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五课时)5.2.1平行线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5.2.1平行线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符号表示。.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
过程
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作图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作图,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平行公理推论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画图、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情
景
引
入
欣赏生活中平行线的图片,再请同学门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以及横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他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他们是相交直线吗?
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欣赏图片并思考问题,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合
作
探
究
1.【探究一】
问题: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c钉在一起,把它们想象成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与b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性?
(1)归纳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表示:a∥b
(3)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
2.【探究二】
(1)问题1:
再一次转动手中的木条,观察并思考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a与b平行?组内交流看法!
(2)问题2:
用直尺和三角板动手画一画平行线.如下图
已知:直线a,点B,点C.
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5)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a与b的位置关系,体会并想象a与b除了相交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况,进而得出平行线的定义.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表示,以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示范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落二靠
三移四画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b∥a,c∥a,那么b∥c.
巩
固
应
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
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下列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a∥A
B.AB∥
cd
C.A∥B
D.a∥b
3.若直线
a∥b,b∥c,则
其根据是
.
4.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点E.
5.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
。
6.课本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核对.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学生看句画图
领会分类讨论思想
了解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小
结
收获与感悟:
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强调平行公理及推论的重要性
作
业
课本第8页习题5.1第5、6、12题
教
学
反
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