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
一
篇章
共禹论功不较多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589年,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1、隋朝建立
(3)开通大运河
2、巩固统治
(1)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两都仓库——供应朝廷
乡间义仓——备水旱赈济
材料2
隋初关中大旱,“文帝令农丞王亶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之,一仓之储,其富如此”
——王国维《观堂别集》
材料1
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魏征《隋书.帝纪》
★历史理解:根据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不仁而有功”的理解。
材料
炀帝此举(指修大运河),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于慎行《谷山笔麈》
(1)有功:大运河的修建虽然没有实现隋朝的长治久安,但从长远影响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运河沿岸城市发展,有利于维护南北统一。因此称其有功。
(2)不仁:隋朝征调大量劳动力兴建如此大型工程,使老百姓负担加重,而且运河开通后隋炀帝以此大规模的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爆发。因此
称其不仁。
3、隋朝灭亡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唐】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2)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3)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
①李渊在太原起兵。
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第
二
篇章
忆昔开元全盛日
1、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玄武门之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二首·其二》
2、开启盛世
(1)“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2)“开元盛世”——
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材料1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2
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3
开元三、四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连年发生蝗灾,唐玄宗接受了姚素的建议:遣御史州县捕而瘗之,大大减轻了蝗灾。
——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
《中国古代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提高;
②改革吏治,重用贤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④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
3、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途径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五种途径。
①武力征服:贞观年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唐高宗灭掉西突厥
②设立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③册封首领: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④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⑤会盟通好: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材料1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3、民族关系
(2)民族政策
顺应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3)意义
材料2
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对店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3
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硬政策与边疆治理》
①促进民族交融,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密切各族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③推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文成公主入藏
大唐马球图
第
三
篇章
九重城阙烟尘生
★小组活动:结合所学,讲述《长恨歌》背后的故事,寻找《长恨歌》里的历史史实,结合史实论证唐朝有盛转衰的原因。
长恨歌(白居易)
……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1、安史之乱
(2)原因:
①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②唐玄宗在边境增设军镇,随着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1)史实: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2、唐朝灭亡
(1)原因
①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唐朝统治力量。
②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
③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2)标志
907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五代十国”开始。
★历史解释:钱穆在这时所说的“制度”是指的是何种制度?为何说“唐室崩溃在此制度上”
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制度:节度使制度——唐中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军镇,称为藩镇,长官叫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内地亦设立。
(2)解释:节度使不仅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还兼任州刺史,同时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于是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实力强大的藩镇。一方面,藩镇镇守一方,加强边防,维护中央统治。另一方面,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机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唐朝统治力量,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根源。
【课堂小结】
隋朝
唐朝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广设仓库,保障供应
兴建洛阳,闻名于世
开通运河,利在千秋
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工具改进,农业进步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民族交融,边疆开发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课堂练习】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知人善用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
(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B
2.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劳动力充裕
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
D
3.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这表明唐朝( )
A.民族政策灵活开明
B.突厥族归属于唐朝
C.首先采用武力征服
D.改变了突厥的性质
A
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