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养生主》教学参考+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养生主》教学参考+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1 15:21:49

文档简介

养生主
作家与作品
1.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
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作《庄子
》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据《庄子》记载,庄子住在贫民区,生活穷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
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丁的布衣和破鞋去访
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
。他把自己比做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说自己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没有办法。《史记》中记载,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
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
币礼聘,请他作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
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我不愿如此,宁愿像条鱼,在
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这些记载反映出庄子的性格和人生观。
在当时学者名人中,他和惠施经常往来。《庄子》书中有不少他和惠施进行讨论
、争辩的故事。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
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
思想。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2.庄子思想及《庄子》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
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
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
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
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
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
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
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
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
篇、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
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
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
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
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
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
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
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
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
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
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
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
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
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
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
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
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
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诙
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
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
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
魄,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
),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
梦蝶(《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
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
学史纲要》第三篇“老庄”)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
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
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象多么
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颐隐于脐,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人间世》),怪诞而不可思议
,所要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不仅形
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
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
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
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
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
《胠箧》)。“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
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
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匠石运斤
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徐无鬼》
)。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特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
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庄子》
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
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
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
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
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
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
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
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
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
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
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
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
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
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
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
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
诗意。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
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
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庄子的
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思考与讨论
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然而庄子却说:“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同意庄子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是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的,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前人所积累的
知识,少花时间,少走弯路。
二、庄子认为为人处世要“缘督以为经”,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也是课文的宗
旨。课文借助庖丁讲述解牛十九年不伤刀之事,阐发在矛盾夹缝中求生存的保身
全性的方法。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结合课文谈一谈人究竟应该怎样生存。
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养生之道是有道理的。他以刀喻生命,以刀刃喻自然
本性;以牛身筋骨错杂处喻世上纷繁的事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
固然”,游刃于骨节的空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人如能顺
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自如,那么便本性无伤,天年尽享了。但
是庄子所阐发的不遣是非,在矛盾夹缝中求生存的保身全性的处世方法是不足取
的,人虽然应该学会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而生存,但是不能不辨是非。
三、“庖丁解牛”的故事,绘声绘色,极其形象生动,因此也成为《庄子》的寓
言名篇。这个故事,除了阐述了养生的道理之外,从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世上的事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只要我们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
规律,那么处理问题就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有关资料
1.关于思想内容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
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
出庖丁解牛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
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
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
”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述转入议论做好铺垫。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
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
。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
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
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
而是对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
。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
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不然,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凭内在领会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物我合一,这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却以
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
“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
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更换过一把
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
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
”,“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
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达生
》),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正是领
会了这中间的道理,所以才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
,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
兼于天”(《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
。养生,即养护生之主——精神,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缘督以为经”(
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养生主》)。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
法的形象比喻。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
达到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以理解为
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
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
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经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
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
地里施展本领,不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吗?“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
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
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也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
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
造的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
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典雅的《桑
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经首》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
,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完成作品后内心满足的喜悦。庄子正是通过庖
丁其言其艺,揭示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
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的(“游刃有
余”)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
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达生篇》中梓庆削所说的“斋以静
心”“忘吾有四肢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的境界,与近现代西
方美学中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二千一百多
年。
(《古文鉴赏辞典》)
2.关于写作特点
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
游”。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养生主》中庖
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
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维去把握,
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由于强调直觉体悟,庄子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
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做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
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表现了对现实的犀利观察,对生活的真切体
验。庄子的寓言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人们往往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略到
更为丰富的意蕴,“庖丁解牛”,原为以技喻道,以说明养生之理,但我们却可
以从中得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结论。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
使人产生丰富联想。
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写解牛,把庖丁手、肩、足、膝的动作,用“触”“
倚”“履”“踦”四个字描绘得活灵活现。并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合《桑
林》舞,中《经首》会,有声有色。“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寥寥数语,庖丁洋洋自得的神态即跃然纸上。
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
彩传神。
(《文言文评析注释》)
教学建议
1.本文虽可看做是一篇寓言故事,但是它所阐释的养生之理和处世之理对学生来
说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有关庄子的资料介绍
,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及其《庄子》一书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就会使授课内容
更便于理解。
2.通译课文之后,可以通过复述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文本含义的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记住了文本内容,在课下背诵课文也会容易一些。还可
以引导学生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来记诵课文。《庖丁解牛》一文,可
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
肯綮——批郤导——目不转睛——踌躇满志。
3.课文分析的授课过程,可将讲解法与讨论法结合起来。可设置几个大的问题引
发学生讨论,如庖丁是如何解牛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精细的描写手法)庖丁
的对话说明了他怎样的学习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要
旨)(共11张PPT)
《庄子·养生主》
一、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本文为节选的第二部分,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庄子目光敏锐、博学纵览,深通各家学说,而且身居卑微,不慕富贵,嘲讽权势,在《老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风格。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溶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筑奇特,笔调婉曲,意气纵放,思想内涵发掘之深,语言文辞设置之妙,堪称当世之绝。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一)庄子的“道”

(二)庄子的相对论

(三)《庄子》的社会观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重点: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难点:
庖丁论解牛之道,首先提出“臣之所好者道也”,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掌握事物规律、顺任自然之道的重要性。接着以亲身经历的事实为论据论述这一中心论点。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增强论辩性和说服力,如今昔“见牛”之不同,“目视”与“神遇”的变化,游刃有余的解牛情况,“每至于族”的迎刃而解等。文章首尾呼应,开头对庖丁娴熟技术的描写,篇末文惠君的赞叹,都对中心论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如“手指所触,肩至所倚,足趾所履,膝至所 ”,几个动词的运用十分精当;“提刀而立——为之踌躇满志”,则形象鲜明;“嘻,善哉,技盍至此乎?”赞美、惊叹之情,溢于言表。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解牛的三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补充资料
《庄子·养生主》全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得养生焉。”(略)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是以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思想
参阅《庄子·养生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的论点在第一段,即“缘督以为经”。作者先说明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情况,然后指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又指出人生应持有的态度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在庄子看来,“近名”与“近刑”是同样危险的。提出“缘督以为经”这一论点后,作者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牛,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缘督以为经”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切顺乎自然。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