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鲁迅
拿来主义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黑暗势力。”
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一类,一般以议论为主。
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并且在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一些现象和错误认识写下了这篇杂文。《拿来主义》是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写作背景
一、初读文章,理清思路
闭关主义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
破,就是驳斥,是否定错误的观点;立,就是立论,树立正确的观点。
破
立
先破后立作用:
一,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二,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送去主义
二、再读文章,思考:
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多论述其它主义,有哪些主义?有什么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完成表格)
?
一,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现在以为“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却未免近于梦话。半枝紫藤,一株松树,一个老虎,几匹麻雀,有些确乎是不像真的,但那是因为画不像的缘故,何尝“象征”着别的什么呢?
二,苏俄的象征主义的没落,在十月革命时,以后便崛起了构成主义,而此后又渐为写实主义所排去。所以倘说:构成主义已渐没落,而写实主义“引成欣欣向荣之概”,那是说得下去的。不然,便是梦话。苏俄文艺界上,象征主义的作品有些什么呀?
三,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它除了白鼻梁表丑脚,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那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深意义?
欧洲离我们也真远,我们对于那边的文艺情形也真的不大分明,但是,现在二十世纪已经度过了三分之一,粗浅的事是知道一点的了,这样的新闻倒令人觉得是“象征主义作品”,它象征着他们的艺术的消亡。
——鲁迅《谁在没落?》
主义
表现(国人的态度)
后果
态度(作者的态度)
写法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盲目排外
一味媚外
恐惧
落后挨打
祸延子孙
失去自主
借代
比喻
反语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否定
讽刺
批判
否定
批判
举例论证
思考:
作者具体是怎么论述“拿来主义”的?
“大宅子”在这里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完成表格)
“大宅子”
人们行为
代表态度
作者称其
论证方法
中外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不敢接受
害怕、拒绝
全盘否定
盲目排斥
全盘肯定
孱头
昏蛋
废物
比喻论证
思考: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什么?这些比喻分别与最后一段中的哪些词相对应?(完成表格)
对象
具体所指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态度: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并存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没有价值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糟粕
吃掉
(使用)
送药房(使用、毁灭)
送、毁掉(存放、毁灭)
走散(毁灭)
“拿来”的最终目的
创新
拿来主义
破
闭关主义
(排外)
送去主义
(媚外)
立
拿来主义
破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立
拿来
占有
挑选
鱼翅
使用
鸦片
存放
姨太太
毁灭
创新
送来主义(惧外)
面对日本动漫的进军,韩流文化的渗入,中国的影视文化该何去何从?
四、想想议议
思考写作
运用“拿来主义”的精神,任选一种现象进行点评。
引进的日本动漫并非都是精品。
不少外国品牌选用中国名字,而中国制造却偏偏喜好挂上洋名。
例如:挂着中国名字的外国品牌
中华牙膏
双汇
金龙鱼
白加黑感冒药
娃哈哈
韩
流
近年来,中国刮起了一股“韩流热”,韩国的音乐、电视剧等大举登陆中国,对于中国而言,它谐音于“寒流”,暗指我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韩国政府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