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 屠洪刚《霸王别姬》
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指名写歌名
霸王是?姬是?(写出姓名)
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屏幕: 项羽之死 司马迁
二、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落实文言实词:
屏幕:
1、根据解释按顺序找出相应文言词,在原文上标注序号:
⑴愤激悲叹的样子(慷慨﹑忼慨) ⑵唱了几遍(歌数阕) ⑶眼泪(泣)
⑷跟随(从) ⑸罢了(耳)⑹欺骗(绐) ⑺向东走(东)
⑻估计﹑考虑(度,duó) ⑼八年(八岁) ⑽亲身经历(身) ⑾抵挡﹑抵敌(当) ⑿攻击(击) ⒀约定(期) ⒁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披靡)
⒂瞪大眼睛(瞋目) ⒃怎么样(何如) ⒄土地方圆(地方) ⒅称王(王wàng)
⒆我渡江做什么呢?(我何渡为) ⒇即使(纵)
﹙21﹚回头(顾)
﹙22﹚老朋友(故人) ﹙23﹚成就成全你的功德(吾为汝德)
﹙24﹚难道(岂) ﹙25﹚ 率领(将)
以下四个词见于“太史公曰”(P75相关链接一)
自夸功业(自矜功伐) 以古代帝王为师(师古)
用来作证据或理由(引) 错误差错(谬)
2、完成并订正课后习题二
3、思考、讨论节选部分的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
板书:
悲歌别姬 (歌、泣——悲怆) 儿女情长 悲剧英雄
垓下突围 (溃围、斩将、刈旗) 英雄气壮 (时代、性格)
乌江自刎 (拒渡、赠马、赐头) 慷慨悲壮 末路英雄
“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
《项羽之死》结构分析: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情节和细节:
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
三、评论项羽形象:
“妇人之仁” 失败
⑴课后习题一: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比对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结合课后习题四(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情境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分析:
项羽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找出节选部分写得最多的一句话)
4、选文中项羽面临败亡时,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复杂心理?
“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思考:《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5、“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场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6、课后习题三:纵向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计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3)我们怎样评价项羽失败的原因?(自读结尾部分,讨论)
(这是时代的悲剧————分封是倒退,个人英雄主义无用。
又是性格的悲剧—————妇人之仁、自矜功伐、虚荣“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无颜见江东父老)
屏幕:
夏日绝句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思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三个人的评价一样吗?
(李——肯定,杜——可惜,王——否定)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否定项羽
---毛泽东
(4)补充对联,体会意思,说说撰联者的评价:
(肯定)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秦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可惜)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河山委大风 (双关语、背刘邦《大风歌》)
(否定) 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范增、韩信)
枉生双膂学书学剑两无功
(为虞姬悲叹)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知人论世、时代、环境、性格
五、京剧欣赏:梅兰芳《霸王别姬》唱段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
我這裏到帳外且散愁心,
輕移步走向到階前站定,
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
適聽得眾兵丁閒談議論,
口聲聲露出了離散之心。
六、作业:副题目————评项羽
正题自拟,谈出你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之死(第二课时)
原创教案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论据;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书面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业:
1、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2、背诵并简评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
《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共49张PPT)
项羽之死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
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百年左右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
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分体例: 《本纪》12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30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 《列传》70篇,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表》10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 《书》8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 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巨鹿之战: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
项羽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扛鼎图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 《史记·项羽本纪》
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项羽之死
司 马 迁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宠姬,名虞。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常随项羽出征,形影不离。
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
虞姬弹剑哀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遂伏剑自刎,
留下了
“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
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项羽是个多情重义的本色英雄。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唱《垓下歌》,呜咽悲慨,凄凉动人。既展示了霸王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渲染了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英雄末路,刚强镇定,多情无奈,悲剧氛围笼罩天地。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项羽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项羽的宿命论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本纪》
“快战”与“决战”
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
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因此,他的快战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是说战斗,不如说是表演。
“天亡我,非战之罪”描写出他刚愎自用,缺少自我反省精神的弱点。
东城快战
溃围
斩将
骁勇善战
临危不惧
勇武豪爽
轻信自负
不知自责自省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面对死亡,却毫无惧色。
寥寥数句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临危之际,不是念念不忘自己在反秦战争中的功绩,而是引咎自责。面临一线生机,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又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不起人民的时候,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
项羽知耻而重义,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乌江自刎
拒渡
赠马
赐头
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人。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
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他会成功吗… …
再给项羽一次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英 狄更斯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项羽自小就有养成了怎样的性格呢?
项羽少时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心理学家
少时虽志向大,但性格浮躁,做事不彻底。
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也暗示出他的悲剧命运。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