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国殇》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国殇》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1 15:21:49

文档简介

《国殇》教案1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 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 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 (“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双手 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 (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朗读
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让学生在录音的伴奏下,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这首诗。(共34张PPT)
国殇
屈原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除此,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文学成就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大招
九歌包括:
礼魂 (颂魂曲)国殇 (人鬼)山鬼 (山神)
河伯(河神) 东君(日神)云中君 (云神)
少司命(主嗣) 大司命 (主寿)
湘君 湘夫人(湘水水神)
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
《九歌》是在民歌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九章
悲回风 惜往日 思美人
怀沙 涉江 橘颂 惜颂
哀郢 抽思
屈原的诗篇代表着楚辞的最高成就。
屈原死后,楚国虽有宋玉、唐勤、景差
等人爱好诗赋,但始终没有超过屈原。
楚 辞
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也是一部诗歌总集(屈原、宋玉等)。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这种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它打破了《诗经》四言诗的格调,以六言、七言为主,多融进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语助词“兮”的运用,不仅使诗歌调子婉转动人,而且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发奔腾澎湃的激情。
比兴手法。屈原笔下的比兴手法,比《诗经》当中的丰富复杂,而且互相关联,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美人”、“香草”、“宝玉”、“明珠”等等,都成了抽象意识的象征,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
《楚辞》特色: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
题解:
《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殇:①未成年而死者(男20岁,女15岁);
②为国家牺牲的将士(文中意)
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
明确: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土争先。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
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多如云,
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阿,战马被羁绊,
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
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把全诗分成几节?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请自选角度(内容或形式)对这首诗歌进行鉴赏。
楚国将士的雄姿;视死如归的无畏和牺牲精神;悲壮浓烈的战场气氛;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作者的崇敬之情;诗歌的语言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刚健质朴的诗歌风格
请概括本诗主旨。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绵延了两千多年的   人民的美丽的传说   是真的么?   ——当你诞生的那个早晨伴随着你的第一声哭号播散出一片芳香   在你出生的院落的上空凝结着一朵彩云   那么,为什么   通过遥远的时空   我们看到的是   在荒野中踽踽独行的身影?我们听到的是   充满痛苦和悲愤的歌声?为什么,在只能供你洗脚的浊流中,结   束了你的一生?是历史的悲剧   还是你的悲剧呢?   
你把荷叶裁成衣裳   你啜饮清露和菊霜   ——在只膜拜权势的人群中谁欣赏你的高洁,你的清白?   为了风雨中的祖国   你奉献出满腔赤诚   ——在黑雾弥漫的朝廷里谁理解你的正直,你的忠贞?群鸦聒噪   而白鹤孤立   野草丛生 而香花凋零   你,纯真的诗人呵   决不肯唯唯诺诺   以保平安   在冷漠、诬陷、迫害交织成的罗网中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你苦谏、你呼号、你抗击狂风暴雨呵,吹打吧   炸雷急电呵,轰击吧
  你慨然地面对   沉重的命运   你被投掷于大荒   披发抚剑   开始了无尽的漂流   独立在苍茫的暮色里   仰天长啸   穿行于荒草蓬蓬的湖畔低头苦吟   在你走过的道路上   每一步都流下了血迹   在你唱出的歌声中   每一句都掺和着泪痕   不是哀叹自己的流落   个人的安危、荣辱何所计使你痛苦的是 危急的祖国和受难的苍生你遥望被焚毁的故都   那熊熊的大火   也煎熬着你的心……   置身在阴暗的深渊中   你的灵魂飞跃出深谷   上下求索地翱翔
  你叩问宇宙的奥秘   你寻求理想的乐土   你探索生活的真谛   你渴望照路的明灯……举目四望   茫茫大地哪里是归宿?栖隐山林吧   心已和山河一道破碎   哪有闲情去陪伴野鹤,欣赏浮云混迹江湖吗?   世道浑浊,众人皆醉   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你庄严地选择了你的道路像一颗流星陨落于   大海一声爆裂,   一阵青烟   你在滚滚的江流中   熄灭了自己的生命   你去了,但未随波消逝悲剧的阴影   只是在你   用泪、用血、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诗篇上
加重和烘托了色彩   你的忠言   没有被采用来拯救你的祖国你的正直、你的清白、你的坚贞你的火   一样的爱国热情   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滚滚的浊流,淹没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一道眩目的霞光   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   穿过漫漫的长空   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   在历史的波涛起伏的长河上划过多少纪念你的龙舟有多少旗幡   为你招魂   
 曾经多少次   我感慨万端地   低吟着你的诗篇   思索着你的   和无数古往的诗人的命运我坚信   历史的悲剧的大幕   是永远落下了   我珍惜   新时代歌者的幸福:   不是用苦难和悲愤哺育自己沐浴着辉煌的阳光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他们自由地倾吐出   幸福,欢乐,而且满怀希望的歌声!   
1983年   访南诗抄
秭归----诗人之乡   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从唐宋以来,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现位于秭归城东向家坪。改名为“屈原纪念馆”。三峡工程的兴建,屈原祠将再次迁建。
在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为 “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龙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屈原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秭归已成为我国七大柑桔生产基地之一。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