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写作背景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他就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写作背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江西省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进行水稻育种研究。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一、写作背景
袁隆平获得了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学》一书。
2021年5月22日于长沙逝世。
一、写作背景
研究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一、写作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发现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奥秘,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秤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千克左右提高到600千克左右,近20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3
000多亿千克。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也已经造福世界。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一、写作背景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有许许多多名目,如:特写、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记者来信、新闻小故事等等,能生动而细致地报道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经验的新闻文体。人物通讯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闻体载尤其引人注目。但通讯的时效期不及消息。
一、写作背景
人物通讯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
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
,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一、写作背景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
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
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一、写作背景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
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
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二、文章结构梳理
。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二、文章结构梳理
。
2.生字
菽( )馑( )埂( )穗( )蔸( )
蕊( )籼( )粳( )蘖( )
2
二、文章结构梳理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①本文选材具体、典型。
②围绕主题,选择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重点探究归纳
2
二、文章结构梳理
4.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是什么?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重点探究归纳
2
二、文章结构梳理
5.这篇通讯写了什么?简要概括。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重点探究归纳
2
二、文章结构梳理
6.这篇通讯,主要写了袁隆平的哪些事迹?这些事迹突出了袁隆平的哪些精神?
重点探究归纳
2
二、文章结构梳理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重点探究归纳
2
二、文章结构梳理
7.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①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重点探究归纳
2
二、文章结构梳理
7.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②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重点探究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