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调节 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及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学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调节 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及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学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05 06:13:10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及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学习目标] 
1.阐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阐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3.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用结构和功能观以及稳态与平衡观认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科学思维:比较法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突触传递的过程,明确信息流的传递特点,建立信息观。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1.生物电现象
(1)概念:人体内的活细胞或组织都存在复杂的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2)产生原因:由细胞质膜两侧的电位差或电位差的变化引起的。
(3)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原因:是质膜内外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和跨膜移动的结果。
2.动作电位的产生
(1)刺激
①概念:生理学中,将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内外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为刺激。
②种类: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温度刺激、电刺激等。
③特点:一种感受器或细胞常对某种特定性质的刺激最为敏感。
(2)静息电位
①概念:当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质膜内外两侧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
②产生原因: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
③细胞质膜的状态:极化。
(3)动作电位及静息电位的恢复
①去极化:当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细胞质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形成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的电位变化。
②复极化:在去极化到达膜电位峰值时,Na+通道关闭,随后K+通过K+通道大量外流,膜两侧电位又转变为“外正内负”的状态。
③超极化:细胞质膜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会发生一个低于静息电位的过程。
④Na+-K+泵
a.作用:将3个Na+泵出细胞的同时,将2个K+泵入细胞。
b.意义:对维持细胞质膜的电位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3.动作电位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又称为神经冲动。
(2)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过程
②特点:双向传导。
(3)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阈电位:细胞质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②郎飞结
a.概念:两段髓鞘之间有一个无髓鞘裸露区的结构称为郎飞结。
b.特点:离子通道密集,容易形成跨膜电流并达到阈电位。
③跳跃式传导
a.概念: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从一个郎飞结跨越节间区后“跳跃”到下一个郎飞结的传导方式。
b.特点:多个郎飞结可同时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加快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4.影响传导的因素及应用
(1)影响因素:温度。随着温度降低,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会有所减慢,当温度降到0
℃时,即终止传导。
(2)应用
①冷冻麻醉。
②诊断某些神经疾病。
③判断神经损伤部位、神经再生及恢复情况。
判断正误
(1)一种感受器或细胞对不同刺激的敏感度都一样(  )
(2)产生动作电位是多数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  )
(3)Na+和K+进出细胞的变化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
(4)“极化”和“复极化”产生的原因是K+内流,“去极化”产生的原因是Na+外流(  )
(5)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
(6)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比在无髓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慢(  )
(7)有髓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不能在节间区产生,只能在郎飞结处产生(  )
答案 (1)× (2)√ (3)√ (4)× (5)√ (6)× (7)√
根据以下资料和动作电位产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神经细胞质膜内、外各离子的浓度不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细胞内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的含量比细胞外丰富。
资料2 在神经细胞质膜上有Na+和K+的通道蛋白,Na+通道打开时,Na+迅速进入细胞;
K+通道打开时,K+迅速流出细胞。
资料3 动作电位产生示意图(如下)
(1)①时为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产生原因为K+外流,此时离子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此时细胞质膜的状态称为极化。
(2)当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此过程称为去极化;下图中能分别表示②、③过程中离子跨膜运输的是B、A。
(3)④为动作电位的峰值,此时Na+通道关闭。
(4)⑤为“复极化”过程,其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
(5)细胞质膜上的Na+-K+泵通过泵入K+,泵出Na+来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状态。该过程中离子的运输方式是什么?需不需要能量?
提示 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
(6)如降低外界溶液中Na+的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将怎么变化?
提示 动作电位峰值将减小。
核心归纳
1.动作电位产生示意图解读
2.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 B
解析 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所以兴奋部位是A,A错误;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图中兴奋传导方向为A→C、A→B,C、D错误。
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主要是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主要是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主要是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主要是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 C
解析 题图中ac段,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A、B项错误;而ce段,细胞恢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也不需要消耗能量,C项正确、D项错误。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2.突触结构
突触由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3.突触的常见类型
A.轴突—胞体型,表示为。
B.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4.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膜电位产生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使后一个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5.传递特点
(1)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6.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7.电突触:电信号能从一个神经细胞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这种连接方式称为电突触。
8.神经递质
(1)种类:主要分为胆碱类、单胺类和氨基酸类。
(2)生理作用
①对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影响
a.实例:乙酰胆碱。
b.机理: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相应位置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②对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抑制性影响
a.实例:甘氨酸。
b.机理:引起突触后膜Cl-通道打开,Cl-内流,突触后膜相应位置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去路: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一般会被迅速清除。
判断正误
(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2)突触由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
(3)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因此神经递质是大分子有机物(  )
(4)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都需要神经递质的作用(  )
(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会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  )
(6)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答案 (1)√ (2)× (3)× (4)× (5)× (6)×
1.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提示 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抑制。
2.据图分析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提示 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3.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常为兴奋性递质)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当α-银环蛇毒和有机磷农药起作用时,突触后膜的反应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 α-银环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后,乙酰胆碱酯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处于持续兴奋状态。
核心归纳 (1)比较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之间的化学方式传递
比较项目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细胞(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2)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总结
①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④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开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离子流动,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细胞发生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细胞难以产生兴奋。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细胞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3.如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和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兴奋只能由③传递到④,而不能反过来
C.⑤是突触间隙
D.⑥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 B
解析 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①是受体,②是神经递质,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地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或者抑制,突触小泡来自高尔基体产生的小囊泡。
