(
)
hènɡ(
)
降
xiánɡ(
)
jiànɡ(
)
横穿
蛮横
投降
降落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其二)
(宋)
卢钺
小资料
新知讲解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明白了:要想认清某个事物、了解某个人,就必须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雪梅》这首诗景中寓理,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课堂总结
取长补短
梅雪争春
对比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雪
梅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1.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背诵这三首古诗。
3.收集一些赞颂梅花的古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三首古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三首古诗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
【学情分析】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揭题导入
1.全班诵读诗句。
课件出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引导: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
3.导入:深秋时节,诗人白居易为江上落日和新月升起的奇丽景象所陶醉;庐山雄奇险秀,诗人苏轼在畅游欣赏之余,感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梅雪争春,诗人卢钺又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随诗人一起欣赏如画的自然风光,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吧!(板书课题)
4.品读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引导: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①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江面上。
②“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石灰吟》《游子吟》等。
③指导朗读诗题:“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3)提问: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吟咏傍晚江景的诗)
(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
5.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6.写作背景
《暮江吟》大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1)指名朗读古诗。提示:“瑟、似”是平舌音。
(2)指导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比较识记“暮”:“暮”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
暮(日暮) 墓(墓地) 慕(羡慕) 幕(夜幕)
②联系旧知识记“瑟”: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
(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
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③学生练习写字。
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
(1)学生试读。
(2)男女生赛读。
4.理解诗意。
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1)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
(2)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5.古诗精讲
(1)自由读第1、2句诗,理解词语“残阳”。
你如何理解“残阳”一词?
(2)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预设1:“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
预设2:“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
教师小结:是啊!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其他同样表示照射的字,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3)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为什么?
(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1.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残阳将柔和的余晖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2.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
3.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
(2)“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3)学生交流。
预设1: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ɑ.请你说说新月还像什么。
b.新月的形状像个反C字,即“月似弓”。
课件出示: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
预设2:露水像珍珠一样。
ɑ.大家见过露水吗?见过珍珠吗?它们是怎样的?
(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
b.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
c.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d.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4)朗读指导。
指名朗读古诗,读出感受。
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舒展。第二句“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
(设计意图:
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背诵古诗
1.尝试背诵。
课件出示诗句描绘的风景图,一生口述诗句描写的景色,一生背诵对应的诗句。
2.拓展延伸
乐
游
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近诗人,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诵读诗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品味能力。拓展环节又补充了和夕阳有关的诗,把学生的视角带向更广阔的诗文世界。)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生字,可以通过“读通—读懂—想象—背诵”这几个方法更好地学习古诗,理解古诗。
六、板书设计
暮江吟
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缘、降、”2个生字,会写“题、侧”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题西林壁》。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1)自由读一读《题西林壁》,圈出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相互听读,读准字音。
(2)文题解说
(3)请学生读这首诗的题目,注意在“题”的后面稍作停顿。
(4)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a.指名朗读古诗,相机正音。指导读准“岭、峰”两个后鼻音。
b.同桌互读互听,纠正读音。
(5)识字写字。
a.
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b.
重点指导:“降”是多音字,在诗句中读xiáng,组词“投降”。“逊”的读音为xùn,不能读成sūn。“阁”本音读gé,这里同“搁”,读gē。
c.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缘、降、输。
“缘”左窄右宽,右上部和“互”有相似的部分。“降”第七笔是竖折,不能写成横。“输”字右边中间的短横不能漏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自读两首诗后重点指导识字写字。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着力,这样,教学效率会提高很多。)
四、诗文解读,读懂意思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3.
古诗精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生交流。
预设: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从诗句“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出来的。横着看庐山是“岭”,侧着看庐山是“峰”,从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懂的。
①相机引导学习“岭”和“峰”: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山字旁,显然都和山有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②课件呈现“岭”和“峰”的图片,请学生查字典后判断:哪个是“岭”?哪个是“峰”?(岭是连绵起伏的;峰是陡峭不平的)
③请学生再说说第1句诗的意思: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④过渡:苏轼不仅横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谁来读?(远近高低各不同)
⑤引导交流: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课件出示填空。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从高处看,庐山______;从低处看,庐山______。
⑥指导朗读
连绵起伏的“岭”可把语音延长,读出连绵之意;高耸入云的“峰”则要声调上扬,读出山峰之高。看山的远近高低,都可以用朗读来体会。(指名读——齐读)
4.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1)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请齐读最后两句诗。
(2)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请你想想办法。
(3)学生交流
(坐缆车到高处看,绕庐山一周看,用无人飞机拍摄后看,坐直升机看等。)
(4)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五、拓展延伸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降、骚、逊、输”4个生字,会写“题、侧”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前面两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
2.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首古诗——《雪梅》。
二、作者简介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三、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读一读《雪梅》,圈出不认识的字。
(2)自由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四、诗文解读
1.“降”是服输的意思。
2.“逊”是不及、比不上的意思。
3.“评章”
指评议。诗中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五、句子品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未肯降”怎么理解?
