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5: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篇章
逐鹿中原哪家强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重要史实
1、三国
材料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赤壁之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9年,孙权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西晋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晋书》
“八王之乱”——公元291年—306年间,西晋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内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少数民族趁虚而入由此造成中国北部的长期分裂和混战,北方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部分北方人开始南迁。
3、东晋与十六国
南方:317年,司马睿在健康建立东晋。
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
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
汉,合称“十六国”。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
——《文献通考·选举考七》
【知识拓展】
东晋的士族专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士族高门(北方)
士族——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又称门阀土族)

门阀政治——指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相对于皇权政治而言。
2、特点:
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
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文化:崇尚清谈,
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1、含义:
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削弱。
③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④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3、原因:
4、影响
4、南北朝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崩溃。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问题探究】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1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2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史》
材料3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
1、内容
移风易俗(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
推行均田制
迁都洛阳
2、影响
【问题探究】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贡献的认识。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
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5、分久必合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稍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

581年,隋朝取代北周,589年,统一全国。


三国
(220-280)
西晋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魏





南朝(420-589)
383年淝水之战
隋统一

【时空线索】


篇章
五胡内迁大交融
1、内迁史实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②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③“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④氐族建立的前秦,鲜卑建立的北魏,都曾统一北方。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国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学习。——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2、实质
①从经济角度讲,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②从习俗角度讲,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③从政治角度讲,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材料1
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2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
衣冠士族并在中
原,礼仪富盛,
人物股阜。
——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3、影响
★小组合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组讨论草原民族内迁对中华文明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3
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姿。
(1)弊端:长期的民族战争,中原经济受到重创,汉人被迫南迁。
(2)积极:
①少数民族接受汉化,缩小了民族差距,推动了民族交融。
②推动经济发展和交流。
③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④为统一奠定基础


篇章
江南经济初开发
材料1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自主学习:指出材料2中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概括所取得的成就。
材料2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摘自《宋书》(南朝的刘宋王朝)
(1)变化:
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2)成就:
土地大量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明显进步。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分析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1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于壮胜。
——
摘编自邹纪万《晋南北朝史》
材料2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日》
(1)原因:
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④统治者的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2)影响
①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②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③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政权对立、国家分裂
国家统一

“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素养提升】
材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认识。
提示: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在一定情况下民族融合却在不断加强。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该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北方经济也逐渐恢复,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统一提出了要求;这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一些局部的统一,如前秦和北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这些因素都为全国大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堂练习】
1.“五胡之乱”“南北对峙”“北人南迁”是我国某历史时期的特征,如果要增加一个关键词,最恰当的是
A.民族大交融
B.政治新格局
C.经济重心南移
D.科学技术辉煌
A
2.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B
3.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载:五胡入主中原后,“逐渐濡染华之文化”“直至鲜卑拓跋魏之孝文帝起,以华夏之礼教,改革其国俗,于是北方各族始在鲜卑统一局面之下而彻底汉化”。作者意在说明
A.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
C.不同民族间文化优势互补
D.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A
4.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玉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