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假如你是一位编剧,下列哪部影视剧中不能加入上述政策
( )
A.
A
B.
B
C.
C
D.
D
2.“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三百年”前,致使澳门被强占而离开“母亲”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葡萄牙
D.
西班牙
3.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代( )
A.
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
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
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信息是( )
A.
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
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5.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B.
租佃制得到发展
C.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
经济趋向近代化
6.考据之学致力于整理、校注、辑佚古籍,清代前期尤为兴盛。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这主要是由于( )
A.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兴盛
B.
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
C.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
思想界经世之风盛行
7.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8.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下列史料,与军机处无关的(
)
A.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B.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肯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丁此矣
C.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丁内阁,……盖趋然执政之府矣
D.
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下其间也
9.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皇权高度膨胀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近代科学传入
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A.
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
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
完全没有积极作用
D.
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潮流
11.“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
A.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爱国将领戚继光的《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的崇高襟怀;用一个“笑”字,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
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
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
C.
平定瓦剌和鞑靼
D.
抵抗清军入侵
13.为了落实广州对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广州市文广新局2018年2月5日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举行博物馆揭牌仪式,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等6家行业和社会力量办的博物馆揭牌。“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产物( )
A.
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开放的对外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八股取士政策
14.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
A.
台湾岛
B.
海南岛
C.
西沙群岛
D.
南海诸岛
15.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
A.
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
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C.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D.
市镇的文化功能凸显
16.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这一政策( )
A.
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B.
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C.
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D.
避免了西方殖民入侵
17.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 )
A.
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
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
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D.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18.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
A.
御史大夫
B.
中书省
C.
殿阁大学士
D.
参知政事
19.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
20.余梓东在《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修“关系”》中指出: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清朝在……方面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下面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 )
A.
设立主管边疆事务的地方机构——理藩院
B.
实行“区别对待,因俗而制”的政策
C.
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
D.
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 阅读《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据上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
22.材料 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
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认识有何不足?
23.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
24.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等多方因素的平衡,才能保障健康和持续。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材料三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清高宗实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人口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3)依据三则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材料二
朱棣重视阁臣个人素质,阁臣的进退完全取决于成祖朱棣对他们能力的认同。后设立制敕房、语敕房等机构,完善内阁制度。宣宗时,以票拟批答的方式处理政务,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但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
——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内阁的发展状况。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能加入“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图片反映的影视剧中,A出现在唐朝,其他选项均出现在清朝,由此便知正确答案为A。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一直到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C符合题意;“三百年”前,致使澳门被强占而离开“母亲”的国家是葡萄牙,不是英国,A
不符合题意;“三百年”前,致使澳门被强占而离开“母亲”的国家是葡萄牙,不是美国,B不符合题意;“三百年”前,致使澳门被强占而离开“母亲”的国家是葡萄牙,不是西班牙,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D
【解析】选D。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地位不可能超越六部,故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根据“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并没有法定权力,而是要依赖于皇权,所以才会出现取媚宦官的状况,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明清时期,A项错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政府占主导地位,但并非完全垄断,B项错误。题干材料仅限于广州一地,没有体现整个中国的贸易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白银在明清时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与材料中白银应用广泛无关,故B项错误;货币经济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耕经济繁荣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化是使用大机器生产的机械化时代,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的现象,结合所学,南宋以后,随着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至南方,中国的文化重心也随之转移至南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当时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A选项讲述的是明朝宰相废除的事件,改革原有的中央政治组织形式,与军机处无关;B选项讲述的是军机处的位置优越性;C选项讲述的是军机处的职责问题;D选项讲述的是军机处的实质。
9.【答案】C
【解析】选C。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起来。所以答案选C。
10.【答案】B
【解析】清朝时期,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往来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他们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材料中“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不但组织严密,政令的执行也比较隐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参与决策的信息,故B错误;C和D项均于出来主旨不符。
12.【答案】A
【解析】题干中“戚家军”“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可知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初年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祖国版图。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C
【解析】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C正确;新的生产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A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文化功能,排除D。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伍。故选B
17.【答案】D
【解析】“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主要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导致的,D项正确;明朝禁止海外贸易,A项错误;B项中禁绝不符合史实;C项中造船技术落后不符合史实。
18.【答案】C
【解析】明太祖废丞相后,处理全国政务感到力不从心,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选C。
19.【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体现的是“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抑制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故选B;理藩院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C项是在元朝,错误;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在雍正帝时期,D项错误。
21.【答案】状况: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解析】
22.【答案】嘉庆帝认为起义原因为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其不足之处是没有看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的阶级矛盾尖锐。
【解析】
23.【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3)雇佣劳动。
【解析】
24.【答案】(1)历史信息:人口增长。原因: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现象:盲目垦田,水域面积缩小,破坏生态环境,水灾严重。原因:人口增长,耕地有限。
(3)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需要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可知,清朝前期我国人口数量增速快。第二小问,主要是清朝前期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等原因造成的。
第(2)问,根据材料三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的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地,使得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3)问,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可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速度需要平衡,防止两者之间的差距拉大;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25.【答案】(1)特点: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
(2)状况:内阁制度趋向完善;内阁权力扩大,但受司礼监牵制。态势: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从工商业市镇的分布、类型、对外交流、市镇发展的内容、影响等角度概括其特点。
(2)状况:根据材料“后设立制敕房、诰敕房等机构,完善内阁制度。……加强了内阁的权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概括得出。态势:根据材料的主旨,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