“费评章”是什么意思?
1.小朋友会争辩,花儿会争奇斗艳,雪和梅争什么呢?
2.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
3.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什么?(白、香)
4.究竟谁更美呢?请想一想雪和梅花分别有哪些优点。
雪:白,纯洁
梅花:香,不畏严寒
5.你认为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
难分高下
部分伯仲
各有所长
师:是的,诗人也觉得难分高下,只好搁笔不谈。
6.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六、精读诗文,感悟哲理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蕴含的哲理: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2.赏析诗文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设计意图: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读出节奏,读懂诗句的意思。在感受诗句蕴含的哲理时,采用创设语境、指导想象、提供句式练说等策略,让学生从字面到逻辑一步步深入理解诗句。)
七、背诵积累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赛背。
(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整体关照,
通过比较与互相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以达到深刻理解诗句、背诵诗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八、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明白了:要想认清某个事物、了解某个人,就必须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雪梅》这首诗景中寓理,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九、课后作业
1.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
2.背诵这三首古诗。
3.收集一些赞颂梅花的古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梅雪争春
雪梅
梅
——逊雪三分
各有所长
对比
雪
——输梅一段香
暮江吟
诗情画意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赞美庐山奇景
蕴藏深刻哲理
变幻莫测
写景
题西林壁
寄意深远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明理
取长补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sè
yín
shī
tí
mù
cè
miàn
lú
shān
(
)
(
)
(
)
(
)
(
)
yǒu
yuán
jiànɡ
luò
fèi
lì
wén
zhānɡ
shān
fēnɡ
(
)
(
)
(
)
(
)
(
)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
2.题西林壁
题:
3.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4.梅雪争春未肯降。
降:
三、按古诗的内容重新排列诗句。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
①雪却逊梅一段香
②一道残阳铺水中
②梅雪争春未肯降
③露似真珠月似弓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
④半江瑟瑟半江红
④骚人阁笔费评章
排序:
排序:
。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五、用诗句回答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
2.《暮江吟》一诗中含有比喻的诗句是:
。
3.《雪梅》一诗中“雪”和“梅”对比的诗句是:
,
。
六、背诵三首古诗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答案)
一、暮色
吟诗
题目
侧面
庐山
有缘
降落
费力
文章
山峰
二、1.可爱。
2.书写。
3.因为。
4.服输。
三、②④①③
②④③①
四、C
五、1.只缘身在此山中
2.露似真珠月似弓。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逊梅一段香。
六、(略)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一组词语是(
)。
A.
降落伞(xiánɡ)
阁楼(ɡé)
B.萧瑟(shè)
投降(xiánɡ)
C.骚客(shāo)
文章(zhānɡ)
D.谦逊(xùn)浪费(fèi)
二、选字组成词语。
暮
墓
(
)地
(
)色
吟
怜
可
(
)(
)诵
提
题
问(
)
(
)高
峰
锋
烽
(
)火
雷(
)山(
)
三、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同音字。
lú
(
)舍周围生长着很多(
)苇。
shū
这是一条特(
)的运(
)线。
cè
公路左(
)是深不可(
)的悬崖。
yuán
(
)来是这个(
)故。
四、读诗句,完成练习。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下列词语“逊”的意思和诗句中“逊”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出言不逊
B稍逊一筹
C黄帝逊位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借“梅雪争春”告诫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解释词语:可怜:
真珠:
(2)诗中作者把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
比作
______,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色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晶莹的露珠还像什么?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于本文中三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暮江吟》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
B这三首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雪梅》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雪梅争春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答案)
一、D
二、墓
暮
怜
吟
题
提
烽
锋
峰
三、庐
芦
殊输
侧
测
原
缘
四、1.
(1)B
(2)
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洁白,雪花却没有梅花的清香。
(3)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2.
(1)可爱
珍珠
(2)露珠
珍珠
月亮
弓
愉悦
(3)示例:晶莹露珠像一颗颗钻石在草茎和树叶上闪闪发亮。
五、B
9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一、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人
。
2.解释词语:
题:________________
缘: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二、看图,先根据图意写出两句诗,用上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古诗:
,
。
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答案)
一、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
苏轼
2.书写、题写
因为、由于
不能认识,辨别
3.横
竖
远
近
高
低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B
二、
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景色:
如火的夕阳映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面上一半像的碧绿的翡翠,一半像满天的云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