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风颂》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风颂》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1 15:21:49

文档简介

西 风 颂
【学习要点提示】
  1.结合本诗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本诗的的层次结构。
  3.学习体会本文的浪漫主义特点。
  4.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
  作为雪莱最负盛名的作品,《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创作情况:
  “这首诗构思在弗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由自然界的闪电雷鸣,诗人自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的狂风暴雨。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曾被无理地剥夺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祖国,飘流异乡。就在此诗创作前夕,英国又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事件。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的8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英国政府竟派骑兵镇压,致使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身在异国的雪莱听此消息,愤怒地写下了《1815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等诗,抗议当局的暴行,向劳动者发出战斗的号召。《西风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自然现象激发起创作灵感,借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表现诗人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层次结构分析】
  全诗共5节,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写西风扫落叶,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这一部分是对西风的赞歌。
  第1节:称颂西风 “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既能横扫枯死的落叶(象征腐朽的反动势力),又能护送“有翼的种子”暗藏地下,只等春风吹起,万卉齐放(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2节:再次颂扬西风扫荡腐朽事物的强大威力(象征革命的力量)。它能势卷流云,随之带来黑雨、冰雹和火焰,“将濒临的一年埋葬”。这一节把境界由地上扩展到了高空。
  第3节:写西风吹醒了南国的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使汹涌的波涛为它让路,深渊的草木也为之战栗。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处掀起。
第二部分(4至5节):诗人将自己写入诗歌,同西风合为一体,把主观感情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
  第4节:诗人尽管在人生路上受尽挫折,他仍然渴望西风能象举起水波、树叶、流云一样,使自己振奋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表现了诗人投入革命风暴的强烈愿望。
  第5节: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最后两句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另参考【层次结构分析】有关内容)
【艺术特色举要】
  1.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2.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3.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彩。
【作品汇评资料】
  雪莱同拜伦曾有过友谊的交往。他们都不满于现实的黑暗,带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雪莱不像拜伦那样忧郁、悲观。他对人类的前途始终满怀着希望和信心,这使他的诗里大多洋溢着宇宙的欢乐,对于真善美的喜悦和面向未来的积极精神。所以,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也赞扬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而且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
  雪莱的抒情诗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诗作之一。诗人的为人极其高尚,拜伦曾盛赞“雪莱是最无私而善良的人”。他的诗正如他的人品一样,表现出一种圣洁、优美的感情和崇高辉煌的理想。他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象征手法和奇特丰富的想像表现深刻的哲理,尤其善于在描绘大自然景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他的《云》、《云雀》、《西风颂》等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罕见的珍品。他的爱情诗也反映出与众不同的追求解放的精神。(许自强《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
  《西风颂》的英文原诗音调铿锵,雄壮有力,犹如风暴驰骋,令人精神振奋,西方评论家认为有但丁之遗风。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十分喜爱,把它译成德文,并在自己的诗《夜晚》的开端,引了雪莱的诗句作为铭言。(同上)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西风颂》是雪莱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在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参考【作品背景介绍】 。
  二、结合注释,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概括各节大意,并进而思考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层次结构分析】和【思想内容概括】 。
  三、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点?
  参考【艺术特色举要】 要点1。
四、举例说明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的?
  参考【艺术特色举要】 要点3。
  五、阅读雪莱的《云》,谈谈它在写作手法上与《西风颂》有何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第一,都是赞美自然界的景物,一是西风,一是云;第二,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第三,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像奇异;第四,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附《云》诗:
云 (雪 莱)
我为焦渴的鲜花,从河川,从海洋,
  带来清新的甘霖;
我为绿叶披上淡淡的凉荫,当他们
  歇息在午睡的梦境。
从我的翅膀上摇落下露珠,去唤醒
  每一朵香甜的蓓蕾,
当她们的母亲绕太阳旋舞时摇晃着①
  使她们在怀里入睡。
我挥动冰雹的连枷,把绿色的原野
  捶打得有如银装素裹;
再用雨水把冰雪消溶,我轰然大笑,
  当我在雷声中走过。
我筛落雪花,洒遍下界的峰岭山峦,