4.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或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常见的突触类型有轴突—胞体型(A项所示)和轴突—树突型(B项所示)。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即兴奋从上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至下一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A、B项正确;C项所示左侧膨大部分表示突触小体,兴奋应从左向右传递,C项错误;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项正确。
题组一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1.下列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
B.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
C.超极化过程的电位低于静息电位
D.Na+-K+泵通过协助扩散泵入K+,泵出Na+
答案 D
解析 Na+-K+泵泵入K+,泵出Na+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2.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产生,错误的是(  )
A.多数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表现是产生动作电位
B.刺激是指引起机体细胞、组织等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界环境变化因子
C.膜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D.在细胞质膜去极化过程中仍有一些K+通道是开放的
答案 B
解析 刺激是指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内外环境变化因子。
3.(2018·全国Ⅲ,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 D
解析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质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4.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是去极化过程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ab段和bd段分别是K+外流和Na+外流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ab段是K+外流的结果,bd段是去极化过程,是Na+内流的结果。
5.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易发生惊厥,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据图分析,突变体果蝇的神经细胞质膜异常的是(  )
A.钠离子通道和去极化过程
B.钾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
C.钠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
D.钾离子通道和去极化过程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突变体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故选B。
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产生是Na+向膜内流动的结果
B.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
C.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D.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细胞质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7.(2020·安徽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B.乙区发生了Na+内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据图可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答案 D
解析 由于乙区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A正确;乙区是动作电位,说明其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因此该区发生了Na+内流,B正确;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膜内是正电位,丁区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由于图中只有乙区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D错误。
8.下列关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髓鞘处跨膜电流明显减小,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电流强度大
C.跳跃式传导降低了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D.温度的降低会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答案 C
解析 跳跃式传导能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题组二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9.下列关于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B.突触常见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C.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跨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细胞使其兴奋
D.兴奋经过突触时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C
解析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C项错误。
10.GABA(γ-氨基丁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质膜电位的变化,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质膜
B.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不消耗能量
C.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受体细胞
D.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
答案 D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外流;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会经过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
选择题11~12题为单选题,13~16题为多选题。
11.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答案 D
解析 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A项正确;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C项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若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D项错误。
12.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质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做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ATP
C.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图乙中随着O2浓度的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答案 D
13.下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Na+、K+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时,膜内的离子有阴离子
B.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b和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
答案 ACD
解析 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
14.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如图),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答案 ACD
解析 瞬间增大Ca2+的通透性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后即被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细胞回收,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项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内,C项错误;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状态增强,D项错误。
15.用微电极一端插入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内,另一端插在神经纤维外,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箭头处开始),记录到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刺激前微电极记录到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B.未刺激前,膜上的Na+、K+通道均关闭,没有离子进出
C.电位①的变化主要是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
D.若溶液中Na+浓度降低,则图中动作电位峰值可能会降低
答案 ACD
解析 未刺激前为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K+外流,B错误。
16.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之间传导或传递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都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
B.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都与细胞质膜上的载体蛋白或离子通道有关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传导需要消耗能量,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不需要消耗能量
D.抑制神经纤维上的K+通道蛋白的活性,静息电位峰值变小
答案 BD
解析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无关,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A错误;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需要消耗能量,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依靠线粒体供能,消耗能量,C错误;抑制神经纤维上的K+通道蛋白的活性,导致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
17.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这一周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分别取三个电位差测量点,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质膜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
cm,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______mV。
(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内Na+浓度。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________t2(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于 -60 (2)大于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 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解析 (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静息状态时,膜内K+的浓度大于膜外K+的浓度。(2)A点时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AC段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4)由题干可知,FE和FG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18.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过程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细胞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细胞会表现为持续兴奋。(共71张PPT)
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及神经
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1.阐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阐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3.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用结构和功能观以及稳态与平衡观认识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科学思维:比较法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突触传递的过程,明确信息流的
传递特点,建立信息观。
素养要求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1.生物电现象
(1)概念:人体内的

