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G2001
G2002——
逻辑的
力量
目录
CONTENTS
教学目标
同一律
1
2
矛盾律
3
排中律
4
5
充足理由律
教学目标
01
教学目标
逻辑的力量·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通过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实质、内容、要求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逻辑错误。
尽可能避免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逻辑错误,实现能力迁移。
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思维是否正确: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逻辑形式是否正确。各类思维形式都有其各自的逻辑规律或规则,但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例如,三段论的规则只适用于三段论,不适用于假言推理或选言推理,也不适用于归纳推理。
有一些规律,对各种逻辑形式的正确运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一切思维逻辑形式都普遍有效,是其他各种特殊的逻辑规则所必须遵守的,我们把这样的逻辑规律叫作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是保证人们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的必要条件。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教学目标
逻辑的力量·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同一律
02
同一律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必然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用公式表示为:A是A。
当A表示一个概念时,“A是A”表示A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自身同一而与其他概念相区别。例如,“杜鹃”这一概念,有三种含义。但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杜鹃”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是确定的,它不能同时既指花名,又指鸟名或人名,否则会造成思维的混乱。
当A表示一个判断时,“A是A”表示一个命题对某种思维对象所做出的断定是确定的,其自身是同一的。即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判断,它断定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肯定判断,一个真判断,它与否定或贬低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判断根本不同。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叫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
例1:这幅画中的蒙娜丽莎是人,
而人是会动的,
所以这幅画中的蒙娜丽莎是会动的。
混淆概念是无意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行为。
偷换概念是有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行为。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议题
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这样
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2: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转移论题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论证偏离论题。表现为文不对题。
偷换论题则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另一个论题代替原本的论题。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例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例4:一个青年犯了罪,他的母亲包庇他,就采用了以下方式。下面是警察与她的对话:
问:“你儿子犯了罪,你有什么说的?”
答:“我希望政府释放我儿子。
问:“赌博是不是违法?”
答:“还有人在赌!”
矛盾律
03
矛盾律
矛盾律: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用公式表示为:
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例5:“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之能陷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学习任务书教学指导
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
矛盾律
矛盾律是与同一律紧密相连的,矛盾律正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同一律的内容。比如同一律说“它是马”,而矛盾律说“它不是非马”。但矛盾律并非仅是同一律的否定形式。因为:
①同一律体现了正确思维的确定性,而矛盾律体现了正确思维的不矛盾性。
②矛盾律是同一律的进一步展开。正确思维要求概念、判断的同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排除概念、判断上的矛盾。
矛盾律的作用
(1)矛盾律保证同一思维过程的确定性。如果思维违反矛盾律,产生了逻辑矛盾,就会影响到思维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识,妨碍科学地分析问题和正确地解决问题。
(2)运用矛盾律,也可以让我们进行有效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见例6)
(3)矛盾律也是人们驳斥谬误、揭露诡辩的有力武器,是思维前后一致性的有力保证。矛盾律还是间接反驳的基础。所谓间接反驳又称为独立证明法,即独立证明与诡辩论题相反的论题为真,从而确定诡辩论题为假的方法。
根据矛盾律,负判断真,则原判断假。其步骤为:
被反驳论断:p
设立p的相反论题:非p
独立证明:非p真
所以,p假。
例6: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学习任务五
乙:丁是案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矛盾律的作用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认为一个概念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或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判定为同真,这种逻辑错误叫“自相矛盾”。正确思维是不容许自相矛盾的。
例7:一个青年人很想到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搞科研。经过努力,他终于见到了他所敬仰的爱迪生,很高兴地说:“我想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世上的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很惊
奇地反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容器来装这种液体呢?你不是说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青年人一时语塞。
悖论
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它是指这样一种判断:推出它是假的;由这一判断的假,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一直以来对悖论的认识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由于违反逻辑规律,有人认为是由于概念或命题的自我涉及,有人认为是忽视了不同的语言层次,有人认为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解决悖论的办法就是避免涉及自身。
悖论
1)理发师悖论
这是罗素在1902年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罗素悖论。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
“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师顿时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
2)苏格拉底悖论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一个悖论,我们无法从这句话中推论出苏格拉底是否对这件事本身也不知道。苏格拉底论与最早的语义论——说谎者论有相似之处:
古希腊的麦加拉学派最早提出了这种悖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悖论
3)强盗难题悖论
强盗抢劫了一个商人,把他捆绑在树上准备杀掉,为了戏弄商人,强盗对商人说:“你猜我如何处置你?说对了,我就放你,决不反悔!说错了,我就杀你,可别怨我。”商人仔细想了想说:“我猜你会杀了我。”强盗听了,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如果杀了商人就证明商人说对了;既然商人说对了,他就应该放了商人。但若放了商人,证明商人说错了,就应该杀了商人。
4)关于上帝的悖论
问:上帝是全能的吗?