  巨松因惊恐而呻吟呼唤;
皑皑的积雪成为我通宵达旦的枕垫,
  当我在烈风抚抱下酣眠。
在我那空中楼阁的塔堡上,端坐着
  庄严的闪电──我的驭手,
下面有个洞穴,雷霆在其中幽囚,
  发出一阵阵挣扎怒吼;
越过大地,越过海洋,我的驭手
  轻柔地指引着我,
紫色波涛深处的仙女,以她们的爱
  在把他的心诱惑;
越过湖泊、河川、平原,越过馋崖
  和连绵起伏的山岭,
无论他向往何处,他所眷恋的精灵
  永远在山底、在水中;
虽然他会在雨水中消溶,我却始终
  沐浴着天廷蓝色的笑容。②血红的朝阳,睁开他火球似的眼睛,
  当启明熄灭了光辉,
再抖开他烈火熊熊的翎羽,跳上我
  扬帆疾驰的飞霞脊背;
像一只飞落的雄鹰,凭借金色的翅膀,
  在一座遭遇到地震
摇摆、颤动的陡峭山峰巅顶
  停留短暂的一瞬。
当落日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吐露出
  渴望爱和休息的热情,
而在上方,黄昏的绯红帷幕也从
  天宇的深处降临;
我敛翅安息在空灵的巢内,像白鸽
  孵卵时一样安静。
焕发着白色火焰的圆脸盘姑娘,
  凡人称她为月亮,
朦胧发光,滑行在夜风铺展开的
  我的羊毛般的地毯上;
不论她无形的双足在何处轻踏,
  轻得只有天使才能听见,
若是把我帐篷顶部的轻罗踏破,
  群星便从她身后窥探;
我不禁发笑,看到他们穷奔乱窜,
  像拥挤的金蜂一样,
当我撑大我那风造帐篷上的裂缝,
  直到宁静的江湖海洋
仿佛是穿过我落下去的一片片天空,
  都嵌上这些星星和月亮。
我用燃烧的缎带缠裹太阳的宝座,
  用珠光束腰环抱月亮;
火山黯然失色,群星摇晃、颠簸──
  当旋风把我的大旗张扬。
从地角到地角,仿佛巨大的长桥,
  跨越海洋的汹涌波涛;
我高悬空中,似不透阳光的屋顶,
  柱石是崇山峻岭。
我挟带着冰雪、飓风、炽烈的焰火,
  穿越过凯旋门拱,
这时,大气的威力挽曳着我的车座,
  门拱是气象万千的彩虹;
火的球体在上空编织柔媚的颜色,
  湿润的大地绽露笑容。
我是大地和水的女儿,
  也是天空的养子,
我往来于海洋、陆地的一切孔隙——
  我变化,但是不死。
因为雨后洗净的天宇虽然一丝不挂,
  而且,一尘不染,
风和阳光用它们那凸圆的光线
  把蓝天的穹庐修建,
我却默默地嘲笑我自己虚空的坟冢,
    钻出雨水的洞穴,
  像婴儿娩出母体,像鬼魂飞离墓地,
    我腾空,再次把它拆毁。
             (江 枫译) 
① 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② 以上十行,注家 W.亚历山大注释如下:“这几行用诗的语言所描绘的究竟是怎样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清楚的。但是,既然闪电是云的驭手,雪莱也许有可能认为,影响云的运动的,是
地上的异性电,这种异性电在这里被说成是仙女。而驭手把云驱送到地球上的那一部分,就是他梦想着仙女或精灵(即异性电)所在的地方。又由于这种电的影响,云的下层化为雨水降落,而上层则仍沐浴着蓝天的笑容。”(共25张PPT)
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被学校开除;也因此得罪父亲,离家独居。1812年,诗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爱尔兰参加那儿人们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1814年,诗人与妻子离婚,与玛丽小姐结合。英国当局趁机对诗人大加诽谤中伤,诗人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西风颂的写作背景
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这是1819年的事情。
时代背景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
《西风颂》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集中在前三节:
第一节
第一节,写大地上的景象。
在西风狂暴的吹拂下,落叶翻滚,黑暗的泥土里也有种子沉睡,等待来年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西风就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
第二节
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
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让它们在天穹中形成雷雨
大自然的万钧之力由此显现。
第三节
转而描写海洋
在西风的呼唤下,沉睡了一个夏天的地中海也苏醒过来,为西风让出道路,惊吓了海底的植物。
《西风颂》前三节小结
这三节诗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歌颂了它那伟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
主题
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革命运动,渴望自己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
《秋 颂》
济慈
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其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便相续去世,虽然与兄弟和姐姐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
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途中得到消息说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的房子去住,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赢得巨大声誉。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年仅25岁。
背景
1819年9月一个星期天,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过的田地显得特别温暖,边走边吟,回来就写成此诗。
思考与探究
《西风颂》与《秋颂》客观化抒情方式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
列出诗人描绘的景物,说说不同的景物会引起怎样不同的感受。
《秋颂》
共三节
分别写成熟秋天的不同景象
第一节
罗列出秋天的累累硕果
有缀满葡萄藤蔓的珠球,老树背负的苹果,胀大的葫芦,鼓起的榛子壳,
它们都在秋天与太阳的密谋中成熟。
第二节
将秋天拟人化
通过“你”坐、卧、行、立的不同姿态,将打麦场、田垄、小溪、榨果架等不同画面,剪接成一幅秋天的全景。
第三节
诗人转而描写秋天里的声音
河柳下的飞虫、篱下的蟋蟀、园中的知更鸟、山圈里的羊群、天空中的燕子
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鸟兽,都参与黄昏中的合唱。
主题
济慈歌颂秋天的成熟可爱温暖和丰硕。
表达一种精神的清醒和解放 。
对世界平和温暖虔诚的心态
《西风颂》和《秋颂》总结
同是景物描写,风格显著不同
《秋颂》中的景物描写则十分细腻,诗人像一个擅长工笔的画匠,一笔一笔勾画出秋天繁复的细节,在声色并茂的美景中,寄托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传达出富足、愉悦的感情。
《西风颂》中景物描写上天入地,场景转换 的幅度极大,充满强劲的动感,情感的表现也奔放有力,配合于西风的狂暴。
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
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灵视》.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 然而进入中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当你老了》中的“你”到底指谁?
抒情诗中,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带来一种亲密的对话关系,会让读者感觉诗人似乎在对自己倾诉。
《当你老了》一诗中:“你”指诗人心中的恋人,
但作为读者,会有某种主观的投射,不由自主设想有一天自己也会衰老,在回首往事时百感交集。此时,“你”似乎又可泛指此诗的读者。
诗歌的同化力量由此产生:诗人特殊的情感经验随之被普遍化,让每个读者都可参与其中,获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