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十课时)5.3.2命题、定理、证明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会判断命题的真假,能写出简单的推理过程.
过程
方法
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
态度
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教学难点
表述推理过程.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情
景
引
入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3.垂线的性质。
4..对顶角、邻补角性质。
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6.等式的性质。
学生复习所学过的性质,抢答
师板书部分语句:(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5)对顶角相等;
(6)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合
作
探
究
1.探究活动一:
归纳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平行线.
(2)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吗?
(3)经过直线AB外一点P,
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
2.探究活动二
(1)命题的组成是什么?
(2)命题"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中,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3)如何指出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
3.探究活动三
阅读课本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定理与证明的定义。
只有表示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才是命题。
许多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的部分是结论.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很轻松得到真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会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
尝
试
应
用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5)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
(6)等角的余角相等。
2判断上述命题是否正确?
3.把命题“直角都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___________.
4.命题“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
5.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有( )
①对顶角相等,②连接AB两点,③明天下雨吗?④
3<2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且关注学困生,尽可能的面向全体。
能熟练举反例。
注意理解命题含义,纠正学生思维错误。
补
充
提
高
1.
已知:b∥c,
a⊥b
.
求证:a⊥c.
2.
练习1 填空
已知:如图,∠1=∠2,∠3=∠4,
求证:EG∥FH.
证明:∵∠1=∠2(已知)
∠AEF=∠1
(
);
∴∠AEF=∠2
(
).
∴AB∥CD
(
).
∠BEF=∠CFE
(
).
∵∠3=∠4(已知);
∴∠BEF-∠4=∠CFE-∠3.
即∠GEF=∠HFE
(
).
∴EG∥FH
(
).
启发学生分析证明思路,示范证明过程
学生填写证明过程
学习有条理表述解题过程
小
结
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推理证明。
小结本课主要概念。
作
业
课本第24页第9、12、14题。
认真作业,巩固知识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