答:是。
再问:全能就是什么事都能做到,是吗?
答:
:是。
再接着问:上帝能制造出一个他搬不动的石头吗?
5)第二十二条军规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如飞行员被诊断有精神病,就可以停止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就证明他没有精神病。于是就产生
了如下逻辑:如果你疯了,可以允许停止飞行,只要你提出请求就行;可是你一旦提出请求,就证明你不是疯子。
排中律
04
排中律
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
。
排中律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思想具有明确性,即一个思想,或者真实,或者虚假。
(1)排中律只是要求对于思维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和第三种可能性。
例8:某国一位将军对于是否还击入侵之敌,做了如下分析:
敌人太强大,我们不能打,打则损失太大;但也不能不打,不打则敌人将站稳脚跟。我们应介乎于打与不打之间,避其锋锐,给以困扰,待敌出现破绽,再相机歼灭之。
排中律
(2)排中律要求我们对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要明确地回答问题,就必须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必须分析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等。对问题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之后,肯定或是否定,就可以明确下来了。而当人们对某一问题尚未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的时候,对于是非问题不做二者择一的决断,既不肯定“是”,又不肯定“非”,也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例9:甲乙二人正在议论北京前门外的新大亨:
甲说:“这几年他们可是真发家,就是不知道他家那钱是不是都从正道上来的?”
乙说:“未必,咱不调查,没有发言权。
排中律
(3)对于隐含着某种错误预设的复杂问语,不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是排中律许可的。因为,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将意味着承认问话中所隐含的预设是事实。
例10,有人问“你现在戒毒了吗?”
(4)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判断,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具有互相矛盾的形式,但实际上却不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对于这样两个判断应用排中律,就是错误的。
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
误。例11:
问:听说你们厂今年的生产指标没有完成?
答:谁说我们没完成?
问:这么说,是完成了?
答:我可没说。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1)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个为真。
(3)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排中律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充足理由律
05
充足理由律是指,一个判断被断定为真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没有充足理由,则该判断不能被断定为真。
用公式表达为:
A真,是因为B真,并且由B能推出A
。
充足理由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逻辑规律。具体而言人们在推理时,要想推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前提真实和推理形式有效;在论证时,要确定某一论题为真,必须论据真实并且能依据真实的论据推出论题成立。
充足理由律
例12:
①铁是导电体(A),因为金属都是导电体(B1),而铁是金属(B2)
②地球是有尽头的(A),因为地球是平的(B)。
③他不会写小说(A),因为他不是学文学专业的(B)。
充足理由律是论证和反驳的逻辑基础。是否符合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的作用是决定论证与反驳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论证的充分性和严密性。
充足理由律
(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否则就犯了“没有理由”的谬误。“没有理由”并不是完全不给出任何理由,而是即便给出理由,实际上却并不成立。如例13。
这种“不相干”的错误有许多具体表现形式,它们都是以貌似给出理由的方式,行“毫不讲理”“蛮不讲理”之实。如:
①诉诸个人,即以对论敌的品质评价来论证其人某种言论的错误;②诉诸情感,即试图通过影响众人的感情来代替对某个论题的论述。诉诸情感主要包括“诉诸公众”和“诉诸怜悯”。
③诉诸权威,诉诸权威是一种由于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没有逻辑关系而产生的推论失效的谬误。
充足理由律
例13:战国时期,楚国有个文人叫宋玉,他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yàn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充足理由律
④诉诸无知,断定某事如此的理由是没有人说过它不是如此。
⑤诉诸武断,指既未提出充分的论据,也未进行必要的论证,就主观做出判断的一种谬误。例14。
⑥德克萨斯神枪手,指在大量的数据或证据中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或证据。
充足理由律
例14:昆剧《十五贯》中,无锡知县过于固执,仅凭尤葫芦(被害人)养女苏戌娟年轻貌美这一点,便判定她是与熊友兰勾搭成奸,谋财杀死养父的凶手。
过于固执的论断是:
看你艳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岂能冷若冰霜?你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其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
充足理由律
(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否则就犯了“没有理由”的谬误。
(2)理由必须真实,否则犯“虚假理由”错误。
(3)所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观点,否则就会犯“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
例15:如果长期躺在床上看书,就会患近视眼,我从不躺在床上看书,所以我不会患近视眼。
充足理由律
浅析媒体广告中逻辑谬误的类型
06
滥用权威
偷换概念
自相矛盾
模糊圈套
误用条件
广告中的逻辑谬误
偏离主旨
诉诸众人
虚假论据
预期理由
谢
谢
——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