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双基训练金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双基训练金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5 10:5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

工作重点
(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
(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
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
3.“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此政策的目的是(

A.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B.巩固革命根据地
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D.实现农业合作化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一边倒”方针(

A.使中国加入了进步的社会主义阵营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独立自主选择了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
D.清算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平等外交
5.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标志着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6.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B.两大阵营界限分明
C.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中国主导会议进程
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

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
B.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C.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8.据学者统计,在1949—1956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工广告,但1956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工业化成就突出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城市化进程缓慢
D.生活水平的提高
9.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
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
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
10.1954年7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门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十分同意这个看法,他说:“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D.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11.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道:“(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2.在万隆会议讨论最后公报时,针对有些国家反对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的语言,周恩来指出可以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用的“和平相处”(livetogetherinpeace),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加。这体现出(

A.亚非国家的分歧不可调和
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C.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
D.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
13.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
14.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到10月,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161617个、生产大队41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98.89%、0.8%和0.01%。这一调整(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适应了工业建设的发展需要
D.改变了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
15.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及《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提出了整顿国有工业企业、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原则。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左”倾错误已渗入工业生产
B.中共中央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仍继续执行
D.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即将完成
16.1958年,新中国以国防部的名义三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共同反抗美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1979年,改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等方针。这一政策变化直接源于(

A.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需要
B.适应国际政治格局重大变化的需要
C.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需要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17.下图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筹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的来源,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A.确立多党执政体制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C.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18.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9.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全国大约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的同时(

A.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工业基础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72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指出,“中美两国由一直以来的只有‘对抗’的关系进入到包含‘对话’的共存关系”,同时“国际政治显然由之前美苏两国对抗的时代,向中美苏三国以竞争与共存、对立与对话关系为轴而转的时代移行”。由此可知,在日本看来(

A.中美外交分歧渐趋消除
B.意识形态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C.日中关系改善势在必行
D.谋取政治大国地位的时机已成熟
21.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这一举措(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稳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C.有利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D.标志着户籍制度开始法律化
22.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材料
结论
A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1949年《共同纲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A.A
B.B
C.C
D.D
23.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两幅宣传画。它们主要反映出(

