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短
歌
行
魏·
曹
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等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关于“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关于“歌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可配乐歌唱。
《乐府题解》“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yōu
duō
qì
mò
zā
bǔ
正音解意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作者究竟
忧
什么?
2、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
?
忧
你认为本诗的
情感着眼点在
哪一个字?
整体感知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衿: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系服装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
青青子衿:周代读书人黑色交领的衣服。
青鬓:指乌黑的头发,比喻年轻人。
青丝:比喻黑发,如李白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赏析诗歌
那些贤能的人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沉思吟味。
旷野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地啃食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以礼相待。
指在诗词中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丰富诗歌内容,典雅耐读,富于文采;生动形象,含蓄简洁。
用典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赏析诗歌
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赏析诗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见到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
赏析诗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2.“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没有贤主。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
赏析诗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戒之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忧人生短暂、贤才难得,因而作者借酒浇愁。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理解诗情
总结归纳
人生苦短(忧)
贤才难得(忧)
功业未成(忧)
一统天下(志)
忧愁
激昂
质朴刚健、悲凉苍劲
欲扬先抑
感知作者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气韵沉雄
慷慨悲壮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
——钟嵘
《诗品》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感知诗歌
自古受命(开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往往)不出闾巷lǘ,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鲁国人,廉洁有德)为赵、魏老(家臣)则优(有余),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公任用管仲,管仲并不廉洁且生活奢侈)
求贤令
曹操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被褐(hè):穿着粗麻的黑色短衣。被褐怀玉比喻怀才不遇,流于困顿。姜尚(字子牙),钓于渭水岸边,被周文王访到,尊为国师,最后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盗嫂受金:指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魏无知将他推荐给刘邦。刘邦问他有无此事,魏说,你问的是“行”,我荐的是“才”,当前最需人才,盗嫂受金算什么!后刘邦重用陈平,建功立业。
二三子(诸位,你们,指臣僚下属)其佐我明杨仄陋(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
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求贤令》译文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