都存在复杂的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2)产生原因:由细胞质膜两侧的
或电位差的变化引起的。
(3)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原因:是质膜内外两侧带电离子的
分布和
移动的结果。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活细胞
电位差
组织
不均匀
跨膜
2.动作电位的产生
(1)刺激
①概念:生理学中,将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
都称为刺激。
②种类: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温度刺激、
等。
③特点:一种感受器或细胞常对某种
的刺激最为敏感。
(2)静息电位
①概念:当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质膜内外两侧存在
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
②产生原因:K+通道开放,

③细胞质膜的状态:

内外环境变化因子
电刺激
特定性质
外正内负
K+大量外流
极化
(3)动作电位及静息电位的恢复
①去极化:当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细胞质膜上的
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
,形成膜外为
电位、膜内为
电位的电位变化。
②复极化:在去极化到达膜电位峰值时,Na+通道关闭,随后K+通过K+通道大量
,膜两侧电位又转变为“
”的状态。
③超极化:细胞质膜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会发生一个
静息电位的过程。
④Na+-K+泵
a.作用:将

泵出细胞的同时,将

泵入细胞。
b.意义:对维持细胞质膜的
具有重要作用。
Na+
内流


外流
外正内负
低于
3
Na+
K+
电位平衡
2
3.动作电位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神经冲动:__________又称为神经冲动。
(2)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动作电位
①过程
②特点:
向传导。

K+外流
外负内正
Na+内流
电信号
受刺激
未受刺激
(3)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阈电位:细胞质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

②郎飞结
a.概念:两段髓鞘之间有一个
裸露区的结构称为郎飞结。
b.特点:
密集,容易形成跨膜电流并达到阈电位。
③跳跃式传导
a.概念: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从一个
跨越节间区后“跳跃”到下一个
的传导方式。
b.特点:多个郎飞结可
产生动作电位,从而
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临界膜电位
离子通道
无髓鞘
郎飞结
郎飞结
同时
加快
4.影响传导的因素及应用
(1)影响因素:温度。随着温度降低,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会有所
,当温度降到0
℃时,即
传导。
(2)应用
①冷冻麻醉。
②诊断某些神经疾病。
③判断神经损伤部位、神经再生及恢复情况。
减慢
终止
(1)一种感受器或细胞对不同刺激的敏感度都一样(  )
(2)产生动作电位是多数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  )
(3)Na+和K+进出细胞的变化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
(4)“极化”和“复极化”产生的原因是K+内流,“去极化”产生的原因是Na+外流(  )
(5)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
(6)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比在无髓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慢(  )
(7)有髓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不能在节间区产生,只能在郎飞结处产生
(  )
×
判断正误


×

×

根据以下资料和动作电位产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神经细胞质膜内、外各离子的浓度不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细胞内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的含量比细胞外丰富。
资料2 在神经细胞质膜上有Na+和K+的通道蛋白,Na+通道打开时,Na+迅速进入细胞;K+通道打开时,K+迅速流出细胞。
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
资料3 动作电位产生示意图(如右)
(1)①时为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
,产生原因为
,此时离子的运输方式为
,此时细胞质膜的状态称为

内负外正
K+外流
协助扩散
极化
(2)当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
,形成
的膜电位,此过程称为
;下图中能分别表示②、③过程中离子跨膜运输的是

内流
内正外负
去极化
B、A
(3)④为动作电位的峰值,此时____
通道关闭。
(4)⑤为“复极化”过程,其产生的原因是

Na+
K+外流
(5)细胞质膜上的Na+-K+泵通过泵入K+,泵出Na+来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状态。该过程中离子的运输方式是什么?需不需要能量?
提示 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
(6)如降低外界溶液中Na+的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将怎么变化?
提示 动作电位峰值将减小。
1.动作电位产生示意图解读
核心归纳
2.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典题应用
及时反馈 知识落实

解析 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所以兴奋部位是A,A错误;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图中兴奋传导方向为A→C、A→B,C、D错误。
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主要是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主要是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主要是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主要是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解析 题图中ac段,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A、B项错误;
而ce段,细胞恢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也不需要消耗能量,C项正确、D项错误。
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神经细胞的
末梢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2.突触结构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轴突
突触由A
、B
、C
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突触的常见类型
A.轴突—胞体型,表示为

B.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4.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移至
→释放
→神经递质通过
→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突触后膜
产生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使后一个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5.传递特点
(1)特点:
传递。
(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
中,由
释放并作用于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膜电位
单向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6.信号转换:电信号→
→电信号。
7.电突触:电信号能从一个神经细胞
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这种连接方式称为电突触。
8.神经递质
(1)种类:主要分为



(2)生理作用
①对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影响
a.实例:乙酰胆碱。
b.机理:引起突触后膜
通道打开,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相应位置发生
,产生
突触后电位。
化学信号
直接
胆碱类
单胺类
氨基酸类
Na+
去极化
兴奋性
②对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抑制性影响
a.实例:甘氨酸。
b.机理:引起突触后膜
通道打开,Cl-内流,突触后膜相应位置发生
,产生
突触后电位。
(3)去路: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一般会被迅速

