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本文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老舍语言特色,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断魂枪》丰富的思想内涵,探讨主人公的人格品质、价值追求,以及透视作品体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增进对历史、社会的了解,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根据作家、作品背景知识,仿照《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夹批、旁批,为本文批注;或根据教师建议完成以下思考:
(1)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怎样?为什么?
(2)沙子龙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孙老者交手?始终不传“断魂枪”?
(根据学生层次可具体分层要求。)
(二)课上活动
1、检查预习情况。
(1)概述课文故事梗概。
(2)交流学生批注。(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二人重点发言。)
2、师生共同研讨。
(1)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怎样?为什么?
阐释:当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人们祈告祖先与神灵不再有任何用,长矛毒驽,花蛇斑彩的厚盾挡不住不同面色人的雷烟火炮,因为他们的“枪口”还热着。连皇帝的头都能被杀,整个国家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而他的徒弟们依然满足于温饱,热衷于炫耀,所以尽管他在生活上对王三胜们有所援助,但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并不满意的,也无可奈何,于是对他们学武的要求要么回避要么拒绝,对外也不承认他们的师徒关系。
(2)沙子龙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孙老者交手?始终不传“断魂枪”?
阐释:如果说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社会变迁的结果,那么他始终不与孙老者交手则更多的体现了他在这种社会变迁中的心境和人格特征。沙子龙面对巨大而急速的社会变迁,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一方面他对过去时代无限留恋、眷念、欣赏,另一方面他对时代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与清醒。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这样的沙子龙是决不会与任何高手比试的,自然也不会传授他视为人生精魂的断魂枪。
3、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揣摩体会文章语言意味,进一步感受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举例:课文最后一段“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走镖已经没有饭吃了”,沙子龙顺时应世把镖局改成了客栈,但枪却是不能再传。因为那杆枪和他出生入死,既记录着沙子龙的全部辉煌,又承载着他的全部价值,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同时,断魂枪虽说是落后于时代了,但正如前面的论述,它也有它的精魂。这使它脱离一般的民族工艺而成为“五虎断魂枪”,成为一种英雄精神的象征。威震西北的镖师和他的五虎断魂枪已经如滔滔江水随着那个古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这个无需再传也无人可传的时代,再传枪,无疑是对那杆枪,那英雄精神的糟践。从这一点看,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沙子龙无疑是清醒、理智的。正是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开客栈的沙子龙所以才拒绝了孙老者,并且对王三胜等人的流言蜚语置若罔闻。沙子龙这种看似保守实是清醒的倔强又依稀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牺牲精神的崇高和悲壮。沙子龙对断魂枪的不传从而在实质上也指向了对生命尊严的坚守。这种坚守的胜利也就成为个体柔弱的生命对冷酷无情的社会历史进程的胜利。老舍珍视的其实就是沙子龙面对命运挑战的无畏姿态。所以,作品最后,练完了六十四路断魂枪,沙子龙“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抚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一声长叹固然是对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无奈,而一个“笑”字又表明了沙子龙那种“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式的带着超然的坚守姿态。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在主题上是以“断魂枪”来写“断魂人”,关注的是沙子龙在复杂变动时代的心理走向以及命运姿态,并由此传达了老舍对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们”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发掘一种理想生命状态的努力。
4、课堂拓展
(1)如果你是沙子龙,你传不传断魂枪?
(2)这篇小说中你对谁的印象最深?
(3)有人说这不是一篇武侠小说,你认为呢?
(三)课下作业
1、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将夹批、旁批修改、补充。
阅读要求:从某个或几个片段揣摩或体会。
2、对“课堂拓展”内容整理,补充,完成片断写作。(共13张PPT)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
断魂枪 老舍
教学目标及重点
本文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老舍语言特色,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断魂枪》丰富的思想内涵,探讨主人公的人格品质、价值追求,以及透视作品体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增进对历史、社会的了解,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平市立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效劝学所劝学,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山东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背景介绍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沙子龙由风云一时走向失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很清楚的,而对落后民族“历史性的沉沦”,应该振奋起来,如果像沙子龙那样止于失落,我们就要永远被时代抛弃。沙子龙的悲剧,是作者为我们敲起的警钟。近现代是中国人现代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主义时代,老舍的忧患意识,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命运的充分体现。
作品主要情节:
沙子龙的枪法决不再传。徒弟们来讨教,沙子龙用说句笑话的方法敷衍过去,甚至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孙老头与王三胜的较量,失败了的王三胜想用师傅的能力威望慑服对方.就引着孙老头来拜会沙子龙。但是不管怎么说,沙子龙就是无动于衷,决心彻底埋葬昔日的辉煌。他不想耍耍小威风,逞一时的意气。因为他非常清楚,“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一)作者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主旨何在?
老舍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沙子龙在时代风潮面前,抱残守缺、自甘沉沦、愚钝麻木,这种劣根性,当然是一种锢疾。有鉴于此,老舍是借沙子龙“断魂枪”的悲剧,唤醒国民,由此而警醒起来:一定要抛开“旧势力的重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
(二)作者没有直接表现“五虎断魂枪”的神采,却描绘了两位陪衬人物的武艺,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作者先是写王三胜耍大刀。“一跺脚,刀横起,大红樱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手起风生,忽忽直响。”
接着,写千里寻师的孙老者。“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这个貌不惊人的老者打起拳来,却是身手不凡:“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
而在文章结尾处,沙子龙夜练断魂枪作者一笔带过。
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映衬烘托、以少胜多的方法。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写作过程中依据一种冰山原理。冰山露出水面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略去主体部分,却可以使之更能唤起人们的审视欲望,这也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比如,著名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对木兰从军出征的状况只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六句轻轻带过,即使这六句也没有正面写开战,而是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来侧面渲染。这首民歌,把木兰十年转战,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情景全然舍掉了;而对她出征之前在织布机前的叹息,在还乡之后“理云鬓”、“贴花黄”的种种小儿女情态却大加渲染。《木兰诗》中这种虚实处理的方法,其写作主旨是非常明确的,即作品中歌颂的不是须眉男子,而是在国家危亡之际,豪气不让须眉的一位巾帼英雄。
《断魂枪》先写王三胜及孙老者的高超武艺,也正是为了突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也即沙子龙的武艺非凡,暗示出人生命运感与历史沧桑感。
语言揣摩:
老舍是一代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北京方言口语化的叙述语言和幽默风格。其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一样,一定采取通俗的北京口语。这在《断魂枪》中有鲜明的体现。
A.肖像外貌 B.语言描写C.动作(武打)描写
例如:文章结尾处的语言分析。
“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作者用精确的语言,描写这些细节,然后以“不传!不传!”这样简炼传神的语言作结,体现出沙子龙斩钉截铁的态度。
课堂拓展
(1)如果你是沙子龙,你传不传断魂枪?
(2)这篇小说中你对谁的印象最深?
(3)有人说这不是一篇武侠小说,你认为呢?
课下作业
1、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将夹批、旁批修改、补充。
阅读要求:从某个或几个片段揣摩或体会。
2、对“课堂拓展”内容整理,补充,完成片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