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柳宗元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虽什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2.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A.
A
B.
B
C.
C
D.
D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
A.
陈子昂
B.
孟浩然
C.
杜甫
D.
杜牧
4.史料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这里的“上”指( )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5.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该做法的作用是(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C.
限制了皇帝特权
D.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书籍、谷物和蔬菜种子等 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 ③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设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商人和使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
A.
汉朝
B.
北魏
C.
唐朝
D.
宋朝
8.“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9.《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证明唐代科举制(
)
A.
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
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10.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袄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
B.
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
C.
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现
D.
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11.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
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
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
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需要
D.
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12.图一、图二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
A.
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
B.
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
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
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13.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北方战乱频繁
C.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
南方经济发达
14.下列关于两税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均田制被破坏后,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改行两税法
B.
780年,宰相张居正建议
C.
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收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
两税法实行后,唐政府收入增加,但农民所受剥削仍然很重
15.史书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 )
A.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B.
均田制被破坏
C.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D.
封建经济发展
16.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
)
A.
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B.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C.
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
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1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9.假如老师让你到图书馆查阅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你应该找哪个朝代
( )
A.
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20.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
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
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
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
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意既由民意显露,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 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材料三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卖)男女者,朕甚愍(同“悯”)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举出材料二中“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的一个例子。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中吸取了怎样的治国教训?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太宗“存百姓”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怎样的治国理政思想?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该材料体现了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唐宋时期,我国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各方面成就都受到人们认可,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有所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对柳宗元的思想成就的关注减少,体现了对其成就评价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选B;C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夸大通俗文学的影响力,排除;D中“更加全面”不符合历史和题意,排除。
2.【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的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是草书。A项作品风格是楷书,故A项错误;B项作品风格是行书,故B项错误;C项创作风格是草书,与材料一致,故C项正确;D项作品风格是篆书,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从诗的内容判断诗人。结合诗的内容可判断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人,故选杜甫。
4.【答案】D
【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故材料中的“上”指的是唐玄宗,故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人数的增加,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失误,B正确;宰相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故排除A;依据材料“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人数的增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错误;D说法绝对,错误,排除。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①②是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史实,③④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历史史实,故选A。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称“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故C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诗句描述的是科举制。世官制实行于先秦,被军功爵制取代,故A项错误;察举制实行于西汉武帝之后,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时期,被科举制取代,故C项正确;科举制实行于隋唐,1905年被废除,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此人家境贫寒,做官是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之后才进入仕途的,证明唐代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选C。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的原则是依据门第,排除A。题干无从体现偏重人才道德品行,排除B。D表述过于绝对化,如唐宋时还有恩荫制选官。
10.【答案】A
【解析】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体现了隋唐时期社会的开放,故选A;隋唐时期三教并存,B项错误;外来文明传入体现了中国开放的对外态度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状况,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先进性,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题干“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说明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更是谋生的需要。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以庖厨为题材”的信息可知应是饮食生活状况,故选D。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西晋永嘉之乱后”,可知B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两税法是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的,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5.【答案】C
【解析】封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瓦解,从而使得租庸调制崩溃。租庸调制崩溃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为了增加收入唐朝采取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可以看出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决定实行迁都洛阳,故D正确。“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信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没有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オ”信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
17.【答案】C
【解析】由“首长制到委员制”是指宰相数量增加,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相权分散和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
18.【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和唐玄宗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故③不属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B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及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都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B
【解析】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公元868年。《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
20.【答案】D
【解析】西汉末年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用,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选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朝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选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选项错误;根据《送子天王图》的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及其子的穿着符合汉族帝王的传统装束,可以看出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选项正确。
21.【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上,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上,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以平城为都城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2)影响: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
【解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启示,从积极应对改革中的阻力方面回答。
22.【答案】(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说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恨其姓名殊为重复”可以看出两者的矛盾,于是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第(2)问首先明确孝文帝把太子废为庶人,其次分析出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决态度。
第(3)问从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3.【答案】 (1)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2)举例: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教训: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或以民为本)。
(3)赎还流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
(4)以民为本思想。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民心向背就成为政权得失的关键”“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可知,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民意即天意,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第(2)问,第一小问可明确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第二小问可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的角度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中史料可理解唐太宗在天灾之年,体恤百姓,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故可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等角度回答。第(4)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1)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共同之处: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据材料唐宪宗“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据材料唐宪宗“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5.【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材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在朝廷中推行汉语,禁用鲜卑语的语言汉化措施。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