Cl-
超极化
抑制性
清除
(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2)突触由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
(3)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因此神经递质是大分子有机物(  )
(4)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都需要神经递质的作用(  )
(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会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
(  )
(6)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
×
判断正误
×
×
×
1.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
提示 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抑制。
2.据图分析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提示 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3.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常为兴奋性递质)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当α-银环蛇毒和有机磷农药起作用时,突触后膜的反应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 α-银环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后,乙酰胆碱酯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处于持续兴奋状态。
(1)比较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之间的化学方式传递
核心归纳
比较项目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细胞(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2)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总结
①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④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开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离子流动,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细胞发生兴奋;
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细胞难以产生兴奋。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细胞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3.如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典题应用
及时反馈 知识落实
解析 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①是受体,②是神经递质,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地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或者抑制,突触小泡来自高尔基体产生的小囊泡。
A.②和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兴奋只能由③传递到④,而不能反过来
C.⑤是突触间隙
D.⑥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4.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或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 常见的突触类型有轴突—胞体型(A项所示)和轴突—树突型(B项所示)。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即兴奋从上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至下一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A、B项正确;
C项所示左侧膨大部分表示突触小体,兴奋应从左向右传递,C项错误;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项正确。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1.下列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
B.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
C.超极化过程的电位低于静息电位
D.Na+-K+泵通过协助扩散泵入K+,泵出Na+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点训练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Na+-K+泵泵入K+,泵出Na+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18

2.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产生,错误的是
A.多数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表现是产生动作电位
B.刺激是指引起机体细胞、组织等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界环境变化
因子
C.膜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D.在细胞质膜去极化过程中仍有一些K+通道是开放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刺激是指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内外环境变化因子。
18

3.(2018·全国Ⅲ,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质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ab段是K+外流的结果,bd段是去极化过程,是Na+内流的结果。
18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是去极化过程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ab段和bd段分别是K+外流和Na+外流的结果

5.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易发生惊厥,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据图分析,突变体果蝇的神经细胞质膜异常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钠离子通道和去极化过程
B.钾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
C.钠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
D.钾离子通道和去极化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突变体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故选B。
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的产生是Na+向膜内流动的结果
B.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
C.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D.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细胞质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18

7.(2020·安徽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B.乙区发生了Na+内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
乙到丁
D.据图可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由于乙区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A正确;
乙区是动作电位,说明其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因此该区发生了Na+内流,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膜内是正电位,丁区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由于图中只有乙区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D错误。
8.下列关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叙述错误的是
A.在髓鞘处跨膜电流明显减小,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电流强度大
C.跳跃式传导降低了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D.温度的降低会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跳跃式传导能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18
解析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C项错误。
题组二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9.下列关于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B.突触常见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C.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跨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细胞使其兴奋
D.兴奋经过突触时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GABA(γ-氨基丁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质膜电位的变化,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质膜
B.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不消耗能量
C.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受体细胞
D.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外流;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会经过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
18

选择题11~12题为单选题,13~16题为多选题。
11.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综合强化
18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 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A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项正确;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C项正确;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若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D项错误。
12.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质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做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
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
流需要消耗ATP
C.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图乙中随着O2浓度的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13.下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Na+、K+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时,膜内的离子有阴离子
B.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b和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
14.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如图),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
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质膜的
结构特点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
兴奋或抑制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瞬间增大Ca2+的通透性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后即被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细胞回收,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项错误;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
18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内,C项错误;
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状态增强,D项错误。
15.用微电极一端插入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内,另一端插在神经纤维外,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箭头处开始),记录到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未刺激前微电极记录到的电位称为静息
电位
B.未刺激前,膜上的Na+、K+通道均关闭,
没有离子进出
C.电位①的变化主要是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
D.若溶液中Na+浓度降低,则图中动作电位峰值可能会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未刺激前为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K+外流,B错误。
16.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之间传导或传递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都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
B.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都与细胞质膜上的载体蛋白或离子通道有关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传导需要消耗能量,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
递不需要消耗能量
D.抑制神经纤维上的K+通道蛋白的活性,静息电位峰值变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无关,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A错误;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需要消耗能量,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依靠线粒体供能,消耗能量,C错误;
抑制神经纤维上的K+通道蛋白的活性,导致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这一周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分别取三个电位差测量点,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质膜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
cm,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______m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大于
-60
解析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静息状态时,膜内K+的浓度大于膜外K+的浓度。
(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内Na+浓度。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方式为__________;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方式为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大于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
解析 A点时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AC段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由负电位
变为正电位
解析 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____t2(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解析 由题干可知,FE和FG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C
18.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过程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解析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胞吐
突触间隙
兴奋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细胞会表现为持续______。
解析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细胞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