A.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B.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双百”’方针推动艺术繁荣
24.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
1952-1955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406项
A.
“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B“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呈《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并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内涵。(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反应及原因。(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73年,陈启沅在广州新塘镇招收男女工数十人,亲自教授新工人“仿西人缫丝之法”,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乡人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1881年南海知县发布《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布告,并查封了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但陈启沅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毅然决定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缫丝厂迁回,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
——摘编自《中国早期资本主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全面学习苏联。1949年8月份,东北工业部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制定1950年工业计划。中财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国民经济计划概要》中关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占全国投资总支出的51.56%,用于工业的投资占东北投资的64.7%,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57.9%,轻工业的投资占6.8%。黑龙江省委要求,“要加强对苏联的学习,纠正不重视学习以致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苏式化标准的现象”,将学习苏联工业管理体制上升到政治高度。
——摘编自《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工业模式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向苏联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相比,新中国在工业建设方面有何变化?(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社会主义运动史
1952年
12
14
22
1953年
18
16
26
1954年
8
20
0
1955年
24
26
30
1956
19
21
17
1957年
6
12
18
——摘编自孙义坤《建国以来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述评》
表3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情况表(单位:%)。从中概括出该时期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绝密★
启用前
高一上学期第九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史(一)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的,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A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该会议强调的是肃清反动派,并尽力恢复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其目的是筹备建立新中国,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可知,此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双交双减”政策,A项与题意不符;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是十年对峙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路线,B项排除;D项,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题意不符,排除。
4.【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基于保卫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权,独立自主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出“平等”的信息;B项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意义;D项属于“另起炉灶”的意义。
5.【答案】B 
【解析】A项中的“只适用于”说法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的,B项正确;C项中的“放弃”说法错误;D项中的“相违背”说法错误。
6.【答案】B 
【解析】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材料中的“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表明两大阵营界限分明,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中国对最终结果也有很大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排除;“中国主导会议进程”言过其实,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进行工业化——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题干也与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但无法解释我国在实行工业化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排除B项;“一五”计划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未体现急切性,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经济形态的唯一形式,不会出现招聘、招工等类似的语言,这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故选B项;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工业化属于生产力领域的变革,排除A项;城市化进程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在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招工、招聘等词语消失无关,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可知,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三大改造,最终目的是通过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材料内容表明中央人民政府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故选A项;“无益于”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由“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可知苏联对中国有很强的影响力,排除B项;《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7月,排除C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可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故选B项;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没有消失,排除A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是万隆会议的影响,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针对有些国家反对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指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加”可知,这体现出中国外交方针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故选D项;根据材料“在万隆会议讨论最后公报时,针对有些国家反对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的语言”可知,部分亚非国家在写法上有分歧,排除A项;根据材料“在万隆会议讨论最后公报时,针对有些国家反对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的语言”可知,部分亚非国家在写法上有分歧,但未涉及与其他国家观念的比较,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并不是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科学论断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党根据我国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科学论断,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161617个、生产大队41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98.89%、0.8%和0.01%”可知调整了人民公社的规模,这一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A项;“适应了工业建设的发展需要”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人民公社撤销于1983年,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由材料时间信息及“整顿国有工业企业、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等可知,中共中央正准备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左”倾问题,A项错误;C项的“优先”未体现;D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16.【答案】B
【解析】1958年新中国对台声明以国防部名义发表,呼吁台湾一致对外,反抗美国帝国主义,这体现出军事对峙的特征。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以全国人大的名义发表,表达出和平统一的善意。这一变化与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国重返联合国以及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B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材料中,政协会议的代表来自不同方面,这样可以尽可能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A项错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排除B项;“通过协商监督民主”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
18.【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土地改革。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1950—1952年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全国大约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也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故A项正确;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是在1956年,故B项错误;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工业基站是“一五”计划的影响,故C项错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给日本以极大冲击,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外交的分歧在短时期内不会消除,排除A项;在20世纪70年代,意识形态在大国关系中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日本对国际局势的分析,日本想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没有涉及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
21.【答案】A
【解析】“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排除B
项;这一举措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法律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22.【答案】D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B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中的“选好人”“办好事”“参加选举去”以及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前期”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积极参与选举,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B项正确;图片体现的主要是政治信息,与经济和文化无直接关系,A、D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4.【答案】A
【解析】考查新中国经济探索与失误。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科研项目从100项到400项,反映了科研成果发展迅速,但在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一个多月的科研成果却是1952~1957年5年的近7倍,这充分说明科技领域出现了盲目的“大跃进”,因而材料通过对比主要说明科技领域存在的“左”倾问题,故选A项,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故C项错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国终于迎未了“科学的春天”,故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25.
(26分)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正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8分)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2分)
内涵: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6分)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分)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影响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美国的越顶外交,主要的反应是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概括其主要原因是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两国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影响角度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
26.(14分)
【答案】(1)特点: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受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艰难曲折;受民族资本家爱国心的驱使。
(2)工业计划;先进技术;生产标准;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变化:由向西方学习到向苏联学习;由侧重轻工业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个人投资到政府主导;发展区域由东南沿海为主到重点建设东北。
【解析】第(1)题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仿西人缫丝之法”“乡人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并查封了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陈启沅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等信息,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深受封建观念的束缚、受封建势力破坏、爱国热情等方面概括即可。第(2)题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东北工业部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制定1950年工业计划”“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57.9%,轻工业的投资占6.8%”“纠正不重视学习以致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苏式化标准的现象”等信息概括即可。关于变化,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的方向、经济建设的重点、主导经济发展的对象、发展的区域等方面概括即可。
27.
(12分)
【答案】示例1:
特点: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3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或新中国成立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的开展);阶级斗争史(革命史)思想一统天下;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9分,任答3点,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特点:内容侧重于政治史。(3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苏联教育的影响。(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独立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表格列举了1952年-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情况的统计表,也即各知识点所占的分值比例。材料列举了三大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运动史三大部分。结合1952-1957年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结合国际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新中国刚刚成立阶级斗争史观一统天下,所以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占较大的比例,这是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而不管是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都属于政治史,这三大部分占了高考考查的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运动始终处于较高的比例,这说明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注重意识形态的考查;而1954年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考查是零,这与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淡化意识形态,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刚刚展开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关。
4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